关于教师实施新课程政策的调查与反思*

2014-11-08 05:48彭虹斌李炳珊
教育导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研究性广州市新课程

彭虹斌 李炳珊

(彭虹斌: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广东广州 510006 李炳珊: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博士生 湖北武汉 430074 广州市教育局 广东广州 510030 责任编辑:林再峰)

政策执行中存在失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已经成为政策实施中的一大难题,也是政策界一直关注的一个问题。很多学者对这个问题作出了不同的阐释和探讨。〔1〕〔2〕〔3〕他们从博弈论、制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等角度对政策执行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新课程政策的主要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基 〔2001〕17号〕自2001年6月8日颁布以来,已经有13个年头。《纲要》所规定的是一套政策群,由一系列的政策所组成。目前对这套课程政策体系执行的研究都是零星的,至今还没有大规模的研究来对这套政策体系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估。本研究也只能对 《纲要》中的“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个部分进行研究。

本研究选择广东省广州市的部分学校进行了长达3年的研究,研究方法遵循质性研究的研究程序。本研究运用访谈、观察、听课和文本分析等多种方式收集资料,其中正式和非正式访谈在本研究中得到了大量运用。本研究共重点观察和访谈了20所中小学,扩大了样本学校之间的差异,其中小学7所,初中5所,高中8所。这些学校中有广州市享有盛誉的高中,也有发展一般的城乡结合部小学,但暂未涉及农民工子弟学校。具体的访谈对象包括这些学校的校长、副校长、教师和学生;调查时也参加这些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如班主任经验介绍、家长会、随堂听课。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一、小学、初中和高中贯彻课程改革精神呈递减态势

根据笔者长期的跟踪观察、听课以及访谈,被调研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在新课程政策落实方面,差别很大,小学教师贯彻得最好,初中教师其次,高中教师则将课程改革渗透于应试教育。

(一)小学阶段贯彻课改政策的状况相对较好

1.10多年前是满堂灌,新课改后教师关注儿童的学

小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广州市课程改革与升学制度密切相关。广州市目前的小升初有三种途径:一是常规升学途径:电脑派位、就近入学和推荐生;二是择校升学途径:民校联考或者单独报考公办学校;三是特长生可以通过考试优先进入一些重点初中。小学阶段的前4年,多数学生过得比较轻松,但是到了5、6年级,一部分家长和学生就开始为了升入好的初中而进入紧张的备考之中。

在笔者所调研的小学中,多数小学课堂的确比过去活跃了一些,尤其是语文、英语课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比课改前多了一些,部分教学条件良好的学校还请了外教辅助英语教学。在本研究的访谈中,有好几位教师都提到新课程改革的变化。

番禺区联围小学属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小学,该校黄校长说:“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小学推进比较难,但是还在推进,我校采取持续培训的方式,请名师来我校上示范课,以及组织我校教师到外校听课,对教师 ‘洗脑’,让他们理解新课程的有关宗旨。”

广州市华师附小的洪老师认为,新课程改革与没有改革之前相比,有较大的差别:“学生参与互动多,10多年以前是 ‘满堂灌’,现在小学里培养学生观察、探究的能力比原来还是多一些。”洪老师是有着22年教龄的老教师了,他说的话反映了广州市小学的一个普遍状况。

番禺区富都小学的卢老师是有26年教龄的数学教师,现任该校的教导主任,主管教学工作,她将这种变化描绘得仔细一些:“原来老师讲得多,现在讲得少,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多,小组探究学习多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列为一门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搞得轰轰烈烈。”“我校还办了手抄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审美、知识综合的能力。”

2.小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大为提升

新课程改革变化的不仅是课堂,而且小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比课改前大有提升。教师经常要求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探究一些问题,或者做好预习。学生们运用百度和其他网络搜索工具查阅资料的能力很强。

2004年彭某某从湖北转到广州市就读小学5年级,之后在这里升读初中、高中。她感觉最明显的变化是这里的课堂上师生互动比原来在农村的学校要多,语文、地理和生物老师经常要他们上网查一些资料,做好预习,甚至要求他们探究一些问题,写出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彭某某原系广州市HN大学附小和113中学、47中高中部学生。)

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的曹校长鼓励各个年级的学生开通自己的博客,记录自己的成长日志;该校的一些语文教师课前和课后布置了大量查找资料的任务,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和图书馆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求证。

3.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家长为儿童加强各种补习

广州市属于经济发达的大都市,多数经济实力比较好或者受过高学历教育的家长为了小孩进入好的初中而殚思竭虑。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新课程改革的落实。

广州HS大学附小二年级的黄老师在2012年4月中旬的家长会上就公开对家长们说:“学校教育只是一个平均水平,要想自己的小孩考出好成绩、培养尖子需要家长的配合,加强家庭教育。……仅仅通过上课是难以让孩子拔尖的。唯有家庭教育和参加社会机构举行的培训才能让孩子达到这个要求。”黄老师是位奥数教师,课堂教学中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奥数兴趣,同时也希望家长多在课后辅导孩子,让孩子参加校外培训,争取考出好成绩。

在广州市区存在各类的培训机构和辅导机构,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还利用业余时间有偿为一些学生提供辅导,培训和辅导的内容就主要围绕未来进入初中的择校考试的科目进行。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家长还送小孩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通常情况下,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参加兴趣班的比例和时间要多于参加择校考试辅导科目。那些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流动人口是很难支付这笔不菲的费用的。

(二)初中阶段新课程政策推进存在多种力量的博弈

如果说小学阶段是普及教育,没有多少升学的压力,只是要选择好的初中,就必须参加择校考试。但是初中就不一样,初中阶段必须通过考试进入高中,而且考的分数越好,被重点高中录取的可能性越大。因而,初中新课程政策的推进遇到几种潜在的阻力:升学压力、校领导的支持力度和教师对待课程改革的态度。

在被调研的学校中,笔者发现,初中课改的“热度”相对于小学阶段有所降低,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教师,以及因循守旧的教师共存于各类学校中。

1.一部分教师因循守旧

在调研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对比课改前后,课堂教学变化不大,原来的一套依然有效。本研究的访谈中就发现有几位老师有这样的看法:

“现在语文课堂上比较多口语交际,花样多了,谈生本教育。如果跟我自己20世纪90年代读初中相比的话,当年不够人性化,上课比较教条化——段落提纲,中心思想。现在比较灵活,教材处理上敢于大胆取舍。如果跟2001年相比,阅读和写作更加重视语文素养、阅读和感悟,引导学生写出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但是实际上2001年以来的课程改革后,课堂上好像变化不大,我们该做什么照样做什么。”(天河区113中学王老师)

“课改后,多媒体运用比较普遍,教材的内容改动大。我是教政治的,是按考试的指挥棒来做的。我身边的老师有的搞了合作学习,也有成效。我的课堂上跟10年以前变化不大,我觉得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做。”(芳村区东漖中学叶老师)

从上面两位教师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觉得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没有太多的变化,过去的一套教学模式仍然继续发挥作用。也许他们认为,从课改前一直沿用到今天的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他们,采用新的课程实施方法未必有效。

2.多数年轻教师乐于改革

不过,2001年的课程改革推进后,年龄在40岁之下的中青年教师多数还是愿意接受新理念,尤其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的教师,立即接受新课程的培训,不需要改变旧习惯,直接投入到新课程的开发中。

广州市荔湾区南海中学的陈老师在1998年参加工作。新课程政策颁布后,她接受了系统的培训,意识到课程改革是解放学生,顺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大转变,就乐意参与新课改。这可以在她的谈话纪录中得到佐证:“新课程改革后我推行了班级合作小组管理模式,该模式最重要的目的在于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他们自主而积极地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促成整个班级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天河长兴中学的向老师认为,由于广州市和学校组织的持续培训,课改理念得以普及,大多数年轻教师都在改变,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越来越少,留给学生的时间越来越多。他说:“我是教数学的,我现在每节课只讲5-10分钟,新课程改革之前我是注重自己的讲解,现在关注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我先 ‘引题’,〔4〕让学生尝试,然后转入正题,引导学生突破,让学生发表意见并交流。”

广州市芳村区东漖中学的林老师认为:“经过多层次的培训,教师的观念已经从过去的 ‘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过渡到现在的考虑学生的学,有的老师走得更彻底,申报课题就是研究学生的 ‘学习力’,因而,我们老师平时思考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注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林老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来看,他是比较赞同改革的。他认为,现在的考试针对学生的能力测试的比例越来越大,开放的试题也多,要发展学生的能力。

总的来说,初中课程改革中,年轻教师经过培训,自觉地加入到课程改革的行列。但是年纪大于45岁的中老年教师,则倾向于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方法,强调应试教育。同时,初中阶段的一二年级升学考试压力不大,但是到了初中三年级,升学的压力就出现了。所以,初一和初二的教师在新课程政策执行上还是有比较自由的空间,但是到了初三,就只能把重点放在升学考试了。

(三)高考是高中阶段的指挥棒,课程改革服务于高考

高中阶段对新课程政策的执行是围绕高考升学这个前提的,没有这个前提,任何课程改革都不会落地生根。高中的教师在权衡利弊得失后,往往会做出既有利于高考,也顺带进行课程改革的选择,而一部分年纪偏大、而且高考经验丰富的教师干脆穿新鞋走老路。

“教师更关注学生,课堂教学内容有变化,师生互动多了一些,以前是关注教师的 ‘教’,现在则关注学生的‘学’,这是课程改革的变化,但更多的变化是围绕高考来变,高考主要还是看成绩。年轻老师的做法跟原来不一样,受以前影响不大。通过培训,思想观念变了;没有变的是紧扣高考。以前的资料是老师提供的,网络的影响下,让学生搜集资料。”(原广州市80中语文组组长郑老师)

广州市47中高中部团委的刘书记经过长期的观察后发现,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获得了新的课程理念,采用了新的教材,这是与课改前最大的不同,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应付中考和高考,多数教师还是按照新课程改革以前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且很少有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广州市109中学的地理科的潘老师也持类似的观点,她认为:“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过去要少,死记硬背少,读图识图比重要多些。过去的地理知识很系统,现在要自己建构。喜欢探究的学生,就会学得多,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会学得少。最大的变化是多媒体的使用,过去没有多媒体。现在的课堂知识体系不系统,2001年以前的教材知识逻辑性强。总的来说,课堂上的教学模式和一些做法与2001年以前变化不大。”

高考是高中阶段的生命线,广州市天河区47中学的辛老师认真领会了新课程的精神,将探究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并与高考改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说道:“高一和高二增加历史材料的使用量,利用各种形式 (提问、互相讨论)给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时间,一般留下5-10分钟自由发问,这对老师的要求高了,要求老师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对老师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也提出了要求,要是学生提问答不上就麻烦了。不能直接讲结论,要让学生理解结论,让学生通过材料阅读提取信息,得出自己结论;现在学历史对老师、学生的要求都高了。一节课弄几个材料,学生经常吃不消。”

二、新课程改革的利益博弈与教师惯性

(一)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这种利益博弈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成绩

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校长、教师、学生甚至学生家长是课程政策执行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他们最看重的是学生的成绩提高,推行课程改革还是要以这个目的为旨归,如果课程改革不能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他们就会放弃改革。因为利益问题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追求利益的满足甚至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人的基本属性。“在一个利益分化和利益博弈的时代,任何一个具体的经济社会事物都可以成为一种利益,从中滋生出一群分享这种利益的人,并围绕这种利益进行博弈。”〔5〕笔者在调研时就听到一位教师讲了这样一段话。

“我当班主任时,会经常在办公室和同一个级组的其他班主任聊天。一个级组8个班,只有我是非会考学科,其他都是语数英物化政。说起教改,他们都会说,你们非会考学科,没压力当然可以改,学生们高兴,老师也开心,但是,一到考试怎么办,还不是要练,这样的话,干脆就不要搞那么多花样,一开始就练算了。”(广州市芳村区东漖中学陈老师)

经过长期的观察,一位中学英语教师对身边的教师推行新课程政策的状况做了总结:“我身边80%的老师还是走老路,原因是他们做了几十年的方法可以出成效,这些方法是通过自己摸索得出的,既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的考试成绩。”(广州市天河区东圃中学陈老师)

也许80%的老师没有执行新的课程政策,这个结论有待考证,但是中学阶段多数教师对课程改革穿新鞋走老路的现状,不得不要求我们反思这次改革的成败得失。

所以,不同的年龄段的教师的惯性不一样,课程学者普拉特 (Pratt)指出,教育人员对于改革的态度基本上呈常态分布,大致分为反对者、拖延者、沉默者、支持者、热诚者五类。〔6〕教师们通过利益博弈和权衡,以及与自身的教学惯性相结合,新课程政策执行的方式有如下几种(见表1)。

(二)不同类型的学校甚至不同的教师在课程改革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推行新的课程政策,在学校层面涉及课程政策执行的因素非常多,如具体清晰的课程政策目标、教师的年龄特征、学校的组织文化、教育行政对课改的态度、学生群体的特征、家长的支持。同时,2001年以前入职的教师和2001年后入职的新教师,教师所接触的群体、曾经受到的教育和接受到的培训等等因素,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课程政策的实施。

“我前后在三所学校工作过。第一所学校和现在的东漖中学都是薄弱学校,第二所广州市南海中学是省一级的学校。我发现是省一级学校的老师课改热情、参与度不及薄弱学校。其中的原因我想有三点:第一,省一级学校里素质好的学生多,学生好,老师容易教,教法陈旧也不见得有怎么样影响。但薄弱学校的老师,如果不想想法子,不要说教,你连教室都呆不下去,学生很 ‘皮’,会闹事的。第二,省一级学校里,老师教学外的杂事很多,不能安心教学。例如省一级学校检查就多,其他社会性工作也多,老师应付这些都烦死了,哪有心思再去研究。第三,省一级学校里面竞争激烈,有个别老师的 ‘独门秘方’是不外泄的,所以,平常的教研是不会真正讨论出深入的问题。甚至练习都要瞒着隔壁班来练的情况都有。而薄弱学校,因为成绩都差,反而竞争没那么激烈,老师们倒愿意互相介绍经验方法。”(广州市芳村区东漖中学陈老师)

表1 2001年前入职与2001年后入职的教师课程政策执行比较

上述这位教师的观察说明,省一级学校在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上是上等的,但是她所接触到的省级一级学校的改革还不如薄弱学校,从这一案例可以发现不同的学校在课程政策执行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地方教育行政领导对待课程政策的态度也会影响政策执行。例如2012年春季开始,“国家级示范高中”象贤中学实验“先研后学”后,成效显著,于是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要求所有的中学推行,基层教师对此很有看法。但是从形式上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推行课程新政还是有一定的作用。

“我们现在搞 ‘先研后学’模式,首先学生座位不是传统的,是围坐;其次是教师课前准备好 ‘研学文本’让学生预习;上课教师最多讲10分钟,其余交给各个组自己活动,也就是小组学习,主持人是组长;最后各组向老师汇报。这是番禺区教育局的命令,不搞就扣绩效工资。”(番禺区海鸥中学杨老师)

一些学校校长积极支持改革,组织广大教师外出取经,向课程改革推行得好的学校学习,收到了效果。

“我们学校的老师去过山东杜郎口中学学习。回来后,尽管我们的步子迈得小,但是变化比较大的是现在以学生为中心。在理念和行为方面,我注重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最近反应区,更关注学生;在教学行为上,课堂上给予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更大,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讲,学生能掌握的,老师不包办。新课程理念短时间可能对考试成绩影响不大,但长时间来看,会很好,小组合作,促进学生自学、消化、展现,体现其思维,我们还在班上搞小组合作学习,6个同学作为小组。”(广州市天河区东圃中学陈老师)

总之,不同的学校课程政策执行存在很大的不同,不同的教师执行新的课程政策也各异。执行新课程政策也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具有不同特色的学校和不同的教师领会课程政策后会创生出不同的课堂生态,勾画出不同的课改图景。

(三)关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是一大亮点,但是由于广大教师都是从应试教育走过来的,本科学历的教师本身研究能力就有限,严格来说,绝大多数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的科学研究训练,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中小学教师还不是主流,所以,推行研究性学习,师资的水平就成了制约的瓶颈;而中学阶段升学的压力是研究性学习制度性的障碍。调研发现,尽管绝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但是真正实施到位的不是很多,不过还是有一些开明的教师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与以前不一样,每门课都重视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个学科都一样,数学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素养。语文讲究综合性学习,尽管没法考,但是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卷面上还是有反映。”(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富都小学卢老师)

可见,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实际上是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问题意识,让他们形成一种习惯。

有教师讲了真心话:“研究性学习没有成为主流,我只是把它当做习惯来培养,由于平时的教学任务重,考试内容很多,所以,我不可能把研究性学习放在课堂上。”(芳村区东漖中学初中部林老师)

广州番禺区石楼中学的黎老师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2001年课改以前的课堂是灌输式,死气沉沉;现在课程知识调整,过去元素化合物是单一式讲授,现在分类教学,如氧化物全部放在一起了;以前是理论式,现在注重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以前就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现在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精神,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开放式的东西比较多。”

从上面三位教师的访谈中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的推出,还是有一定的实施效果,有的教师将它当做一种习惯来培养,把它渗透在课堂中,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明确地提出问题,设计探究方案,但真正实施研究性学习到位的是极少数个案。广州市每隔一段时间就组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笔者曾经作为评委,审读了2011年第27届广州市所有的参赛作品,在50多份青少年的研究方案中,也不乏好的“研究”成果,占40%左右,这就说明,研究性学习已经进入了广州市的中小学的课堂,只是不同的学校的实施效果呈现出显著差异。

注释:

〔1〕 Hill M, Hupe P.Implenmenting Public Policy: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inPractice 〔M〕 .London: Sage, 2002.

〔2〕丁煌.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邓旭.教育政策执行研究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就是提出问题。

〔5〕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3.

〔6〕 Pratt D.Curriculu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M〕 .N.Y.: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0: 427//黄政杰.课程设计 〔M〕 .台北:台湾东华图书有限公司,1991:411-412.

猜你喜欢
研究性广州市新课程
麓湖春天观景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广州市一元文化有限公司
广州市中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