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宏钢
摘 要:人格素养不但体现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个体人格方面的道德约束性,还体现未来社会职场所要求的在个性品质方面。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有必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
关键词:人格素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c)-0140-01
大学生人格素养是未来社会将勇挑重担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心理品质涵养。它不但体现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个体人格方面的道德约束性,还体现未来社会职场所要求的在个性品质方面的一种内化趋势,通常呈现在个人气质、性格品质等先天素养条件,以及后期现实社会中的经验、道德标准等。由此可知,构建良好的学生人格素养,不可能是一朝一夕达成的,必须需要经过漫长的、繁杂的、渐变的过程,它可谓是系统性极高的一项大工程,而政治课教学则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素养的重要载体。
1 当前我国大学生人格素养的主要表现
1.1 生活方式趋向于贪图享乐
现阶段,大学生通常在经济上都是依赖自己的父母,大部分完全由父母去负担他们的消费。在当下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社会所流行的商品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个人的价值观念,在学习为主的校园里刮起了一股股享乐主义、求欲望满足、求奢侈华丽之风。
1.2 思想政治素质整体偏低
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人政治意识、政治思想、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的综合表现,它将在长期内影响一个人的政治活动与政治追求,与个人命运共始终。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集中表现为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认识、态度、觉悟和参与情况。部分大学生政治观念模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趋向于实用主义,重功利讲实惠,缺乏长远打算、远大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因而没有强大的动力。
1.3 情感心理不成熟
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他们在思想、心理、情感、人际及发展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日益呈现多样性、层次性、差异性和多变性。这些表现直接影响其人际关系,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包容心和同情心,不懂得尊重别人和帮助别人。
2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人格素养的策略
2.1 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关注社会生活实践
政治课教师要强化政治理论知识的教学力度,让学生们真正领会和掌握政治理论知识及精神实质,并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和处理现实问题,让他们在纷繁复杂社会中,学会如何正确分析和清楚理解社会百变的现象;让他们懂得用最冷静、最稳妥、最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最终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智慧思维能力,明辨是非,强化健康人格,树立的自觉性、积极性。
2.2 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政治教学
思政课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24个字。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落实到政治教材、课堂教学中,可以牢固树立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促进学生的微观认同和微观践行、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真正的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形成正确政治信仰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前提。随着社会复杂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由过去的整齐单一向复杂多元转变,各种思潮,各种观念相互激荡,正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认识,要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政治素养,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学生的思想,从而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他们进行人生选择。
2.3 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会给大学生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思想政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当然,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素养,必须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人格素养的形成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政治课教师要尝试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因为健康的心理离不开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正确的理想信念有助于解决心理问题。而健康的心理能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有助于将正确的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补充,理想信念教育趋向于利用说教、灌输来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而忽视他们的心理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则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有利于完善人格,改善心理状态。因此,政治课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因素在理想信念形成中的基础性功能,以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从而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
2.4 积极改善教学环境,发挥隐性课程育人功能
在教育环境中,人格素养教育的触角应该延伸至各个角落里,因为人格素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全方位,耗费较长时间的教育过程,需要被熏陶、被不断训练,因此需要改善教育教学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等隐性德育课程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是一种重要的隐性德育资源。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环境氛围和办学风格的反映,它包括校容校貌、校风校纪、师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心理趋向、价值观念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透射出独特的校园精神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它不仅对师生具有巨大的感染作用,而且通过培养出的人才的高素质辐射向社会,其影响是全面深刻和持久的。校园文化环境不管是物质性质的还是精神层面的,都渗透着人格素养教育的内容。由此可知,校园文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道德素养、生活习性,另一方面,好的文化修养也有一定的育人教人的功效,能够结合思政课程知识,优化特定的教学手法。因此,学校不单单要优化整个校园整洁、文明的硬性环境氛围,还要积极推进好学、乐观向上的文化精神步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一直处在文明文化的知识海洋里。利用一些科、教、文、卫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寓教于乐,享受思想政治课程。在这种渗透式的教育手段中,大学生形成特有的思维模式,进一步趋向于健康、积极的人格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 赵坚.隐性课程视阈下的学校德育[J].教育科学,2010(2).
[2] 豆全丽.浅谈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J]. 科技信息,2011(20).
[3] 黄映玲,薛胜兰.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抽样调查与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4] 李硕豪,王娟.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浅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