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征
“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这是学生对高中课文的学习感受。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学生感到语言别扭,内容深奥,特别是他的杂文。
究其原因,一是时代的隔膜。鲁迅先生的杂文时代世道纷乱,百家相攻,学生缺少对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背景知识的了解,所以难以进入鲁迅先生的杂文内容。二是语言形式的隔膜。二三十年代的白话文还有较浓的文言色彩,其词语构成、语句组织方式文白相杂,甚至还夹杂着欧化语句,再加上鲁迅先生杂文独特的构词法与讽刺笔调,就使学生阅读进入了一个陌生而带有古怪味的语言环境。三是鲁迅先生认识深刻,表述起来往往博古论今,指桑骂槐,欲擒故纵,一波三折,使习惯于粗浅阅读、快餐阅读的当今学生感到思维吃力。
化解学生的畏难心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教学《拿来主义》课文必须要做的首要工作,也是主要工作之一。学习《拿来主义》这一课文,能达到“有关注的心”“能解读解构”“掌握怎样写”三个目标就可以了。这“有关注的心”就是指学生能意识到话题在那个时代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能理解本文对当时和现在的警醒意义,而要达到这个背景了解和意义理解的学习目标,教师就必须发挥自己的学习先行者和引领者的职能,通过提供背景资料、相关阅读,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及困惑,来唤醒学生的情绪、心理及灵魂。这一教学环节和任务,可以称之为“唤魂”。
唤魂才能入文,入文而后才能品文,品文而后才有可能重构创新。要想与巨匠对话,首先要亲近巨匠,没有亲近这一环节,吸纳与理解巨匠的目标便是空中蜃楼。有了愿意去读的温度,才有可能进入阅读的深度,否则即便最后知道了阅读的深度,那也是“教”灌输的而不是“学”读进去的。
唤醒,就需要教师有相应的文化视野。天津新华中学冯振利《拿来主义》的第一课时就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文化视野广阔的引领职能。在解读“闭关主义”时补充并列举了一组明清、民国GDP占世界份额的资料:
明万历时占世界GDP的80%,最后亡国时还占50%,康乾时占36%,后被列强入侵及至亡国;民国黄金十年时期每年GDP9%的速度递升。由此促使思考,1840年世界GDP第一,1860年仍第一,且比英法总和还高,为何被火烧了圆明园呢?甲午年大清GDP是日本的1.5倍,为何还一败涂地?可见不仅是军事出了问题,闭关锁国造成了科技、文化、制度等落后世界潮流。甲午时清朝的先进行业占GDP的0.09%,铁路10公里,而日本4000公里,英法联军侵华时,其工业是清朝的27倍。
这些数字让学生震惊,深感是治国思想上出了问题。由此,触发了学生的真切思考。在解读“送去主义”时,根据课文重点推出“俄罗斯象征主义”早已消亡的材料,可见中国京剧与象征主义本不相连,更可见所谓“催进”与“传道”是多么的自欺欺人,媚外求荣。有此知识基础,阅读课文时学生就不会纠缠于对京剧的评价,对梅兰芳的评价,鲁迅是否与梅兰芳有过节等,而且对“催进”“布道”“显出一点进步”等讽刺语自然心领神会,促进了对鲁迅先生语言艺术的领会,更重要的是学生借此看出了送去主义的险恶用心,也就为理解送去主义的危害做了知识铺垫。
有了这些铺垫,学生对当年鲁迅先生参与《文学》月刊的“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讨论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才有了切身感悟,这样,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参与讨论论战)的介绍才有了真实了解,对当时对待外国文化的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的错误有了真切的认识,有了这种文化视野,学生的心才能与作者共鸣,才能跟随作者的思路对“拿来主义”去思考、深悟。视野决定阅读期待的温度,温度影响阅读生成的深度。
这位老师的课,一开始还就当今市场经济及其中外品牌之战作了资料引进。
化妆品的品牌都成了外资品牌的天下,夏士莲、飘柔被重罚仍不倒,并且不断涨价,正是因为它们已经控制了中国的80%的市场。国民经济主要行业的前28位已被外资霸占,中国品牌怎么办?民族工业怎么办?
这些问题,促使学生由对当今外资“入侵”下怎么捍卫民族品牌的问题扩大思考到如何对待外国文化、如何发展自身的问题。
这些写作背景的介绍,文中材料的补充,当前时代问题的联系,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唤醒了心中的热情,使冷冰冰的文本阅读变成了热乎乎的社会关注,由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地参与。做到这些,需要教师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更为广阔的阅读面和敏感的社会思考。
第二,资料的引进要注意时机和方法,这是唤魂的方式问题。如果引用材料较多、引用的时机、方法不恰当,会让人感到这堂课是历史课、思想课,而非语文课。比如:对“闭关主义”,学生较熟悉其材料(GDP资料),可以在课前以资料补充的形式出现在学案上;“俄罗斯象征主义”也应课前推荐,以做课上分析的用件;外资品牌材料可以作为一个思考题来为阅读热身,让学生课前有所思考甚至写点分析感悟,课上可以讨论交流,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思考,从而激发对文本的阅读兴趣。这样,课前有对资料的理解概括,课上直接进入分析和讨论,就能省去长时间的资料引入和关于资料的互动,就能为阅读与解读课文节约时间。
第三,唤魂的前提,是教师要有社会担当的责任心。之所以在第一课时选择从文化视野的角度入手,就是基于社会担当意识,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国民思考力、诉说力。苏格兰颁布“卓越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课改,培养学生的目标有四个方面:“使每一个年轻人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自信的个体、负责任的公民和社会的积极贡献者。”作为现代学生如何品读《拿来主义》,在什么层面上认识和思考文本,取决于学生的时代意识和责任心,所以,从文化自觉切入文本,是第一课时的必要选择。
第四,“唤魂”为“用魂”做铺垫。运用文本的观点和方法,去联系并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这是文本阅读的较高层次,是对解读的创造性应用。课后练习经常设计用以小见大、比喻论证的方法去分析生活中的某类现象,或就当代社会中“拿来”外国文化的见闻,就某一方面举“洋为中用”的例子谈自己的看法、写短文。这种关注就来自“唤魂”唤醒的责任感,是对“唤魂”的丰富和运用;这种“用魂”的教学设计和阅读实绩,是“唤魂”激发和酝酿的真情的自然拓展和迁移。“唤魂”做得好,“用魂”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文本解读有作者中心说、编者中心说、读者中心说,以读者为中心的解读还存在着教师读者中心和学生读者中心。如何把作者解读、编者解读和教师解读转化为学生读者解读,教师要做细致的工作,特别是对现行教材体系中难得存留的鲁迅先生的作品,对这种有思想深度、语言和文本学生都有陌生感的杂文。“愿意去读”才能有阅读能力,有阅读能力的教学才是有效的阅读教学;学生不愿读,教师解读得再深刻,角度再巧妙,也是竹篮子打水。
唤魂,《拿来主义》教学的前提和必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