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天 王树范 舒浩恺 杨阳 赵明旭 吴兴洋
摘 要:本文介绍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总结了通过该项目研究得到的收获,认为这一项目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国家级大学生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实施 收获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a)-0222-01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根据《关于启动吉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预通知》[吉教高字(2012)8号]的文件精神,我校与2012年3月组织“吉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论证,我校有60个项目成为吉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其中省级项目中的40项成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笔者指导的项目“波形凹凸摩擦阻尼器耗能减振研究”被批准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1143 7002)。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从多方面得到了锻炼,获得丰硕的收获。
1 项目的实施
1.1 创新项目的确定与项目申请的撰写
万事开头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确定是就一个难点。项目既要注重创新,联系专业特点,也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同时理论性及实践环节也应该重视。在此观念的引导下,经过多次研究,创新项目确定为波形凹凸摩擦阻尼器耗能减振研究。因为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该课题的研究具有工程和社会实践意义;同时摩擦阻尼器在工程实践中已被广泛应用,只要对现有摩擦阻尼器减震装置进行进一步研究改造,克服摩擦阻尼器在研究和应用中有一些缺点,消除其局限性,扩大适用范围就能完成项目的研究;还有波形凹凸摩擦阻尼器在国内外研究领域还是空白具有创新性。项目确定之后,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馆藏资源和各网站文献库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研究项目所在领域的现如今发展等基本情况,筛选学习并存储针对本项目所需要的知识,并撰写了项目申请表。
1.2 波形凹凸摩擦阻尼器模型设计制作
项目批准后,学生面临的问题是波形凹凸摩擦阻尼器模型的设计,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经过多次讨论和反复修改,并虚心向指导老师请教,最后确定了波形凹凸摩擦阻尼器的形状和尺寸,并购买材料,联系厂家进行加工制作。
1.3 波形凹凸摩擦阻尼器的基本性能研究
学生对波形凹凸摩擦阻尼器的基本性能进行了14组工况实验研究,对波形凹凸摩擦阻尼器不同频率、不同幅值、不同预紧力下的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到波形凹凸摩擦阻尼器性能与各参数关系的定性结论:(1)在力矩和幅值不变时,最大摩擦力随频率的增大略有减小;(2)在幅值和频率不变时,最大摩擦力随力矩的增大而明显增大;(3)在力矩和频率不变时,最大摩擦力随幅值的增大而略有增大;(4)当幅值、频率和力矩不变时,最大摩擦力随凹凸槽深度的增大而明显增大。
1.4 撰写结题报告
学生对整个项目研究过程进行了认真归纳、梳理和总结,从项目研究的意义、研究成果、创新之处、经验总结几个方面撰写了结题报告。
2 项目实施的收获
2.1 查阅与整理文献资料的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本项目文献资料的查閱、整理,学生熟悉了各网站文献库及各种查阅方法,查阅与整理文献资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快速查找文献资料、获取重要信息打下了基础。
2.2 创新能力与沟通能力得到提高
波形凹凸摩擦阻尼器在国内外研究领域还是空白,其想法具有创新性;波形凹凸摩擦阻尼器模型设计图确定之前,历经几次改进,这一过程充分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模型的制作与实验中,学生与厂家进行多次沟通、协调,使研究项目得以顺利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3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项目确定之后,从波形凹凸摩擦阻尼器模型设计、实验方案的确定到后期数据处理及研究成果的总结,学生遇到一系列问题,学生自学相关知识,虚心请教老师,集体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项目的逐步推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2.4 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从项目开始,学生们就充分发挥各自所长,分工协作,统筹兼顾,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全身心投入到项目研究当中,使项目研究显见成效。学生们都说团队的力量使每个人克服了由于自身毅力不足而可能造成的半途而废。团结协作是成功的基础这是学生从中得到的最深的感触。
3 结语
学生通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会了如何在实践当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海良,任叔昌,喻洋,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体会及感想[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
[2] 王世山.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