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萍
【摘要】教师应根据自身课堂的需求,找到最合适的拓展途径,横向延伸,拓展话题;纵向挖掘,拓展思维;整合教材,拓展阅读;形式多变,拓展练习;寻根逐源,拓展文化。利用拓展教学,激活英语课堂,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拓展 话题 思维 练习 文化
纵观大多数小学英语教师的常态课,基本上就是教授新单词,朗读并表演对话,学唱英语歌,做小游戏,讲解课堂练习等步骤。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但课堂效率并不高。一旦离开课本,联系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交际运用,学生都无从下手,不知所云。因此,我们要立足教材,深度挖掘教材,优化教材,进行适当的拓展,利用拓展教学,激活英语课堂,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一、横向延伸,拓展话题
牛津小学英语课本虽然提供一些对话、短文,但是比较强调句型操练功能,结果只能是学生的语言知识不系统、不完整,对所学语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要做的,就是立足教材,利用教材,横向延伸,创设一些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情境,拓展话题,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英语,从而整体感知英语。例如,在教授完4A Unit4 Buying fruit A部分的对话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购买水果。教师可以适当拓展,展开话题,设计超市、文具店、书店、服装店等不同情境,让孩子分组选择其中一种情境,讨论如何购买物品,并表演。为了使情境更具真实性,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实物,将教室布置一番,效果会更好。
二、纵向挖掘,拓展思维
牛津小学英语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信息点较多,课文篇幅长,语言点重复少。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优化教材,纵向挖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向生活。教师为学生提供话题涉及到的主要句型和词组,鼓励学生围绕话题,抓住重点句型,运用这些句型和词组,在各种实践性活动中把对话文本活化为生活中的真实语言。以3B Unit4《Wheres the bird?》为例,这篇文章很简单,主要讲述了位置表达和介词运用。在整体理解对话和各种跟读、朗读后,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沿着对话的内容纵向思考:“现在小鸟飞到我们教室里来了,它会落在哪里呢?你们现在就三人一组表演,一人扮演小鸟,另外两人扮演学生,当然你们要注意礼貌。”这个环节把实际情况表演出来了,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学生也就从课本回到了现实。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就发挥出来了。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信心也加强了。
三、整合教材,拓展阅读
尤其在小学高年级,语篇是重头戏。我们可在整体理解语篇之后,布置拓展阅读。比如,选择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语篇让学生阅读,并讨论。教师要适时的引领学生充分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加深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而且教学拓展语篇中的句型内容与课堂上所教授的句型内容紧紧相扣,既能达到巩固旧知,提高阅读效果的目的,又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满足感。
例如在学习5A unit4 Halloween时,我设计了一个趣味阅读的拓展活动,把事先搜集的关于万圣节的小故事呈现给学生,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增强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选择恰当的小故事、小幽默、寓言等,既巩固新知,使课堂充满趣味,又拓展了课堂活动。
四、形式多变,拓展练习
单一的练习会让学生产生倦怠,形式多变的练习才会让学生兴趣高涨。此类拓展性练习形式主要有:内容复述,口头作文,利用所学句型进行调查,小报道等。复述对话内容是培养学生提炼、归纳文本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根据语篇难度和学生的学情设计不同难度的内容复述练习。在小学高年级,教师可以尝试结合话题及主要知识点,启发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口头作文练习。例如,6A Unit 5 On the Farm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谈论在农场上发生的事情,主要知识点是一般过去时。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最难忘的一件事或是调查一下同学们在农田做过的事情,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又拓展了本课的知识面。
五、寻根逐源,拓展文化
牛津小学英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需要教师去寻找。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6时,由于这个单元是以holidays为话题的,我就利用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西方文化,并让学生自己课前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明白万圣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在课堂上我就让学生做关于西方节日的报道,并评选出最佳报道员。通过这种文化拓展,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各种节日的由来和含义,同时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西方的文化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拓展教学是小学英语课堂中最精彩,也最易出彩的部分。只要留心观察,用心反思,我们课堂中比较常用的拓展活动还有很多。教师应根据自身课堂的需求,找到最合适的拓展途径,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全面性,让每一位学生把握每一个拓展的舞台,展现自我,提升自我,展现小学英语教学的新时空。
参考文献:
[1]李杨,唐泽静.小学英语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2]李静纯.学会正确分析与创造性使用新教材[N].中国教育报, 2008.09.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