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纳滨对虾池塘不同混养模式技术的研究

2014-11-06 08:06华建权郑忠明陈辉煌钱项赞庞明伟
关键词:凡纳滨慈溪市白对虾

华建权,郑忠明,陈辉煌,钱项赞,庞明伟

(1.慈溪市海洋与渔业局,浙江慈溪 315300;2.宁波大学教育部应用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宁波 315211; 3.慈溪市东海渔业有限公司,浙江慈溪 315336)

·研究简报·

凡纳滨对虾池塘不同混养模式技术的研究

华建权1,郑忠明2,陈辉煌2,钱项赞1,庞明伟3

(1.慈溪市海洋与渔业局,浙江慈溪 315300;2.宁波大学教育部应用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宁波 315211; 3.慈溪市东海渔业有限公司,浙江慈溪 315336)

2010年、2011年利用“南美白对虾疫病政策性互助保险”这一平台,对慈溪市凡纳滨对虾生产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凡纳滨对虾池塘进行套养鱼类能有效提高对虾产量,降低饲料系数,2010年提高产量0.026 kg/m2; 2011年提高产量0.029 kg/m2,饲料系数降低21.4%;(2)凡纳滨对虾池塘套养银鲫与鳙鱼模式,凡纳滨对虾池塘套养甲鱼模式其产量与效益均好于其它模式。

凡纳滨对虾;混养;产量;饲料系数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又名南美白对虾,原产于秘鲁北部至墨西哥桑诺拉一带的太平洋沿岸。具广盐性,生长快,环境适应能力强等特点,于1988年首次引进我国,近几年随着对虾养殖的发展,其养殖规模和面积不断扩大,并于2000年引进慈溪市,至2012年全市养殖面积总面积已达3.93×104m2产值5.24亿元,已成为慈溪市水产养殖的主要种类。

近几年,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水体富营养化不断加剧,对虾病害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生产。因养殖水体的过富营养化及由此引发的蓝藻等藻类爆发现象,导致对虾直接死亡或诱发疾病,给对虾产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对虾产业的发展[1-2]。寻找健康、高效、生态的养殖模式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水体富营养化、病害及价格波动严重影响了对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减少这些问题的所带来的损失,经过不断实践和摸索,逐渐形成了对虾与其他经济品种的混养方式[3]。综合养殖(Integrated aquaculture),又叫混养(Polyculture),多营养层次养殖(muti-trophic aquaculture)或共养(co-culture)[4-5],是人为地将不同生态位的养殖品种按一定比例放在一起养殖,促进池塘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的最佳优化,从而提高饲料的利用,以期达到池塘生态系统平衡的一种生产方式[6-8]。

2009年,笔者进行南美白对虾池塘混养技术的研究,利用保险平台对全市南美白对虾池塘混养的其中4种模式的生产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比较混养与单养、不同混养的池塘生产规模、对虾产量和饲料系数。以期为南美白对虾混养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生产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概况

调查区域为慈溪市范围内参加凡纳滨对虾疫病互助保险的池塘,调查时间为2010年和2011年。2010年调查内容包括:养殖池塘面积、饲料投喂量、对虾产量、对虾产值;2011年调查内容分别为:养殖池塘面积、饲料投喂量、对虾产量、对虾产值、混养的鱼产量和混养的鱼产值。

2010年按混养与单养进行分类,同时计算出对虾饲料系数r1(即生产1 kg对虾所需的饲料量),饲料系数r2(即生产1 kg的对虾与鱼所需的饲料量)。2011年根据混养的4种模式及单养进行统计,分别为:单养模式(设为M0),鲶鱼或鮰鱼为主的养殖模式(设为P1),中华鳖为主的养殖模式(设为P2),草鱼为主的养殖模式(设为P3),银鲫为主的养殖模式(设为P4)。

1.2 数据分析

单养与混养、不同混养模式的对虾产量、对虾产值、混养的鱼产量和混养的鱼产值、饲料系数r1和饲料系数r2均采用SPSS软件进行ANOVA分析,数据的整理用Microsoft Excel 2010。

2 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2010年混养与单养池塘的对虾产量之间呈显著差异(P=0.021)。对虾池塘通过混养其它鱼类,其对虾产量提高0.026 kg/m2。

表1 2010年不同养殖模式的对虾产量和饲料系数r1Tab.1 The yield ang feed coefficientof different polyculturemodels in 2010

由表2可以看出2011年单养模式M0的对虾产量显著高于混养模式P1(0.21±0.011 kg/m2)(P<0.01),但单养模式M0的对虾产量(0.36±0.008 kg/m2)显著低于混养模式P4(0.45±0.011 kg/m2),即对虾池塘混养鲶鱼或鮰鱼不能提高对虾产量,混养银鲫、鳙鱼可极显著提高对虾产量,相对单养模式来讲,平均产量可多增加0.094 kg/m2。

表2 2011年不同养殖模式的对虾产量和饲料系数r2Tab.2 The yield ang feed coefficientof different polyculture m edels in_2011

2011年的单养模式M0与其它4种混养模式之间的饲料系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即对虾池塘混养各种鱼类,均能有效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3 讨论

3.1 混养对对虾产量的影响

混养方式利用生物间的不同生态位,对残饵的再度利用,不仅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还能增加对虾的产量,是对虾可持续发展的首选[1];多元混养可提高养殖系统产量,有效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9-10]。多种类混养可在一定程度上调控养殖水环境,混养的鱼类可及时清理病虾和死虾,减少了虾病的传播[9]。调查分析证明,低盐度地区的南美白对虾池塘混养鱼类,同样能提高对虾产量。但由于混养种类和食性不一样,不同混养种类在池塘中所起的生态作用不同,根据分析认为南美白对虾池塘混养银鲫、鳙鱼对增加对虾产量效果最为显著,其次为混养甲鱼为主的模式。研究表明,虾塘生态系统中的大部分营养盐来自所投喂的饲料,来自饲料的氮、磷分别占到整个池塘生态系统的76%~92%和70%~91%,其中对虾的氮、磷支出分别仅占饲料的23%~31%和10%~13%,沉积物的氮、磷分别占到饲料的14%~53和39%~67%,水体中的氮、磷分别占到饲料的14%~28%和12%~29%[11]。根据统计,2009年以来,通过推广混养模式,慈溪市南美白对虾的产量总增2 108.5 t,鱼类总产量10 311.2 t。

3.2 混养对池塘饲料系数的影响

对虾养殖池塘中混养一种或几种不同食性的鱼类,对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改善虾池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12]。滤食性和杂食性鱼类还能有效利用虾塘中藻类和颗粒有机物,提高饵料的利用率,有利于藻相和水质的动态平衡[13]。宋顽等[9]发现在主养草鱼池塘里混养少量的对虾可明显提高系统的N、P利用率,降低饲料系数。2011年慈溪市南美白对虾的生产调查表明,混养甲鱼为主的模式和混养银鲫、鳙鱼的模式,饲料系数最低,效果最好。甲鱼为主的混养模式,由于甲鱼能及时吞噬因病死亡对虾,阻断了病原的扩散与传播,提高了养殖成活率;由于池塘多为综合混养,即在放养甲鱼的同时,还放养了银鲫、鳙鱼等品种,不同混养种类的共同作用,能显著提高对虾生产效益。根据统计,仅2012年和2013年,通过推广混养模式,减少物化投入达8 100.2 t。

3.3 混养对池塘生态作用的影响

池塘混养鱼类,是调控水质的重要手段之一。一般来说,池塘自然水域生态,有其自身的演替规律,即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的变化,往往导致以微囊藻为主的蓝藻水华[14]。但虾-鱼混养可以提高养殖系统中N源的利用率,改善池塘藻相结构[15]。项目组于2011年和2012年还对不同模式的养殖池塘进行了藻相结构组成及功能多样性分析,微生物结构组成及功能多样性分析,研究发现,混养银鲫、鳙鱼后,池塘的蓝藻的总量较同期相比,明显低于单养池塘,隐藻的总量则明显高于单养池塘,表明对虾池塘混养后能有效改善池塘藻相结构,促进池塘生态环境的改善;关于微生物,池塘混养鱼类后,降低了异养细菌的丰度,丰富了异养细菌结构组成。可见,对虾池塘混养鱼类,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池塘水域生态的演变方向,有效促进了C、N、P等生源要素的转移与循环,改善了池塘生态。

[1]MARTI'NEZ-PORCHASM,MARTI'NEZ-CO?RDOVA L R.Shrimp polyculture:a potentially profitable,sustainable,but uncommon aquacultural practice[J].Reviews in Aquaculture,2010,2:73-85.

[2]杨清良,陈其焕,林金美,等.厦门马蛮湾富营养化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生态特征[J].海洋学报,1998,20(1):101-112.

[3]查广才,周昌清,黄建容,等.凡纳对虾淡化养殖虾池微型浮游生物群落及多样性[J].生态学报,2004,24(8):1 752-1 759.

[4]BUNTING SW.Horizontally integrated aquaculture development:exploring consensus on constraints and opportunities with a stakeholder Delphi[J].Aquaculture Internationa,2008,l 16:153-169.

[5]董双林.中国综合水产养殖的发展历史,原理和分类[J].中国水产科学,2011,18(5):1 202-1 209.

[6]黄鹤忠.谈对虾池的综合养殖[J].海洋渔业,1998(4):172-173.

[7]王吉桥,罗 鸣,马成学,等.低盐水体南美白对虾与鲢鳙鱼混养的试验[J].水产科学,2003,22(6):21-24.

[8]WANG J,LID,DONG S,etal.Experimental studies on polyculture in closed shrimp ponds[J].Aquaculture,1998,163:11-27.

[9]宋 顽,田相利,王 芳,等.不同草鱼池塘混养系统结构优化的实验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12,36(4):704-714.

[10]李德尚,董双林.对虾与鱼、贝类封闭式综合养殖的实验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2,33(1):90-96.

[11]DHIRENDRA P T.Water quality and nutrient budget in closed shrimp(Pcnaeusmonodon)culture systems[J].Aquacultural Engineering,2003,27:159-176.

[12]曲克明,陈碧鹃,李秋芬,等.鱼虾混养对中国对虾养殖体系环境的影响[J].水产学报,1999,23(sl):39-45.

[13]陆开宏,晏维金,苏尚安.富营养化水体治理与修复的环境生态工程——利用明矾浆和鱼类控制桥墩水库蓝藻水华[J].环境科学学报,2002,22(6):732-737.

[14]董双林,赵 文.养殖水域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5]陈辉煌,陆开宏,郑忠明,等.夏季混养鳙和银鲫对凡纳滨对虾低盐养殖池塘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J].生态科学,2014,33(3):459-466.

Technique of 4 Polyculture M odels in Litopenaeus vannamei Ponds

HUA Jian-quan1,ZHENG Zhong-ming2,CHEN Hui-huang2,et al
(1.CixiOcean and Fisheries Bureau,Cixi 315300;2.Key Laboratory of Applied Marine Biotechnology,Ministry of Education,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China)

In 2010,2011 use the platform of Penaeus vanmamei epidemic policymutual insurance,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survey and analysis of Litopenaeus vannamei production in Cixi,Zhejiang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Polycultured fish in shrimp ponds could improve the prawn production,reduced the feed coefficient.The prawn production in 2010 and 2011 improved 0.026 kg/m2and 0.029 kg/m2,respectively. The feed coefficient of polyculturemodels were reduced by 21.4%.(2)The production and benefit of polyculture Aristichthys nobilis,Carassius auratus and Trionyx sinensis in shrimp ponds,were better than the other models.

Litopenaeus vannamei;polyculture;production;feed coefficient

S966.92

A

1008-830X(2014)05-0455-03

2014-05-30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种子种苗项目(201203)

华建权(1965-),浙江慈溪人,推广研究员,研究方向:水产养殖.Tel:0574-63976725;E-mal:jqhua65@sina.com

猜你喜欢
凡纳滨慈溪市白对虾
河套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试验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何方俊 徐依涵 管欣恬
纳米塑料和二氧化钛食相暴露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功能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盐碱地区南美白对虾、青虾混养技术
南美白对虾大棚高效养殖技术
浙江省慈溪市阳光实验学校
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防治研究进展(二)
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防治研究进展(一)
凡纳滨对虾“正金阳1号”获批水产新品种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