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训认同度调查研究

2014-11-06 05:27冯丽娜
中国教师 2014年20期
关键词:校训领导者建构

冯丽娜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重视学校文化,并通过丰富一些“文化标识”去建构学校文化。其中,校训作为学校文化浓缩的符号表征,已成为助推学校内涵发展的“主力军”。

然而从现实来看,部分校训未能很好地体现学校的价值观,对办学理念、学校文化体现不够,甚至背离了学校文化内涵,同时内容趋同化,形式单一化,学校特色体现不足。例如北京市某区县两所中学的校训分别为“高雅、勤奋、求实、创新”和“勤奋、文雅、求实、创新”,从内容上几乎看不出两校办学理念的差异性,如果互换也不易被人察觉。这样的校训如何能得到师生的认可?学者侯怀银认为校训具有导向、规范、激励三种功能。但如果一所学校的校训由于制定匆忙、内容陈旧繁冗或未能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等,而没有得到师生的认可,那么它将形同虚设,功能难以发挥。可见校训能否成为全校师生所遵循的价值观或人生准则,其功能是否得以发挥,与师生对它的认同程度是有很大关系的。

一、关于校训认同的调查

笔者从校训的认知度、认同度、影响度及影响校训认同因素的四个维度,对来自北京市16个区县及燕山地区,分别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政治、心理、历史、地理学科的共计34位教师进行了相关调查(见表1)。

1.认知方面

九成以上的教师普遍认为中小学制定校训非常有必要,且均能完整说出本校校训,但也有个别教师不能说出所在学校校训。在调查中也发现接近90%的教师表示自己对其他中小学校训知道不多。

从表2中可以获知,在问及中小学制定校训是否有必要时,67.7%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必要,29.4%教师认为有必要。从教师获知校训的途径来看,52.9%的教师是通过学校的相关宣传活动,23.6%的教师是在学校网站或建筑物上看到,而入职培训和参与修订校训这两种途径比例均不及10%。校训作为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应该说参与制定或修订校训是教师的权利,然而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所占比例并不高,一方面是由于笔者所选样本量较少,会存在一些误差,另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可以看出学校的管理模式缺乏民主,决策一般是由学校领导班子所掌控。而在和教师的访谈中也认证了这一点:“我不知道校训的由来,我来校上班时就有了。”“校训应该是领导层定的吧,这和我们没有太大关系吧。一般是他们(领导)定了,我们遵守。”

从教师获知校训的时间段来看,5.9%的教师是在进入本校上班之前获知校训,67.6%的教师选择在进入本校上班之时,而进入本校上班一年之中和之后才获知校训的教师比例分别占11.8%和2.9%。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部分学校对校训的宣传并不及时、到位。

2.认同方面

约七成的教师表示自己理解本校校训文化内涵,认为其体现了本校办学理念,过半的教师认为校训体现了学校特色。但也有近三成的教师认为本校校训存在问题,例如未能很好体现学校特色,内容及形式雷同化等,有待改进。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七成的教师认为自己理解本校校训(含“完全理解”和“理解”),其中26.5%的教师表示完全理解,但也有近三成的教师表示不能很好地理解本校校训内涵(含“理解一部分”和“不理解”),其中2.9%的教师表示不理解。这与学校对校训宣传的广度、深度有关,同时也和管理者、教师本身对校训的重视程度有关。

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问及校训是否体现办学理念时,接近65%的教师表示校训已体现本校办学理念(含完全体现、体现两部分),但也有35%的教师认为其只体现办学理念的一部分或是没有体现。在问及校训是否有特色时,超过五成的教师表示有特色,26.5%的教师认为“比较有”,但也有20.6%的教师认为所在学校的校训没有体现特色。在访谈中,也有教师谈到了这一点,“校训,几个词语组合吧,政治口号似的”“体现办学理念?一点点吧。内容有些虚,太概括了”“我们学校的校训,不清楚怎么定下的,感觉和学校实践脱离”“体现一部分吧,不全面,有点过时了”。由此可见,部分学校的校训是存在问题的,例如内容空洞化,脱离学校实际等。

在问及教师是否喜欢本校校训时,七成的教师表示喜欢,其中23.5%的教师非常喜欢,同时也有20.6%的教师“比较喜欢”,而8.8%的教师则明确表示不喜欢所在学校的校训。问及校训是否有更改的必要时,近三成的教师明确表示有必要更改(见表5)。

3.校训对教师的影响度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教师认为校训能够推动学校及师生的发展。从数据来看,九成以上的教师认为校训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均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近八成的教师表示自己受到了校训的启迪,其中过半的教师认为校训对个人素养及价值观的形成均有所帮助。不过在调查中也发现,近二成的教师认为校训对自己的影响不大,其中5.9%的教师明确表示校训对个人无影响。

从表6中可以获知,约97%的教师认为校训对学校的发展有影响(含“非常有”和“有”),仅2.9%的教师表示校训对学校的发展影响一般。在问及校训对教师或学生是否有影响时,约94%的教师认为校训对学生的成长会有影响,而八成的教师也表示校训对教师的发展会有影响。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对校训的功能与作用是持肯定态度的。在访谈中也有教师列举了校训对自己的影响。然而也有近6%的教师认为校训对学生的成长影响一般,约20%的教师表示校训对教师的发展影响不大,其中5.9%的教师明确表示无影响。这一方面和教师本身所处的学校环境有关,如所处学校对校训的重视程度等,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部分校训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文本内容、价值观等与当前教育国际化、现代化背景不合时宜,教师对其不认同。

从表7中可以看出,虽然近八成的教师认为校训对教师的发展会有影响,但谈到所在学校的校训时,仅不足六成的教师表示会对自己的素养和价值观的形成有所帮助,约两成的教师则明确表示无影响。在访谈中也有教师谈道:“校训很好啊,清华大学的校训很有教育意义,不过我们学校的校训感觉对我们帮助不大,内容空洞,有点虚。”“校训,教学楼上张贴的,没有影响吧。”由此可见,从理论上教师相信校训会推动学校及师生的发展,但在实践中,由于部分校训本身存在问题,其作用发挥受阻。

4.影响校训认同的相关因素

影响校训认同的因素有多种,如校训本身的文本内容、价值取向、表述形式、制定程序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等。在调查中获知,多数教师表示所在学校的校训是由校长或校领导班子提出,自己未参与校训的制定。近九成的教师明确表示校训应由师生共同评选,其本人有参与校训制定的意向。

从表8中可以看到,52.9%的教师表示所在学校经常开展活动宣传普及校训,38.3%的教师表示所在学校偶尔开展,但也有8.8%的教师表示所在学校没有开展过相关的宣传活动或是不清楚。在问及是否在学校的宣传栏、教学楼等显眼处看到过校训时,76.5%的教师明确表示有看到过,但也有8.8%的教师表示没有看到过。由此可见,对校训的相关宣传,部分学校仍存在重视不足,力度不够的问题。

从表9中可以看出,五成的教师在校训的表述形式上倾向于形式灵活,表达自由。对于传统上的“某言某字型”“对偶成联,工整押韵型也均有23.5%的教师选择。在问及校训的表述内涵时,55.9%的教师欣赏综合型,29.4%的教师选择完善人格型,11.8%的教师选择凸显学校特色型。

二、基于结果的理论探讨

通过调查可以看到,部分学校的校训仅是由校长一人制定,或是由校级领导班子经过一两次会议而定下,师生的参与率几乎为零。从访谈中也得知,大部分教师愿意参与校训的制定。这种矛盾的冲突是影响校训认同的一种因素,学校的管理缺乏民主,决策仅是由处在领导位置的人物提出,位于组织结构中下层的普通教师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即“领导者凭借自己在特地实践内的官职对他们的下属行使法定的权力”。没有经师生共同参与讨论而建构出的所谓学校文化只是领导者(们)个体或小团体成员对学校制定出的目标,这种目标也仅能概括出领导者(们)的价值观,而非全体师生的价值观。个体有个体的价值观、信仰,当个体与由领导者们构建出的价值观相冲突或是个体不认同他人构建的价值观时,它的作用发挥是受阻的。

托尼·布什在《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中谈道,人的行为是受外部环境的组织文化和内部环境的人的本身的个性特征两种核心因素相互发生复杂强烈的作用而产生。所以,在师生认同校训的前提下,校训本身才会营造出一个好的组织文化环境,师生在这种氛围环境中,将个体的价值观念与校训蕴含的文化观念相结合转化,最终影响其行为。

从调查来看,近八成的教师认为校训会对教师本身的发展有所影响,但在谈到所在学校校训时,仅有六成的教师表示会对自己素养和价值观的形成有所帮助,而接近两成的教师则明确表示无影响。由此可知,教师对于学校文化(校训)从理论层面讲是认同的,持有肯定态度,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部分学校存在管理问题,其建构的学校文化往往是领导班子的小团体想法,违背了“组织文化,是以组织成员各具特色的个性特征为原料,经过长期互动、锤炼、凝聚而成”,就导致改革者(领导班子)和被执行者(教师)之间价值观不统一,而造成改革失败,即学校文化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校训徒有虚表。

在调查中也发现,教师本身倾向于参与校训的制定,愿意以此作为个人的价值观,但由于学校文化的目标不够清晰,氛围不够浓重而受到抑制。例如,很多学校对校训宣传的深度、广度不够,很多教师在访谈中也谈到是在学校的教学楼墙壁上看到的校训,并未通过官方宣传活动获知。这也是影响校训认同的一个因素。换句话说,领导者在学校文化(校训)的构建中未发挥正确的作用,混淆了“制定”和“建构”,也就是领导者将重点简单地聚焦在以校训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的“制定”,而非“建构”。“制定”表示一种结果性,具有硬性灌输的可能;而“建构”是过程性的、延续的,意味着渗透、相互作用。“领导的文化力量的总效力是要使学生、教师以及其他员工都成为学校工作的信仰者。”从本质讲,这才是建构学校文化,使组织文化成为组织成员所共有的信仰、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正如南开大学的创办者张伯苓这样教导他的学生:“你不戴校徽出去,也让人看出你是南开的。”这说明文化的建构成否不是以环境、制度的完善为标志,而是要看其影响力,当理念扎根于组织成员的脑海中,并自觉地转化为其行为时才可以说文化得以建构。同时,“当人们成为凝聚力很强的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就会有机会享受个人在其中的重要价值和成员感”。

对于学校文化中的重要标识之一的校训来说,只有当教师认同校训,校训理论上的功能才会得以发挥。学者陈桂生讲,好的校训终将转化为校风,引领、规范师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这也是在师生认同校训的基础之上。所以说,提高师生对校训的认同度尤为重要。

本文中采用的数据来自自编问卷“中小学教师校训认同度调查问卷”的部分调查数据。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李楠)

4.影响校训认同的相关因素

影响校训认同的因素有多种,如校训本身的文本内容、价值取向、表述形式、制定程序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等。在调查中获知,多数教师表示所在学校的校训是由校长或校领导班子提出,自己未参与校训的制定。近九成的教师明确表示校训应由师生共同评选,其本人有参与校训制定的意向。

从表8中可以看到,52.9%的教师表示所在学校经常开展活动宣传普及校训,38.3%的教师表示所在学校偶尔开展,但也有8.8%的教师表示所在学校没有开展过相关的宣传活动或是不清楚。在问及是否在学校的宣传栏、教学楼等显眼处看到过校训时,76.5%的教师明确表示有看到过,但也有8.8%的教师表示没有看到过。由此可见,对校训的相关宣传,部分学校仍存在重视不足,力度不够的问题。

从表9中可以看出,五成的教师在校训的表述形式上倾向于形式灵活,表达自由。对于传统上的“某言某字型”“对偶成联,工整押韵型也均有23.5%的教师选择。在问及校训的表述内涵时,55.9%的教师欣赏综合型,29.4%的教师选择完善人格型,11.8%的教师选择凸显学校特色型。

二、基于结果的理论探讨

通过调查可以看到,部分学校的校训仅是由校长一人制定,或是由校级领导班子经过一两次会议而定下,师生的参与率几乎为零。从访谈中也得知,大部分教师愿意参与校训的制定。这种矛盾的冲突是影响校训认同的一种因素,学校的管理缺乏民主,决策仅是由处在领导位置的人物提出,位于组织结构中下层的普通教师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即“领导者凭借自己在特地实践内的官职对他们的下属行使法定的权力”。没有经师生共同参与讨论而建构出的所谓学校文化只是领导者(们)个体或小团体成员对学校制定出的目标,这种目标也仅能概括出领导者(们)的价值观,而非全体师生的价值观。个体有个体的价值观、信仰,当个体与由领导者们构建出的价值观相冲突或是个体不认同他人构建的价值观时,它的作用发挥是受阻的。

托尼·布什在《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中谈道,人的行为是受外部环境的组织文化和内部环境的人的本身的个性特征两种核心因素相互发生复杂强烈的作用而产生。所以,在师生认同校训的前提下,校训本身才会营造出一个好的组织文化环境,师生在这种氛围环境中,将个体的价值观念与校训蕴含的文化观念相结合转化,最终影响其行为。

从调查来看,近八成的教师认为校训会对教师本身的发展有所影响,但在谈到所在学校校训时,仅有六成的教师表示会对自己素养和价值观的形成有所帮助,而接近两成的教师则明确表示无影响。由此可知,教师对于学校文化(校训)从理论层面讲是认同的,持有肯定态度,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部分学校存在管理问题,其建构的学校文化往往是领导班子的小团体想法,违背了“组织文化,是以组织成员各具特色的个性特征为原料,经过长期互动、锤炼、凝聚而成”,就导致改革者(领导班子)和被执行者(教师)之间价值观不统一,而造成改革失败,即学校文化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校训徒有虚表。

在调查中也发现,教师本身倾向于参与校训的制定,愿意以此作为个人的价值观,但由于学校文化的目标不够清晰,氛围不够浓重而受到抑制。例如,很多学校对校训宣传的深度、广度不够,很多教师在访谈中也谈到是在学校的教学楼墙壁上看到的校训,并未通过官方宣传活动获知。这也是影响校训认同的一个因素。换句话说,领导者在学校文化(校训)的构建中未发挥正确的作用,混淆了“制定”和“建构”,也就是领导者将重点简单地聚焦在以校训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的“制定”,而非“建构”。“制定”表示一种结果性,具有硬性灌输的可能;而“建构”是过程性的、延续的,意味着渗透、相互作用。“领导的文化力量的总效力是要使学生、教师以及其他员工都成为学校工作的信仰者。”从本质讲,这才是建构学校文化,使组织文化成为组织成员所共有的信仰、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正如南开大学的创办者张伯苓这样教导他的学生:“你不戴校徽出去,也让人看出你是南开的。”这说明文化的建构成否不是以环境、制度的完善为标志,而是要看其影响力,当理念扎根于组织成员的脑海中,并自觉地转化为其行为时才可以说文化得以建构。同时,“当人们成为凝聚力很强的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就会有机会享受个人在其中的重要价值和成员感”。

对于学校文化中的重要标识之一的校训来说,只有当教师认同校训,校训理论上的功能才会得以发挥。学者陈桂生讲,好的校训终将转化为校风,引领、规范师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这也是在师生认同校训的基础之上。所以说,提高师生对校训的认同度尤为重要。

本文中采用的数据来自自编问卷“中小学教师校训认同度调查问卷”的部分调查数据。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李楠)

4.影响校训认同的相关因素

影响校训认同的因素有多种,如校训本身的文本内容、价值取向、表述形式、制定程序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等。在调查中获知,多数教师表示所在学校的校训是由校长或校领导班子提出,自己未参与校训的制定。近九成的教师明确表示校训应由师生共同评选,其本人有参与校训制定的意向。

从表8中可以看到,52.9%的教师表示所在学校经常开展活动宣传普及校训,38.3%的教师表示所在学校偶尔开展,但也有8.8%的教师表示所在学校没有开展过相关的宣传活动或是不清楚。在问及是否在学校的宣传栏、教学楼等显眼处看到过校训时,76.5%的教师明确表示有看到过,但也有8.8%的教师表示没有看到过。由此可见,对校训的相关宣传,部分学校仍存在重视不足,力度不够的问题。

从表9中可以看出,五成的教师在校训的表述形式上倾向于形式灵活,表达自由。对于传统上的“某言某字型”“对偶成联,工整押韵型也均有23.5%的教师选择。在问及校训的表述内涵时,55.9%的教师欣赏综合型,29.4%的教师选择完善人格型,11.8%的教师选择凸显学校特色型。

二、基于结果的理论探讨

通过调查可以看到,部分学校的校训仅是由校长一人制定,或是由校级领导班子经过一两次会议而定下,师生的参与率几乎为零。从访谈中也得知,大部分教师愿意参与校训的制定。这种矛盾的冲突是影响校训认同的一种因素,学校的管理缺乏民主,决策仅是由处在领导位置的人物提出,位于组织结构中下层的普通教师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即“领导者凭借自己在特地实践内的官职对他们的下属行使法定的权力”。没有经师生共同参与讨论而建构出的所谓学校文化只是领导者(们)个体或小团体成员对学校制定出的目标,这种目标也仅能概括出领导者(们)的价值观,而非全体师生的价值观。个体有个体的价值观、信仰,当个体与由领导者们构建出的价值观相冲突或是个体不认同他人构建的价值观时,它的作用发挥是受阻的。

托尼·布什在《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中谈道,人的行为是受外部环境的组织文化和内部环境的人的本身的个性特征两种核心因素相互发生复杂强烈的作用而产生。所以,在师生认同校训的前提下,校训本身才会营造出一个好的组织文化环境,师生在这种氛围环境中,将个体的价值观念与校训蕴含的文化观念相结合转化,最终影响其行为。

从调查来看,近八成的教师认为校训会对教师本身的发展有所影响,但在谈到所在学校校训时,仅有六成的教师表示会对自己素养和价值观的形成有所帮助,而接近两成的教师则明确表示无影响。由此可知,教师对于学校文化(校训)从理论层面讲是认同的,持有肯定态度,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部分学校存在管理问题,其建构的学校文化往往是领导班子的小团体想法,违背了“组织文化,是以组织成员各具特色的个性特征为原料,经过长期互动、锤炼、凝聚而成”,就导致改革者(领导班子)和被执行者(教师)之间价值观不统一,而造成改革失败,即学校文化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校训徒有虚表。

在调查中也发现,教师本身倾向于参与校训的制定,愿意以此作为个人的价值观,但由于学校文化的目标不够清晰,氛围不够浓重而受到抑制。例如,很多学校对校训宣传的深度、广度不够,很多教师在访谈中也谈到是在学校的教学楼墙壁上看到的校训,并未通过官方宣传活动获知。这也是影响校训认同的一个因素。换句话说,领导者在学校文化(校训)的构建中未发挥正确的作用,混淆了“制定”和“建构”,也就是领导者将重点简单地聚焦在以校训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的“制定”,而非“建构”。“制定”表示一种结果性,具有硬性灌输的可能;而“建构”是过程性的、延续的,意味着渗透、相互作用。“领导的文化力量的总效力是要使学生、教师以及其他员工都成为学校工作的信仰者。”从本质讲,这才是建构学校文化,使组织文化成为组织成员所共有的信仰、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正如南开大学的创办者张伯苓这样教导他的学生:“你不戴校徽出去,也让人看出你是南开的。”这说明文化的建构成否不是以环境、制度的完善为标志,而是要看其影响力,当理念扎根于组织成员的脑海中,并自觉地转化为其行为时才可以说文化得以建构。同时,“当人们成为凝聚力很强的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就会有机会享受个人在其中的重要价值和成员感”。

对于学校文化中的重要标识之一的校训来说,只有当教师认同校训,校训理论上的功能才会得以发挥。学者陈桂生讲,好的校训终将转化为校风,引领、规范师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这也是在师生认同校训的基础之上。所以说,提高师生对校训的认同度尤为重要。

本文中采用的数据来自自编问卷“中小学教师校训认同度调查问卷”的部分调查数据。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李楠)

猜你喜欢
校训领导者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带着校训走向远方
校训展示墙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微软CEO纳德拉MWC演讲:伟大领导者的三大特质
你是哪一流的领导者
建构游戏玩不够
你是否胜任领导工作?
全国各大院校的绝版幽默校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