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对国家安全的挑战及对策

2014-11-05 18:49吴韵曦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

吴韵曦

摘要:网络安全是信息时代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制定国家网络安全战略、构建国家网络安全体系,需要妥善处理网络管理和网络发展、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网络法律和网络伦理、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四对关系。

关键词:网络安全;国家安全;信息安全;安全战略;互联网治理

中图分类号:D81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4)05-0021-05

一、网络安全的定义及面临的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

对于网络安全,国际标准化组织将其定义为“保护网络空间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1]。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确立了一套网络安全的狭窄定义,把信息内容和信息流动从网络安全的内涵中分离出来,保留采取非对称行动应付其所认定的网络安全威胁的行动自由[2]。有美国学者分析,中国普遍使用的网络安全定义指保护互联网免受直接攻击或者损害国家安全、商业、社会和个人利益的活动[3]。国内有学者提出,网络安全指为保护网络基础设施、保障安全通信以及对付网络攻击所采取的措施[4]。综上所述,网络安全属于信息安全,是信息时代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主要指通过管理、技术等手段,维护网络系统的稳定和效率,确保网络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和可控性,保障国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不受影响而正常运行①。

近年来,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超越技术范畴,深入国计民生,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环节。

一是安全需求不断扩大。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域名总数有1844万个,网站总数有320万。手机网民达5亿,手机上网成为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网络安全成为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点。美国市场研究公司ABI Research预测,中国的网络安全市场增长迅速、潜力巨大,2012年规模已达49亿美元,2017年将翻倍。

二是安全威胁层出不穷。网络越复杂越全面,硬件的“缺陷”和软件的“漏洞”越难以避免。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给网络安全带来全新挑战。随着个人电脑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发展,“无时无地不网络”成为现实,这增大了监管难度,衍生了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恐怖主义等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三是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近年来,“中国网络威胁论”持续升温。实际上,中国也是网络攻击的受害国。2013年1月~8月,中国境内被黑客篡改的网站有2万多个,被境外通过木马或僵尸网络控制的主机达800多万台,与2012年同比增加14%。80%以上中国网民受过网络侵害,每年经济损失达数百亿美元[5]。针对特定目标有组织的高级可持续攻击日渐增多,国家、企业的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6]。

二、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传统的国家安全一般指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网络攻击打破了地理边界的限制,无需领土疆域作为基地。一台联网电脑就能影响国家政治局势、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

一旦遭到大面积攻击,国家管理体系将瞬间崩溃。网络攻击技术又被称为“网络核武器”。英国2010年版《国家安全战略》将网络攻击定为最优先处理的“一级”威胁。

(一)网络安全关乎军事安全

网络战是没有硝烟的作战样式。网络战不费一兵一卒,给一国造成的损失却不亚于一场小规模战争[7]。1993年,兰德公司研究员就称“网络战正在来临”[8]。1998年,美国学者提出了“网络中心战”概念[9]。

为应对网络威胁,2002年美国组建了全球首支网络黑客部队。2010年,美军网络司令部正式运作。此外,网络战已成为现实。俄罗斯与爱沙尼亚发生外交冲突期间,爱沙尼亚政府、银行、媒体等机构网站相继遭到攻击,被称为“第一场国家层次的网络战争”。全球第一个投入实战的网络武器“震网”病毒入侵伊朗核设施网络,造成大批离心机报废。利比亚战争期间,利比亚政府和军队遭到全方位的网络压制,军事网络系统基本瘫痪。

(二)网络安全牵涉政治安全

一是网络增强了政府透明度,扩大了公民知情权,推动了公民政治参与,也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考验着政府的管理能力。在畅通无阻的网络空间,信息传播快、甄别难、覆盖广、影响大、互动强。网络突发事件处理不当,容易激发矛盾,引发混乱。二是电子政务安全隐患严重。2012年,1802个境内政府网站被篡改,不乏省公安厅、省监察厅、省公务员局等政府网站。某些网站遭篡改后因无人及时维护或没有根除安全隐患而反复遭到攻击。三是敌对势力借助网络筹集资金,策划联络,煽动民众,威胁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从摩尔多瓦“Twitter革命”、西亚北非动荡,到伦敦骚乱、“占领华尔街”运动,政治事态迅猛发展离不开网络的催化作用。

(三)网络安全影响经济安全

网络优化了经济结构,提升了经济效率,也催生了各行业对网络的依赖症,增加了国民经济的脆弱性。网络诈骗、网络窃密、网络谣言、网络洗钱等行为侵犯合法财产安全,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危害国家经济制度。MyDoom病毒曾造成380亿美元经济损失。美国企业每年因网络窃密造成的损失达数千亿美元。保护知识产权、技术专利及商业机密免受黑客攻击成为重要的网络安全利益[10]。

(四)网络安全涉及文化安全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不同文化观念交流、交锋、交融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播和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托夫勒说过:“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和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11](p.105)作为互联网的创建语言,英语的地位根深蒂固。联合国报告指出,全球56%网站和27%网民使用英语。凭借全球10台根域名服务器(共13台)和70%大型数据库的技术垄断,美国强化了文化霸权地位,以自由畅通的网络渠道推广价值观和施展软实力。

三、网络安全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关系国家经济繁荣和发展,关系国家安全与社会和谐,关系国家主权、尊严和人民根本利益[12]。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网络和信息安全牵涉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我们面临的新的综合性挑战。面对日趋紧迫的国家网络安全形势,需要妥善处理好几对关系。

(一)网络管理与网络发展的关系

互联网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2012年,中国网络经济市场规模达3850.4亿元,同比增长54.1%。互联网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有助于带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开放是互联网的特点,开放与安全又是难以调和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政府能限制用户行为,监管网络内容,控制信息传播,也可能因监管过度束缚发展。丢掉这种先进生产力要素将会给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网络安全作为网络普及的衍生物,不宜因噎废食,滥用封堵控制、严防死守的做法。坚持发展与管理并重,利用网络、发展网络、建设网络强国才是抓住网络机遇、应对网络问题的积极心态。

一是要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十八大提出,要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然而,中国的网络安全仍处在被动防御阶段,缺乏国家宏观战略。相比之下,美国的网络政策从被动防御到网络威慑、从保护本土设施到开展网络外交,逐步走向成熟。1999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首次使用“网络安全”概念,并将其与信息安全相区别。2000年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被誉为“首个国家网络安全战略”。进入21世纪后,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等纷纷把网络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参见表1)。

二是要坚持独立自主,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世界前20家软件公司,美国占14家,日本两家,德国、芬兰、法国、瑞典各一家[13]。国内的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设备等核心技术对外依赖较大。

对此,政府要统一规范产业管理,完善安全产品体系,提升产业支撑能力;扶持经济实力雄厚、研发能力强大的龙头企业,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信息产业发展的主体;跟踪国外先进技术,支持关键技术的突破,尽快缩小差距;加强对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的安全技术研究;明确要求关键领域的网络产品采购和网络安全保障,逐步用国产设备取代外国设备。

三是要重视人才培养,建设网络安全专业队伍。国内网络安全产业起步较晚,院校培养方案滞后,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每年国内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生不足1万,社会培训学员不足2万,人才缺口高达50万[14]。下一步,要整合产学研力量,建立定向机制,培养高水平、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加强网络安全专业骨干队伍和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建设;举办认证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范围和技术能力;举办网络攻防竞赛遴选民间人才,构建人才储备库;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二)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的关系

对于网络安全,既要避免监管过度,也要防止管理缺失。针对网络安全,发达国家相继建立高级别机构,构建战略统筹、集中领导和综合协调体制。2009年,英国成立了网络安全办公室和网络安全运行中心。类似机构还有俄罗斯的国家信息政策委员会、德国的网络安全理事会、日本的网络信息安全政策委员会等。

中国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和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制定国家安全工作方针政策,研究解决国家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2011年成立的国务院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把协调议事机构设在工信部信息安全协调司,职权有限。2014年成立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有助于发挥统一领导作用,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领导下,统筹政策制定、会商协调、情报交流和应急处理,变多头管理的条块体制为协同治理的联动机制,结合国防、外交、金融、能源、通讯、交通等关键领域的网络安全专门机构,形成从技术到内容、从政府到企业、从中央到地方、从预防到应变、从个人权利到主权安全的合力,打造国家网络安全综合防御体系。

在微观层面,作为网络资源的提供者、使用者和管理者,人是网络安全的关键。网络安全有“七分管理、三分技术”的说法。内部人员泄密就会使对外无懈可击的网络系统变得毫无用处。例如,美军情报分析员布拉德利·曼宁利用职务之便,违规下载25万份政府机密材料,转交“维基解密”网站。对此,在选拔网络安全人才时,既要考虑专业技术,也要考察政治素质;组织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和保护能力,防止“木桶效应”;完善防范措施,建立定期检查、评估和演练机制,制定应急预案。

(三)网络法律与网络伦理的关系

尽管虚拟空间的立法存在一定难度,但有法可依是依法管理的前提。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和加强网络法制建设。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文件。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颁布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行政法规。公安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等部门规章。尽管关于网络的法律法规数量不少,但是网络法治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信息网络法制理念滞后、信息网络法学研究薄弱、信息网络立法质量不高、信息网络监管存在缺漏、信息网络权利保护不力、信息网络缺乏诚信规制等问题[15]。网络安全法规不够系统,立法被动滞后,法律位阶较低,条文细则不太完善,亟须积极推动立法工作,制定《网络安全法》、《互联网管理法》等基本法,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形成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行业规范共同组成的网络社会规则体系。

法律有助于遏制网络安全领域某些问题,却很难解决所有问题。现实社会的道德建设是网络伦理的基础,而网络伦理是网络治理的必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由于网络社会处于道德失序状态,缺乏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约束,虚假、负面、低俗信息就会冲击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站和网民应增强自律意识,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传播秩序和氛围。

(四)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的关系

主权国家间关系延伸到网络空间,使其超越纯粹的技术范畴,变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场所。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运用优势资源,削弱他国网络空间的自主权和发展权,扩大“数字鸿沟”。作为网络空间的领导者,美国占据技术优势和话语优势。自2003年首次联合国信息社会世界峰会召开至今,美国主导互联网管理的格局未见明显改变。美国强调现有国际规则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以国家安全为由监视互联网,以“网络自由”干涉他国内政,以“网络技术援助”影响发展中国家,以“网络威胁”指责竞争对手,试图打造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网络治理阵营。

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的争夺日趋激烈,不同国家和阵营相继提出自己的主张。2001年欧盟《布达佩斯公约》是迄今唯一针对网络犯罪的国际公约,已获多国签署。2011年,国际网络安全会议在伦敦召开。英国打算借此机会发展出各国共同遵守的“伦敦议程”,而俄罗斯率先公布自己的网络行为准则和安全构想,打乱了英国的计划[16]。2013年,北约的《塔林手册》明确了国际法在网络空间的适用性,被称为网络战的《日内瓦公约》,标志着网络战规则制定权的争夺白热化。

网络的开放性决定网络安全问题的全球性,仅凭一国之力无法有效应对。网络安全逐渐成为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重要议题。尽管这些会议形式大于实质,但为各国各界交流观点、了解立场提供了平台。

国际规则是国际社会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前提,而如今缺少相应的国际公约,国际法在该问题上所起作用有限。作为对话基础,网络安全基本概念的定义尚未形成共识。网络空间的行为体涵盖国际组织、国家、企业和个人,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此外,双重标准阻碍了国际合作。“棱镜门”事件正是该做法的真实写照。

中国需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应对网络安全的全球性问题。一方面,推动广泛认同的新规则。中国不妨倡导从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等各国利益交集较多的议题着手,讨论网络空间的概念、原则和标准,磋商网络安全的技术共享、信息互通和跨境事件处理,增进战略互信,扩大合作互利,朝制定国际规则和通用规范方向努力。

另一方面,推动公正合理的新秩序。通过参加互联网治理工作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互联网治理论坛等,反映本国的利益和主张,提升网络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促进建立权威的、公正的互联网国际管理机构,构建和平、安全、公正的网络空间。

总之,把网络安全纳入国家安全战略,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的力量构建国家网络安全综合体系,有助于建设平安中国、维护国家安全。

注释:

①“网络安全”(Cyber Security)与“信息安全”(Information Security)、互联网安全(Internet Security)、“网络安全”(Network Security)不完全一致。本文的网络安全指狭义的网络安全,即互联网安全。

②俄罗斯尚未出台专门的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其网络政策侧重于信息安全和网络犯罪。

参考文献:

[1]ISO/IEC27032CybersecurityGuideline[DB/OL].http://www.iso27001security.com/html/27032.html,20140110.

[2]沈逸.以实力保安全,还是以治理谋安全?——两种网络安全战略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外交评论,2013,(3).

[3]Michael D.SwaineChinese Views on Cybersecurity in Foreign Relations[J]China Leadership Monitor,2013,(42).

[4]程群.奥巴马政府的网络安全战略分析[J].现代国际关系,2010,(1).

[5]新华社.全球网络空间合作峰会在美举行[N].南宁日报,20131107.

[6]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2012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R].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7]高望来.美国对华安全战略的新议题[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2,(5)

[8]John Arquilla,David F.RonfeldtCyberwar is Coming![J]Comparative Strategy,1993,(2).

[9]Arthur K.Cebrowski,John J.GarstkaNetworkCentric Warfare:Its Origin and Future[J]Proceeclings,1998,(1).

[10]周琪.网络安全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J].当代世界,2013,(11).

[11][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周敦仁,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状况[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3]Top Software Companies of the World[DB/OL].http://finance.mapsofworld.com/company/software/topsoftwarecompaniesoftheworld.html,20140110.

[14]刘宇鑫.国内信息安全人才缺口50万[N].北京日报,20121201.

[15]程琳.加快信息网络法治建设维护网络社会安全秩序[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16]李文云,等.俄中与英美激辩网络话语权[N].环球时报,20111103.[责任编辑:杨俊]

(四)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的关系

主权国家间关系延伸到网络空间,使其超越纯粹的技术范畴,变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场所。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运用优势资源,削弱他国网络空间的自主权和发展权,扩大“数字鸿沟”。作为网络空间的领导者,美国占据技术优势和话语优势。自2003年首次联合国信息社会世界峰会召开至今,美国主导互联网管理的格局未见明显改变。美国强调现有国际规则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以国家安全为由监视互联网,以“网络自由”干涉他国内政,以“网络技术援助”影响发展中国家,以“网络威胁”指责竞争对手,试图打造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网络治理阵营。

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的争夺日趋激烈,不同国家和阵营相继提出自己的主张。2001年欧盟《布达佩斯公约》是迄今唯一针对网络犯罪的国际公约,已获多国签署。2011年,国际网络安全会议在伦敦召开。英国打算借此机会发展出各国共同遵守的“伦敦议程”,而俄罗斯率先公布自己的网络行为准则和安全构想,打乱了英国的计划[16]。2013年,北约的《塔林手册》明确了国际法在网络空间的适用性,被称为网络战的《日内瓦公约》,标志着网络战规则制定权的争夺白热化。

网络的开放性决定网络安全问题的全球性,仅凭一国之力无法有效应对。网络安全逐渐成为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重要议题。尽管这些会议形式大于实质,但为各国各界交流观点、了解立场提供了平台。

国际规则是国际社会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前提,而如今缺少相应的国际公约,国际法在该问题上所起作用有限。作为对话基础,网络安全基本概念的定义尚未形成共识。网络空间的行为体涵盖国际组织、国家、企业和个人,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此外,双重标准阻碍了国际合作。“棱镜门”事件正是该做法的真实写照。

中国需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应对网络安全的全球性问题。一方面,推动广泛认同的新规则。中国不妨倡导从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等各国利益交集较多的议题着手,讨论网络空间的概念、原则和标准,磋商网络安全的技术共享、信息互通和跨境事件处理,增进战略互信,扩大合作互利,朝制定国际规则和通用规范方向努力。

另一方面,推动公正合理的新秩序。通过参加互联网治理工作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互联网治理论坛等,反映本国的利益和主张,提升网络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促进建立权威的、公正的互联网国际管理机构,构建和平、安全、公正的网络空间。

总之,把网络安全纳入国家安全战略,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的力量构建国家网络安全综合体系,有助于建设平安中国、维护国家安全。

注释:

①“网络安全”(Cyber Security)与“信息安全”(Information Security)、互联网安全(Internet Security)、“网络安全”(Network Security)不完全一致。本文的网络安全指狭义的网络安全,即互联网安全。

②俄罗斯尚未出台专门的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其网络政策侧重于信息安全和网络犯罪。

参考文献:

[1]ISO/IEC27032CybersecurityGuideline[DB/OL].http://www.iso27001security.com/html/27032.html,20140110.

[2]沈逸.以实力保安全,还是以治理谋安全?——两种网络安全战略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外交评论,2013,(3).

[3]Michael D.SwaineChinese Views on Cybersecurity in Foreign Relations[J]China Leadership Monitor,2013,(42).

[4]程群.奥巴马政府的网络安全战略分析[J].现代国际关系,2010,(1).

[5]新华社.全球网络空间合作峰会在美举行[N].南宁日报,20131107.

[6]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2012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R].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7]高望来.美国对华安全战略的新议题[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2,(5)

[8]John Arquilla,David F.RonfeldtCyberwar is Coming![J]Comparative Strategy,1993,(2).

[9]Arthur K.Cebrowski,John J.GarstkaNetworkCentric Warfare:Its Origin and Future[J]Proceeclings,1998,(1).

[10]周琪.网络安全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J].当代世界,2013,(11).

[11][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周敦仁,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状况[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3]Top Software Companies of the World[DB/OL].http://finance.mapsofworld.com/company/software/topsoftwarecompaniesoftheworld.html,20140110.

[14]刘宇鑫.国内信息安全人才缺口50万[N].北京日报,20121201.

[15]程琳.加快信息网络法治建设维护网络社会安全秩序[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16]李文云,等.俄中与英美激辩网络话语权[N].环球时报,20111103.[责任编辑:杨俊]

(四)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的关系

主权国家间关系延伸到网络空间,使其超越纯粹的技术范畴,变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场所。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运用优势资源,削弱他国网络空间的自主权和发展权,扩大“数字鸿沟”。作为网络空间的领导者,美国占据技术优势和话语优势。自2003年首次联合国信息社会世界峰会召开至今,美国主导互联网管理的格局未见明显改变。美国强调现有国际规则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以国家安全为由监视互联网,以“网络自由”干涉他国内政,以“网络技术援助”影响发展中国家,以“网络威胁”指责竞争对手,试图打造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网络治理阵营。

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的争夺日趋激烈,不同国家和阵营相继提出自己的主张。2001年欧盟《布达佩斯公约》是迄今唯一针对网络犯罪的国际公约,已获多国签署。2011年,国际网络安全会议在伦敦召开。英国打算借此机会发展出各国共同遵守的“伦敦议程”,而俄罗斯率先公布自己的网络行为准则和安全构想,打乱了英国的计划[16]。2013年,北约的《塔林手册》明确了国际法在网络空间的适用性,被称为网络战的《日内瓦公约》,标志着网络战规则制定权的争夺白热化。

网络的开放性决定网络安全问题的全球性,仅凭一国之力无法有效应对。网络安全逐渐成为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重要议题。尽管这些会议形式大于实质,但为各国各界交流观点、了解立场提供了平台。

国际规则是国际社会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前提,而如今缺少相应的国际公约,国际法在该问题上所起作用有限。作为对话基础,网络安全基本概念的定义尚未形成共识。网络空间的行为体涵盖国际组织、国家、企业和个人,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此外,双重标准阻碍了国际合作。“棱镜门”事件正是该做法的真实写照。

中国需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应对网络安全的全球性问题。一方面,推动广泛认同的新规则。中国不妨倡导从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等各国利益交集较多的议题着手,讨论网络空间的概念、原则和标准,磋商网络安全的技术共享、信息互通和跨境事件处理,增进战略互信,扩大合作互利,朝制定国际规则和通用规范方向努力。

另一方面,推动公正合理的新秩序。通过参加互联网治理工作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互联网治理论坛等,反映本国的利益和主张,提升网络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促进建立权威的、公正的互联网国际管理机构,构建和平、安全、公正的网络空间。

总之,把网络安全纳入国家安全战略,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的力量构建国家网络安全综合体系,有助于建设平安中国、维护国家安全。

注释:

①“网络安全”(Cyber Security)与“信息安全”(Information Security)、互联网安全(Internet Security)、“网络安全”(Network Security)不完全一致。本文的网络安全指狭义的网络安全,即互联网安全。

②俄罗斯尚未出台专门的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其网络政策侧重于信息安全和网络犯罪。

参考文献:

[1]ISO/IEC27032CybersecurityGuideline[DB/OL].http://www.iso27001security.com/html/27032.html,20140110.

[2]沈逸.以实力保安全,还是以治理谋安全?——两种网络安全战略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外交评论,2013,(3).

[3]Michael D.SwaineChinese Views on Cybersecurity in Foreign Relations[J]China Leadership Monitor,2013,(42).

[4]程群.奥巴马政府的网络安全战略分析[J].现代国际关系,2010,(1).

[5]新华社.全球网络空间合作峰会在美举行[N].南宁日报,20131107.

[6]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2012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R].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7]高望来.美国对华安全战略的新议题[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2,(5)

[8]John Arquilla,David F.RonfeldtCyberwar is Coming![J]Comparative Strategy,1993,(2).

[9]Arthur K.Cebrowski,John J.GarstkaNetworkCentric Warfare:Its Origin and Future[J]Proceeclings,1998,(1).

[10]周琪.网络安全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J].当代世界,2013,(11).

[11][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周敦仁,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状况[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3]Top Software Companies of the World[DB/OL].http://finance.mapsofworld.com/company/software/topsoftwarecompaniesoftheworld.html,20140110.

[14]刘宇鑫.国内信息安全人才缺口50万[N].北京日报,20121201.

[15]程琳.加快信息网络法治建设维护网络社会安全秩序[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16]李文云,等.俄中与英美激辩网络话语权[N].环球时报,20111103.[责任编辑:杨俊]

猜你喜欢
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
信息安全不止单纯的技术问题
全国多地联动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启动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新量子通信线路保障网络安全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还看新法
国家安全视角下的战略物资储备立法完善
华人卷入两起涉美“国家安全”案
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联盟正式成立
2014第十五届中国信息安全大会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