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问题也日益加剧,环境污染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公共设施问题等等,找到城中村形成的原因,认识到城中村所带来的问题,并为城中村提出可行的改造模式是我们现在义不容辞的责任。
课题项目: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编号:AH201310378396
城中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农业用地被城市建设所征用,村民聚居地被包围在城市范围内的村庄。
一、城中村形成原因
城中村是城市化发展的产物。我国城中村开始形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从经济率先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大城市开始,逐渐由南向北从珠三角洲区向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快速推进,并从沿海地区逐渐向内陆地区蔓延,城中村的形成有其表面原因和内在的根本原因。城中村现象的出现,从表面看似乎是城市建设用地的急速扩张,将众多城郊农业用地纳入城市建设用地,从而将城郊村庄包围在城市之中,所以出现了城中村。但我们纵观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却发现这种城中村现象似乎从未出现过。因为城中村的产生与中国特色的国情紧密关联,其内在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几十年来,且至今仍在实行的城乡一元化的户籍制度和土地产权的二元管理体制。
建国初期,为了城市健康发展,防止城市人口过快增长,政府采取城市与农村两种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通过征收周边农村的耕地获得扩展的空间。而我国1985年颁发的《土地法》 规定,城市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的土地归农村集体所有,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国家虽然不断征用作为农民生产资料的农用地,但不易征用作为农民生活资料的宅基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只剩下农民居住的村落宅基地,形成了“城市包围农村”的态势。
二、城中村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稳步推进,城市化正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受到城市化冲击最直接、最明显的就是那些城市周边及内部的村庄,这些村庄被城市化的大潮快速卷入城市之中,但是由于一系列相关制度和经济发展的滞后,这些村庄并没有真正的融入到城市之中。于管理的不到位,城中村的建设没有整体规划化、基础设施不健全,环境卫生脏、乱、差,严重影响了城市面貌和现代化建设,阻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土地使用不合理。城中村的土地利用结构明显不协调,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在大幅度的增长,而公共设施、绿地、道路广场用地比例明显偏低。村内宅基地、集体用地建设管理不足,各个建筑物之间比较拥挤,分布比较混乱,并且违法占地和违章建筑屡禁不止。不仅如此,许多村的建筑密度高达60%,,建筑物的布局混乱、间距小,通风、采光条件差;部分房屋已成危房,严重影响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公共设施不完善。最典型的就是道路系统不完善,道路狭窄,有些大型车辆无法进入,路面铺装质量低也限制了一些车辆的驶入。文化教育设施不足,没有大型的公益图书馆;体育场所也比较匮乏。
环境卫生差。由于城中村的建设缺乏规划,建筑物参差不齐,而且绿地奇缺,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低,环保意识薄弱,垃圾随处可见,环境只能用脏、乱、差来形容。
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城中村人口构成比较复杂,村内既有当地土生土长的居民,又有大量的外来人口。其中,当地村民多以地租等为主要收入来源,这样不利于其参与到社会竞争中去,甚至养成了一些居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由于管理制度存在很大漏洞,许多城中村成为了犯罪分子的主要落脚点和违法犯罪场所,城中村内打架斗殴时有发生,黄、赌、毒问题严重,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城中村在继续为外来人口提供住房的同时,还成为了滞留和沉淀低素质和无业人员的大本营,不仅成为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的盲点,而且成为了影响城市整体发展水平的因素之一。
既然城中村会带来如此之多的社会问题,为什么不尽快解决此类问题,反而是任其自由发展呢?其实,解决城中村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这其中存在着很多原因。城中村顽疾难以解决的主要原因是资金问题。要进行城中村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该由谁来承担,是政府部门,还是房地产商,还是当地居民,作为政府部门,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来进行城中村改造;而房地产开开发商,作为市场竞争者,肯定会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改造过后的城中村可能会是当地居民的利益受损;当地居民是更不会自己掏钱进行城中村改造。虽然城中村问题比较突出,比如环境污染问题,道路交通问题,社会治安问题,这些问题都很突出,相信大多数当地居民都能察觉到,可是如果真的要自己掏钱进行生活环境的改善,大家也都是不愿意的。我们知道,城中村的居民,虽然说在地域范围已经融入了城市生活,但当地大多居民都还是农村户口,靠着自己的田地过日子,在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上仍旧保持着农民的习惯,即使生活环境再差,他们也都认为是理所当然,也都能接受。除了资金问题,进行城中村改造的第二大难题就是居民阻挠。我们知道,由于城中村居住环境较差,房租较低,因此成了许多低薪打工阶级的租房之选,当地居民可以依靠租房获得一定的收益。不仅如此,作为农村户口,居民还可以每年享受国家各种优惠政策,而一旦进行了城中村改造,就意味着当地居民的身份要发生改变,从之前的农村户口变成城市户口,相应的作为农民能享受到的优惠政策享受不到了,其次是土地制度的改变,我国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城中村农民既然变成了城市户口,相应的土地就会收归国有,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那样,居民只是书面意义上的身份转变,大多数都还是靠土地为生,没有挣钱养家糊口的正当职业,所以将土地收归国有居民就会没了生活来源。总之,大多数居民都是不赞成城中村改革的。
三、城中村改造模式
城中村改造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开发主导型模式和村集体主导型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指城中村改造以政府为主,改造自上而下,实行统一改造、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政府主导型模式下又可以往下细分,一是改造过程自始至终都是由政府负责,包括资金支持、组织规划、拆迁、安置补偿、建设等全部事项。二是政府在方向指导之下,由开发商提供部分资金,并获取部分改造收益,在整个过程中,企业只负责对改造提供资金支持,其他的一切事务还是由政府负责。开发商主导型模式是指由开发商出资并组织改造工作,通过市场化运作获取收益,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和管理支持,村民积极配合改造工作,尽可能达到三者的共赢。开发商作为专业的房地产运营单位,对市场行情的把握比较到位,经验丰富,可以减轻政府和村集体的压力;另一方面,开发商主导城中村改造容易忽略村民的利益,毕竟开发商是市场竞争者,不是公益组织,一切要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这就有可能违背城中村改造的初衷。村集体主导型模式是指由村集体来担当城中村改造的主体,进行自下而上的改革。这种模式有它的优点也有缺点。优点就是能够最大程度调动居民的积极性,让村民积极参与城中村的改造,每个村民都是改造工作的主导者,同时也是利益的受益者。缺点就是这种模式对村庄各个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包括经济、科技、组织能力等等方面。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中村现象不可避免会发生。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集政府、村民、开发商以及社会各方力量,通过正当途径和方法解决城中村所带来的问题,让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