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4-11-04 12:07叶小容
新课程·上旬 2014年8期
关键词:激发实践创新能力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力创设情境,灵活使用教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力求通过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例,提出了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激发;实践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兴趣是情感的体现,是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创新。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我创设了“学生出题考老师”的教学情境,先问:“现在我们来考试好不好?”学生一听很奇怪,正当他们疑惑时,再说:“今天我们改变以往的考试方法,由你们出题考老师,愿意吗?”学生听后很感兴趣,我又接着说:“这里有一幅地图,你们用直尺任意测量两地之间的距离,我都能很快地告诉你们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相信吗?”学生更感奇怪,都说:“老师,快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这时教师顺势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现,效果自然不错。

二、重视实际操作,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适当创设条件,恰当地引导,让学生通过操作、演示、实验等去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让学生拿出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前后四个学生为一组,拼成不同的长方体,看有几种摆法,并引导学生观察每种摆法中,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哪些条件有关,也就是每行摆的块数、行数、层数与摆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初步体会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内在的联系。在学生操作观察的基础上,再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交流,展开合作探究,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然后分析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横截面积×长=底面积×高。整个推导过程,学生真正当了一回“小发明家”,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创新学习的信心,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三、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拓展创新思维

敢于质疑是创新品质的具体表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更要激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知识面向深度、广度发展。例如,《数学》第十册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有一个长方体,长70厘米,宽50厘米,高45厘米,如果要切成同样大的小正方体,这些小正方体的棱长最大可以是多少厘米?解决这道数学题时,我补充了这样两个问题:可以切成多少个小正方体?有几种切法?学生在探讨研究中得到了几种有价值的作法。大多数学生是这样计算的:用长方体的体积除以小正方体的体积就能求出问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有的学生指出还可以这样求:用70、50和45分别去除以他们的最大公约数,然后把商相乘。这是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前面我们已经用短除法求出了70、50和45的最大公约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用短除法中的商相乘就可以了。这是多么有价值的发现啊!续接的这个问题,真正体现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再探索、再创造的过程,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本着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准则,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现、主动探索问题,这样才能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张艳花.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周刊,2011(21).

作者简介:叶小容,女,1973年9月出生,大专,就职学校: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中心校,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激发实践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