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让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更实效

2014-11-04 20:34石昭月
新课程·上旬 2014年8期
关键词:主体地位实践生活化

石昭月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顺应新课程要求,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从“走进生活,获取教学活动的资源;用于生活,提升学生生活实践能力”并结合具体教学实例,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中实现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的统一,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生活化;实践;主体地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构建生活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体验,更注意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将教材知识与重大时政热点问题、学生周围生活实际、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民族习俗等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课堂教学,最终实现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融合,充分体现理论与生活实际的统一。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的课程教学模块,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亮点,这必然要求我们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导入新课时注重生活气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主动去学习。要从现实生活入手,把学生身边的例子引入课堂,导入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是非常注重这一环节的,因为这一环节的成败关系着整堂课的成败,搞好了学生有了兴趣,积极性提高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搞砸了学生兴趣提不起来,后面的教学环节也不能顺利展开,教学效果达到事倍功半。如,在讲“珍爱生命”时,上课铃声一落,教室里一片安静,教室多媒体放映着南方某旅游景点缆车坠落事故的惊险过程,哭声震天的画面,再配以雄浑沉重的画外音,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突然,画面和声音戛然而止。紧接着,教师很有感情地开启新课导入:“这一案例,让我们触目惊心,然而痛定思痛,我们应该怎样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这种情境的导入,借助电视台主持人感人的解说词,使课堂气氛显得庄重严肃,这样,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使师生在双边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紧密结合,开启了学生情感的闸门,引发学生对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进行思考,为上好本节课埋下了伏笔。

二、教学内容注重“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积极性。生活化教学方式是具有能动性的,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完全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的学习内容来源于生活并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我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精心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注意挖掘生活事例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借机对学生进行本学科的价值渗透。例如,在讲解《自我保护》时,播放了一段全校师生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的视频:全校1000多名师生利用课间操时间,参加了演练,全过程用时3分14秒。演练共分两大步骤:一是紧急避震,二是紧急疏散。当第一声铃响起时,当节任课教师迅速组织学生躲避,并按照躲避姿势保护好自己。当第二声铃响起时,当节任课教师按照撤离的顺序和路线,指挥和带领全体学生快速、有序、安全地从班级里撤出,到操场集合,并蹲下、护住头部。有效地增长了广大师生的防震避震知识,有力地增强了广大师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教学过程教师能够恰当地引用现实生活事例,就能使枯燥的内容生活化、趣味化,唤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延伸和升华。

三、打破时空局限,使课堂“弹性化、多样化”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将学生关闭在学校围墙内,按固定的班级、固定的教材、固定的教师、固定的课表上课,其弊端为:“时间战”禁锢了学生的时空,“题海战”束缚了学习的内容。加之思想品德课理论性概念多,教材讲述原则抽象、趣味少,学生更感觉枯燥无味、难理解,甚至有人把它看成“思想品德说教课”。为此,思想品德课要让学生想学、乐学,除采取其他措施外,重要的是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格局,使之出现“弹性化、多样化”的趋势,树立“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对身边案例的分析,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新知识的同时获得轻松、愉悦、成功的情感体验;在探究、合作、参与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多元、多向对话交流,完成教学目标。

四、课后社会实践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程涉及社会生活领域,它们都是来自真实的生活,这要求教师要实施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有这样一句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做到了就理解了。”这句格言倡导了体验教育是实现学校教育方式变革的一条有效途径,并且适合思想品德课的课程。体验教育是一种由教育对象通过亲身经历、实践活动获得感受的过程,强调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是一种动态的作为教育过程。可见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体验教育的鲜明特征。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这正切中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体验的弊端。因此,从新课程标准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优化教学实践活动,例如,我在上完“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内容后布置了调查与实践的作业。利用课后时间,调查我们学校周边的快餐店的饮食卫生安全情况,并针对“如何维护中学生的消费者权益”向工商部门提出合理化意见。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取向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以此来强化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生命质量,即不仅教学生“何以为生”,更让学生懂得“为何而生”。在讲授法律常识内容时,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入典型案例,特别是学生熟悉或身边发生的案例;在讲解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可以大胆地让学生走向社会去观察、去实践。贴近生活的教学,让学生获得了如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对教师讲述的内容,有所感悟、有所内化,并主动转化为实际行动。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导入生活案例)—教学(分析生活案例)—生活(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循环,既体现了“从生活到教学”,又体现了“再从教学到生活”的循环过程。思想品德课实施教学生活化,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使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与课本知识相融合,使他们在生活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韩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冯根水.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余子侠.山乡社会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4]张圣华.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是什么样.中国教育报,2002-11-29.

猜你喜欢
主体地位实践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浅析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