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聪晓
人性化护理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通过人性化护理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改善护患关系。近年来,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人性化护理取得了显著效果。现简单介绍如下:
1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护理人员应首先转变自身的护理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在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时增强护理人员自身的责任感职业道德建设。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应“热心接、耐心讲、细心问、主动帮”等,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热情的服务,并对有特殊需求的患者注意做好个性化护理服务,使整个护理工作充满爱心,不断增强自身的服务技能,语言沟通能力等,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2 树立良好形象
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要端庄、大方、温文尔雅,以一个良好的形象出现在患者面前,并充分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等。微笑是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护理人员在接待患者时面带微笑,病人就会感到亲切、温暖,并可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而起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注重自己的语言规范,使用礼貌性语言,在称呼老年患者时可用下级或晚辈的身份称呼,使老年患者感到温热。同时,由于多数老年患者子女不在身边,比较孤独,此时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耐心倾听患者倾诉,以获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
3 优化服务环境
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在挂号、就诊、病房等位置都设置醒目的标准,以便患者就诊。为患者制作便民箱,准备微波炉、针线盒等日常工具,以为患者提供方便。创造接近家庭化的诊疗环境,以进一步拉近护患距离。在候诊区配以各种药品价格一览表。在治疗室、输液室安装空气消毒机,每天定时消毒以保证治疗安全。保持地面清洁干燥、多采用湿性清洁,防止尘埃飞扬,同时应加强标示,以防止患者摔倒。
4 加强细节护理
实施床旁工作制原则,加强巡视,准确评估患者的需要,开展主动服务,将过去的“自己实施什么护理,患者就要接受什么护理”的护理模式转变为“患者需要什么,就护理什么”的护理模式。加强患者病情的观察,尤其是老年患者因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临床症状不典型,病情发展快,因此需要加强观察,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对患者进行操作前加强解释,在取得患者理解后再行操作,操作中注意询问患者的感受,重视患者主诉,及时处理患者存在的各种问题。在遇到患者情绪激动时,应特别讲究语言的沟通技巧,并有耐心的冷静处理问题,不慌不乱,提高患者的信任感,使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真诚和爱心。
5 加强健康宣教
健康宣教是社区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护理人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以满足患者的需求。首先,开展家庭健康教育,采用家庭访视的形式进行上门服务,不仅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同时还可保证患者家属的参与。如对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可使患者家属充分参与到患者的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等非药物治疗中,督促患者长期坚持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其次,在服务中心、服务站、社区等地方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利用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园地进行常规病、多发病和慢性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宣传。再次,开展各类健康讲座,并结合每年医保健康体检结果,针对暴露的问题进行集中的健康宣教和义诊。
总之,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不断转变以及人们对护理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护理工作已由原来的被动护理向主动护理转变,由单纯的操作性护理向融心理、人文、环境于一体的护理模式转变。因此,人性化护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应充分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实施人性化护理,满足患者护理需求,从而提高整个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