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霞
老年人常常会感到身体某些部位的疼痛。其中有些性质稳定的疼痛主要是与疾病有关。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慢性手指关节痛,腰肌劳损时的慢性腰痛,以及肩周炎造成的肩痛等。但也有些老年人的疼痛并非疾病所致,而是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这类慢性疼痛又被称之为心因性疼痛。
心因性疼痛是指无器质性病因或无足够器质性理由可以解释的一类慢性疼痛,以老年患者居多,老年人中的发生率是其他年龄段人群的2~4倍。这是因为老年人的精神心理问题远比其他年龄段人群更为突出。人到老年,无论是体力还是精力都大不如前,无论干什么都会感到力不从心,让人容易产生焦虑。人到老年,退休了,呆在家中的时间多了,与他人的接触少了,加之子女们大多在外工作或忙于自己的事业,聚少散多,交流很少,容易使老年人感到孤独、寂寞。另外,人到老年后的疾病较多,受到疾病折磨或经济方面拮据的影响,也会使人感到焦虑、压抑或紧张。
研究表明,这些不良精神心理因素可通过心理-躯体机制降低老年人的痛阈,使得老年人机体对疼痛刺激更为敏感,稍有“风吹草动”便会产生不相称的疼痛感觉。另外,不良精神心理因素还可通过心理-躯体机制引起局部血管收缩,肌肉痉挛和释放致痛物质等,从而引起局部产生疼痛感觉。
医学专家指出,老年人心因性疼痛的特点:一是与精神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情绪好时疼痛减轻,情绪差时疼痛加重;二是疼痛部位游弋、不固定;三是疼痛性质不稳定,有时为隐痛、钝痛,有时则为刺痛、灼痛;四是全面体检难以发现与疼痛密切相关的器质性疾病。
一旦老年人具有上述特点的躯体慢性疼痛不适,就要考虑心因性疼痛并积极开展调治。俗话说得好:“心病尚需心药医”。针对老年人心因性疼痛的调治,药物的作用往往有限,只有通过积极的精神心理调节和社会支持才能较好地缓解疼痛。因此,当老年人时常感到身体某些部位疼痛不适时,不仅要注意查找病因,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还要注意加强精神心理方面的自我调节,主要有以下四点注意事项。
1.家庭成员要多来往,多交流。如今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多,经济条件较好,子女婚后多与老人分开居住。因此,为了避免老年人孤独寂寞,子女们要多回家看看,无论多忙,都要与家中老人多交流,以慰藉老人的心灵,使老人感到充实。当老人诉说躯体疼痛时,最好陪老人去医院检查。如果未能发现相关器质性病变,医生要让患者了解精神心理因素与慢性疼痛的关系,以增强老年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子女对老年人的躯体疼痛要予以理解,耐心听其述说,给予安慰,千万不要不理不睬或缺乏耐心。
2.掌握心理放松与调节的一些方法,如注意力分散法、放松法。注意力分散法:即在感到不适或疼痛时找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包括看书、下棋、聊天、做家务等,以分散注意力,避免把精力都集中在疼痛方面而致自己焦虑不安。松弛法:即在感到不适或疼痛时通过深呼吸或适当的肢体运动来缓解肌肉紧张,达到放松及安定情绪之目的。
3.坚持适宜体育活动,进行增强运动锻炼不仅能够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功能,改善情绪和松弛身心,而且可使老年人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对缓解心因性疼痛很有帮助。体育活动要根据自身实际状况,选择力所能及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次30~50分钟,循序渐进,每周4~6次。
4.老年患者尽可能多地走出家门,参与社交娱乐活动,如喝茶聊天、打牌下棋、唱歌跳舞、游山玩水等;也可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爱心传递、公益赞助、植树造林等,社交娱乐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可使患者心胸开阔,精神愉快,对改善精神心理状态,缓解躯体疼痛帮助甚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