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场域路径分析

2014-11-02 07:15赵劲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7期
关键词:场域政府大学生

赵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政府支持青年创业,实行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从1997年清华大学首届“创业计划大赛”起,我国大学生创业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但整体上讲,我国大学生有创业想法的很多,但实际参与创业人数不到毕业生人数的1%;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则更低,只占创业大学生的3%。推动大学生创业势在必行,任重道远。

一、大学生创业的场域、各主体惯习与创业资本

1.大学生创业场域。布迪厄认为整个社会分成不同场域,只有相信并追求其所能提供奖励的个体才会参加场域游戏。具体到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参与主体包括政府、高校、社会、个体四个方面,具体的大学生创业场域如图1所示。

图1 初始的大学生创业场域图

但由于大学生创业刚提出不久,尚未形成自己的专门场域(所以图1用虚线表示),各主体的利益并不是由大学生创业场域提供的,所以具体的实际支持容易落空。

2.大学生创业相关各主体惯习。人处在场域中就必须遵守相应的游戏规则,个人行为就会受到社会结构或文化的约束。在大学生创业场域中,政府最看重稳定和发展,由于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并不高,所以政府主要希望用创业来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社会稳定;高校很看重就业率,乐于将大学生创业作为灵活就业加以提倡,但高校囿于僵化体制,加之本身资源有限,对大学生创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往往认为创业面临风险很大,是找不到好工作的无奈之举;广大学生虽有创业热情,但种种困难使得很多学生最终放弃创业。各主体惯习中都存在着束缚创业的因素,或者说整个社会并未形成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文化氛围。

3.大学生创业资本。场域中的各主体都出台了帮助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但是由于刚刚起步,许多措施都是迫于压力做出的应急之举,并没有形成常规机制,也就是未形成惯习,这样大学生就比较缺乏创业所需的个体资本。再有就是各主体囿于各自的区隔限制,身处不同场域,虽然都以大学生为目标主体,出台相应支持措施,但是各主体相互之间缺少联系,除单个主体提供资本外,整个场域的社会资本尚未建立,未能形成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合力,浪费了许多就业稀缺的资源。

二、建构立体化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新场域

如上所述,虽然建立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势在必行,而且政府、社会也做出了相应的努力,但现有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提出了改善后的创业支持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改善后的立体化的大学生创业场域图

1.改善创业环境,提高创业意愿。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表明,2011年大学生当中真正有创业意愿的比例只有1.6%。对此,山东师范大学李海垒在其博士论文中通过调查论证发现,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和个人。

首先,政府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创业风险。我国建国后长期实行单位制,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依托于单位,之后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仍建立在用人单位基础之上,以稳定的就业群体为对象。因此,大学生创业属于灵活就业群体,没有所属单位,难以参加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户籍大多迁到了学校,脱离了原来的城市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又没有资格参加当地城镇居民保险或者新农保、新农合。所以,创业大学生的基本权益难以保障,创业失败就可能面临生活危机。因此,政府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照顾创业大学生群体。

其次,社会要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在中国只有3%左右,美国的成功率也只有20%,但中美两国对待失败的态度却有很大不同:西方神话充满对失败英雄的歌颂,而中国神话中的失败者却被丑化甚至除名;西方新教伦理鼓励人们追求成功,即使失败也可“因信称义”,而中国历史告诉人们成王败寇,历史由胜利者书写。据统计,美国18~34岁的青年中,有80%梦想成为企业家,以实现个人独立。如今中华民族要实现复兴,应该一扫几千年农业社会的故步自封,发扬中华民族的宽容品质,用原典儒家自强不息、虽败犹荣等精神善待创业者,宽容失败者,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氛围。

最后,个人要树立独立人格。创业需要很强的主体性和个人自觉,但我国却历来都是家族本位、伦理社会,个人依附于集体。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集体主义社会,但人仍淹没在集体中,没有独立的个人。改革开放后,“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释放出更多空间,人们的主体地位逐步建立,从而催生了上世纪90年代的创业潮。如今大学生作为社会活跃力量,身处时代变革大局,更应该审时度势,塑造独立人格结构;把握时代主题,在投身创业中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双赢。

2.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能力。南开大学乐国安教授通过对5000多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分析认为,大学生主观能力经验是影响创业意愿和创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以及创业成败与否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创业能力。20世纪80年代,斯坦福、麻省理工提出大学要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催生了一股创业热潮。与西方相对照,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确立大学之道在明德亲民,内圣外王;宋朝民间书院兴起,仍是重义不重利,修身为本;封建社会末期,兴办现代大学,目的仍是富国强兵,教育为政治服务。由此可见,我国教育历来反对功利化,对道德或政治的灌输重于对能力的培养,从而在历史上造就了许多“平时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腐儒,在现代也培养了许多眼高手低的庸才。因此高等教育要根据社会变化,调整教育理念,紧跟时代发展的主题,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引领社会变迁。

其次,政府要推动由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我国长期推行的是就业教育观,无论是精英教育时期国家统招统分,还是20世纪90年代就业政策调整后的双向选择,大学的培养目标都是使学生顺利就业。但我国人口基数大,高校扩招过于迅速,这给大学生就业市场带来沉重压力,即使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就业,但也收效甚微。因此政府应促进高等教育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从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业理念。一方面推动大学生以创业心态面向基层,到西部、中小企业就业,缓解毕业生在大城市扎堆问题。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变求职者为就业岗位的提供者,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最后,个人要注重创业精神的培育。虽然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创业教育,但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却存在偏差。创业教育的英语表述是enterprise education,有事业心、开拓精神教育、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意思,创业教育的实质不仅是教学生赚钱、办公司,除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外,还应着眼于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创业教育的本真价值。

3.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支持。麦可思研究院调查提出影响大学生创业成败的主要因素是资金不足、缺少经验和市场难以开拓三个方面,扶持大学生创业也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在政策层面化解资金难题。资金不足是大学生创业的最大难题,麦可思研究院通过调查中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发现大学生创业资金63%来源于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许多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对创业望而却步。应对这一难题需要政府政策层面的建构,各级政府要成立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直接援助,例如YBC创业中国项目以及各地政府都已经设立相应的扶持资金,这些项目还需要不断扩大并常态化;政府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想方设法组建“学生银行”,为大学生创业融资提供便利,化解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的困难;政府还要简化公司注册等手续,为社会资金扶持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应优惠。

其次,高校要利用现有基础,培养学生的创业经验。创业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创业知识,还要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经验,帮助其形成不可或缺的判断力。学校要借助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平台,一方面使学生在比赛过程中了解更多的创业知识,另一方面将比赛中的好项目引进科技园加以孵化,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锻炼学生的创业经验,最终形成“课堂—比赛—科技园—社会”的创业之路。学校还要增加实习实训机会,使学生走进社会,在参与中获得创业经验。

最后,社会要为大学生创业开拓市场提供便利。大学生创业开拓市场一定要选好项目,尽量选择有科技含量,与所学专业比较契合的领域,这样既能兼顾学业与创业,又比非专业人员更有优势;还要设立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等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各方面服务;整个社会还要形成扶持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在广告宣传、消费倾向等方面尽可能偏向于创业大学生,用实际行动助力大学生创业。

4.塑造积极的创业文化。政府是大学生创业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在上述三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制定相关政策降低创业风险可以激发大学生创业意愿;通过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可以加强创业教育,提高创业能力;通过金融体制创新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扶持。可以说政府对促进大学生创业起着开拓性作用,但要想把政府的政策延续开来,就还需要个人、高校、社会三者有序运行,营造积极的创业文化,实现大学生创业的持续发展。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高校依托信息技术革命掀起创业热潮,到80年代,许多著名企业都是大学生创业者创立的。例如麻省理工学院成立创业中心,建立创业生态系统,通过创业计划比赛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扶持。据统计,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建150个新公司,至2012年该校各级校友在美国创办了2万余家企业,每年收益2万亿美元。这些公司创业成功后,又会在高校设立创业基金,回报学校,从而形成了个人创业、高校扶持创业,在社会上创业成功之后回报高校的良性循环。这样一种创业文化,使美国经济始终保持着充沛的活力,也使美国高校有着充分的资金,更激励着青年学生投身于创业潮流中。有数据表明,美国95%的财富是1980年以后由创业者带来的。经济学领域也提出:美国经济近几十年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近30年来北美出现了一场“创业革命”。这样的创业文化正是我国高校所欠缺的,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小结

上面论述了与建立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相关的四个主体和环节以及每个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大学生个体具有创业意愿,走上创业之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创业支持;社会层面形成创业文化;创业文化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创业意愿。

如果用图形把这些内容加以简化将会更清晰,如图3所示。

图3 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简化图

这一图示既包含了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主体也包含了内容,并且体现了支持体系的联动性、过程性和持续性。

猜你喜欢
场域政府大学生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大学生之歌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