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脂溶性化学成分研究△

2014-11-02 10:28:29胡佳丽徐煜彬窦德强
中国现代中药 2014年3期
关键词:香草醛三氯甲烷丁酯

胡佳丽,徐煜彬,窦德强

(辽宁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茯苓的脂溶性化学成分研究△

胡佳丽,徐煜彬,窦德强*

(辽宁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目的对茯苓的脂溶性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寻找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及药用前景的天然产物。方法将茯苓干燥粉末进行水蒸气回流提取,浓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将石油醚及乙酸乙酯萃取物经正相和反相硅胶柱、制备型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进行结构解析及确定。结果从茯苓的石油醚及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茯苓酸(3)、猪苓酸C(4)和去氢茯苓酸(5)。结论经查阅文献可知,化合物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茯苓;脂溶性化学成分;邻苯二甲酸酯;三萜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又名茯菟、茯灵、云苓、松苓等;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能。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1]。茯苓始载于《神农本草经》[2],列为上品。云:“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一名茯菟。”有研究表明茯苓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茯苓多糖、三萜、甾体、树胶、蛋白质、氨基酸等[3-4]。前人主要研究的是茯苓中三氯甲烷、乙酸乙酯、乙醚萃取物中的化学成分[5-7],很少有人对石油醚萃取物进行研究。笔者对茯苓石油醚及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BrukerAvanceDRX-500型超导核磁共振仪,HITACHI L-7100单泵高效液相色谱仪,UV L-7400检测器,YMC C18液相色谱柱(ODS)(日本YMC公司,5 μm,9.4 mm,25 cm),YB-1A型真空干燥箱,ZF1-Ⅱ型紫外分析仪,KQ-250DE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柱色谱用硅胶(100~200,200~300目)、薄层色谱用硅胶(G,GF254)(青岛海洋化工厂)。

1.2 试药

茯苓收集于云南腾冲县(批号:20121101),经辽宁中医药大学康廷国教授鉴定为多孔菌科真菌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

高效液相用试剂(色谱纯,美国Oceanpak Alexative Chemical),其他试剂(化学纯,天津市登科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2 提取分离

将干燥的茯苓药材(8 kg)粉碎,过20目筛,以10倍量药液比水蒸气回流提取2次,每次2 h,提取液静置,倾倒出上清液,底部混浊物进行抽滤,合并提取液并浓缩至1倍量,以80%的乙醇在1~4 ℃下进行醇沉,过夜,减压回收溶剂至1倍量且无醇味,依次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进行1∶1药液比萃取。石油醚萃取物经过反复硅胶柱色谱,以石油醚-乙酸乙酯(100∶0,80∶1,50∶1)系统进行梯度洗脱,得到流分,经过制备型HPLC得到化合物1(16 mg),2(195 mg),乙酸乙酯部分经过反复硅胶柱,以三氯甲烷-甲醇(100∶0,75∶1,50∶1)、石油醚-丙酮(20∶1,10∶1,5∶1)溶剂系统进行梯度洗脱,得到的流分经过制备型HPLC得到化合物3(300 mg),4(30 mg),5(50 mg),见图1。

图1 化合物1~5的结构式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1:淡黄色油状液体,溶于三氯甲烷、乙醚和甲醇;TLC展开后喷雾5%香草醛浓硫酸试剂显紫色斑点。ESI-MSm/z:391.4[M+H]+。1H-NMR(500 Hz,CDCl3)δ:7.70(2 H,dd,J=5.6,3.3 Hz)、7.52(2 H,dd,J=5.6,3.3 Hz)、4.20(2 H,dd,J=10.9,6.2 Hz)、1.68(2 H,t,J=6.2 Hz)、1.26~1.45(4 H,m)、0.92(6 H,t,J=7.5 Hz)、1.26~1.45(12 H,m)、0.90(6 H,t,J=7.0 Hz);13C-NMR(CDCl3,125 MHz)δ:167.7(C-1)、132.5(C-2)、128.8(C-3)、130.9(C-4)、68.2(C-1′)、38.8(C-2′)、30.4(C-5′)、29.0(C-6′)、23.8(C-3′)、23.0(C-7′)、14.0(C-8′)、11.0(C-4′)。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的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phthalic acid bis-(2-ethylhexyl)ester)基本一致[8],故确定化合物1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为首次从茯苓中分离得到。

化合物2:淡黄色油状液体,易溶于三氯甲烷、二氯甲烷和甲醇;TLC展开后喷雾5%香草醛浓硫酸试剂显紫色斑点。ESI-MSm/z:279.0[M+H]+、277[M-H]-。1H-NMR(500 Hz,CDCl3)δ:7.72(2 H,dd,J=5.8,3.5 Hz)、7.52(2 H,dd,J=5.7,3.3 Hz)、4.31(4 H,t,J=6.7 Hz)、1.72(4 H,m)、1.44(4 H,m)、0.96(6 H,t,J=7.5 Hz)。13C-NMR(CDCl3,125 MHz)δ:167.7(C-1)、132.4(C-2)、130.9(C-4)、128.9(C-3)、65.6(C-1′)、30.6(C-2′)、19.2(C-3′)、13.7(C-4′)。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基本一致[9],故确定化合物2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首次从茯苓中分离得到。

化合物3:白色针状结晶,易溶于三氯甲烷、吡啶;TLC展开后喷雾5%香草醛浓硫酸试剂显紫色斑点,紫外灯365 nm下无荧光,254 nm下无暗斑,碘熏显色。TLC[CH2Cl2-MeOH(10∶1)],Rf值为0.6。ESI-MSm/z:527.0[M-H]-。13C-NMR(C5D5N,125 MHz)δ:178.8(C-21)、170.6(CH3CO)、156.1(C-24)、135.0(C-8)、134.4(C-9)、107.0(C-31)、80.7(C-3)、76.7(C-16)、57.3(C-17)、50.7(C-5)、48.8(C-14)、48.7(C-20)、46.3(C-13)、43.7(C-15)、38.0(C-4)、37.2(C-10)、35.4(C-1)、33.3(C-23)、31.6(C-22)、29.7(C-12)、28.0(C-28)、26.8(C-7)、25.4(C-30)、24.5(C-2)、22.0(C-26)、21.9(C-27)、21.1(CH3CO)、20.9(C-11)、19.2(C-19)、18.4(C-6)、17.8(C-18)、16.8(C-29)。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的茯苓酸(pachymic acid)基本一致[10],故确定化合物3为茯苓酸。

化合物4:白色针状结晶,易溶于三氯甲烷、吡啶,不溶于二氯甲烷、甲醇;TLC展开后喷雾5%香草醛浓硫酸试剂显色紫色斑点。ESI-MSm/z:482.0[M]+。13C-NMR(C5D5N,125 MHz)δ:215.1(C-3)、178.6(C-21)、156.1(C-24)、144.8(C-9)、142.9(C-8)、120.7(C-7)、117.7(C-11)、107.1(C-31)、76.4(C-16)、57.6(C-17)、51.1(C-5)、49.4(C-14)、48.5(C-20)、47.5(C-4)、45.1(C-13)、44.4(C-15)、37.5(C-10)、36.8(C-1)、36.3(C-12)、34.9(C-2)、34.1(C-25)、33.2(C-23)、31.5(C-22)、26.4(C-30)、25.7(C-28)、23.9(C-6)、22.4(C-29)、22.0(C-26,19)、21.9(C-27)、17.6(C-18)。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的猪苓酸C(polyporenic acid C)基本一致[11],故确定化合物4为猪苓酸C。

化合物5:白色针状结晶。溶于三氯甲烷、吡啶,紫外灯365 nm下有荧光;TLC展开后喷雾5%香草醛浓硫酸试剂显紫色斑点。13C-NMR(C5D5N,125 MHz)δ:178.1(C-21)、170.5(CH3CO)、156.1(C-24)、145.8(C-9)、142.8(C-8)、120.7(C-7)、117.0(C-11)、107.1(C-31)、80.6(C-3)、76.4(C-16)、57.6(C-17)、49.6(C-5)、49.4(C-14)、48.5(C-20)、45.1(C-13)、44.4(C-15)、37.9(C-4)、37.6(C-10)、36.3(C-12)、35.6(C-1)、34.1(C-25)、33.2(C-23)、31.5(C-22)、28.2(C-28)、26.6(C-30)、24.6(C-2)、23.1(C-6)、22.8(C-19)、22.0(C-26)、21.9(C-27)、21.1(CH3CO)、17.6(C-18)、17.1(C-29)。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的去氢茯苓酸(dehydropachymic acid)基本一致[12],故确定化合物5为去氢茯苓酸。

4 讨论

蔡明磊等[13]认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是实验材料在生产中的某些因素所引入的,本实验在提取时使用的是铜制桶而不是塑料桶,其后的萃取、分离操作中也均为玻璃器具,因此可以排除化合物1和2是由实验器材引入的可能性。古植物在深埋地下及化石形成过程中化学成分的结构可能会经历自身的氧化还原、降解和其他的化学反应等,但也可能会被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赵有兴[14]采用白垩纪(约1.2亿年)银杏叶化石、150年前银杏叶和现代银杏叶样品成分进行GC-MS分析,发现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含量分别为24.79%,2.82%和0.43%;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的含量分别为0.42%,1.16%,现代银杏叶中含有微量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综合以上分析,可认为本实验所分离得到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是本身存在于茯苓植物体中。

[1] 王光忠,邵贝贝,邓媛媛,等.RP-HPLC测定茯苓乙醇提取物中茯苓酸的含量[J].中国现代中药,2012,14(1):41-42.

[2] 王宁.茯苓的本草学研究[J].中医文献杂志,2007,25(3):23-25.

[3] 杨树东,包海鹰.茯苓中三萜类和多糖类成分的研究进展[J].菌物研究,2005,3(3):55-61.

[4] 张思访,刘静涵,蒋建勤,等.茯苓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及开发利用[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2):227-230.

[5] 王帅,姜艳艳,朱乃亮,等.茯苓化学成分分离与结构鉴定[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12):841-844.

[6] 王利亚,万惠杰,陈连喜,等.茯苓乙醚萃取物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3,18(10):613-614.

[7] 何珊,张庆林,卢育新,等.茯苓乙醇提取物的分离纯化及抗KBV200细胞多药耐药活性[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2,39(1):49-55.

[8] 孙奕,吕阿丽,魏岚,等.石莼的化学成分研究(Ⅱ)[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8,82(2):135-137.

[9] 蓝鸣生,罗超,谭昌恒,等.山风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2012,35(2):229-231.

[10] 仲兆金,许先栋,周精华,等.茯苓三萜成分的结构及其衍生物的生物活性[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1998,8(4):239-244.

[11] 仲兆金,刘浚.衍生法分离茯苓三萜[J].中药材,2002,25(4):247-250.

[12] Takaaki Tai, Tetsuro Shingu, Tohru Kikuchi,et al.Isolation of lanostane-type triterpene acids having an acetoxyl group from sclerotia of Poriacocs[J].Phytochemistory,1995,40(1):225-229.

[13] 蔡明磊,高慧媛,黄健,等.冬凌草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8,25(11):871-874.

[14] 赵友兴.几种裸子植物的古植物化学研究[D].昆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04.

LiposolubleCompoundsfromPoriacocos

HUJiali,XUYubin,DOUDeqiang*

(PharmacyCollegeofLiaoni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Dalian116600,China)

Objective: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Yun-Fu Ling,aiming at searching for bioactive natural products.MethodsPoriacocosdry power was refluxed,and then the extraction was concentrated and extracted successively with petroleum ether and ethyl acetate.Various chromatographic methods including normal phase silica gel,reversed phase ODS,and HPLC methods were used to isolate the compounds and the structure was elucidated by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pectral analysis.ResultsFive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petroleum ether and ethyl acetate extracts,which were characterized as phthalic acid bis-(2-ethylhexyl)ester(1),dibutyl phthalate(2),pachymic acid(3),polyporenic acid C(4),dehydropachymic acid(5).ConclusionThe compounds1and2were isolated fromPoriacocosfor the first time.

Poriacocos;Liposoluble compound;Phthalates;Triterpene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3CB531803);2013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课题(LT2013020)

*

窦德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药药效(性)物质基础及新药开发研究;Tel:(0411)87406497,E-mail:deqiangdou@126.com

10.13313/j.issn.1673-4890.2014.03.004

2013-09-27)

猜你喜欢
香草醛三氯甲烷丁酯
可生物降解壳聚糖/香草醛抑菌膜的制备及性能
曝气吹脱及气洗炭池对水厂三氯甲烷的控制
净水技术(2023年11期)2023-11-20 09:43:44
工程微生物合成香草醛的进展与挑战
饮料酒中香草醛的研究进展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三氯甲烷含量的稳定性研究
指甲油致癌?符合标准的产品可放心用
科学导报(2020年75期)2020-12-21 03:53:32
三氯甲烷市场价格持续走高
氯碱工业(2020年6期)2020-03-01 07:30:33
3,5-二氨基对氯苯甲酸异丁酯的合成研究
乙酸仲丁酯的催化合成及分析
稀土钐邻香草醛缩甘氨酸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