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用视域下侦查询问话语的言语行为转喻分析

2014-10-31 10:43:49徐丹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侦查员语料意图

徐丹

传统的言语行为理论无法解释取效行为中的诸多问题。该文基于Thornburg & Panther(2003)提出的言语行为转喻理论,根据言语行为转喻场景,同时强调语用学对于交际意图以及交际主体社会关系的解读,从认知语用角度分析在侦查询问中涉及的言语行为转喻。通过语料分析发现双方的交际意图存在冲突,侦查员通过转喻的语言策略建立并运用自己的相对权力,实现交际目的。被提试图通过言语行为转喻逃避问题,掩盖真相。

一、引言

Austin(1962:6)认为大多数句子都是通过说话来做事,有恰当与不恰当之分,没有真假之分。例如在婚礼上说“我愿意”, 不是在报告正在结婚,而是在做事,即宣告结婚这件事。因此,不能通过判断对错来理解。Searle(2001)继承并发展了Austin的理论,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并把施事行为分为五类:表述行为、指令行为、承诺行为、表情行为和宣告行为。间接言语行为就是用一个言语行为表示另一个言语行为。然而对于Searle(2001)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其他学者提出了各种质疑。Jenny Thomas(2010:124)认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没有考虑到说话者为什么会采用间接表达法。她强调,使用间接表达法主要有四点:1. 说话人对听话人的相对权力2. 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3. 语句X 在Y 文化中被认为是强加语句的程度4. 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相对权力和义务。

Lakoff & Johnson(1980)的Metaphors We Live By 标志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开始蓬勃发展。研究者最初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隐喻的研究。后期,学者开始关注转喻,并把转喻与语用学相结合,提出了言语行为转喻。Thornburg & Panther(2003)提出言语行为场景。根据这一理论,言语行为是一系列复杂的因素,这些因素在概念上具有相邻性,场景中的每个行为和另一行为以及和整个场景都是转喻的关系。许多学者针对这一理论也进行了讨论。然而,对于言语行为转喻的认知研究集中在礼貌用语,强调使用此形式而非祈使句的原因。学者们在讨论中往往忽视了更广泛的日常谈话,尤其是在机构性谈话中,说话人之间的身份、权力、地位、交际场景、交际意图等语用因素都对话语的展开和语言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只有把语用因素和认知因素结合起来,才能系统的考察并解释在机构性谈话中出现的言语行为转喻。

二、认知语用视域下的间接言语行为转喻

言语行为转喻广泛存在于语言对话中。Fairclough(1996:156)在 Language and Power 中提出,话语倾向于使用更直接还是更间接的言语行为,主要取决于这些话语所包含的社会关系以及说话人的意识形态。Fairclough(1996)指出,在分析言语行为时,要考虑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在交际中,存在着两种权利,一种是话语中的权利,一种是话语背后的权利。前者主要指通过语言来施加某种权利,后者指权利的制衡对话语的影响。

Panther & Thornburg(2003)提出事态场景包括:事态前部分;事态核心部分;事态效力部分和事态后部分以及事态结果。 本文认为,事态效力部分对应Austin(1962)的施事行为. 而事态结果对应于Austin(1962)的取效行为. 此外,在对话中,要充分考虑到说话人的意图。在审问语境下,侦查人员的意图是使嫌犯说出案件实情;嫌犯意图是尽量隐藏实情,争取逃脱责任。此外,双方的权利不对等,侦查人员的权利明显大于嫌犯的权利,因此在语言使用上多选用命令语气。而嫌犯多采用陈述语气。

认知语言学对于言语行为转喻的研究,没有强调交际双方的交际意图。Searle(2001:45)在分析意向性时指出,施事行为研究必须涉及规约性和意向性,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指出,认知语言学对于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的分析也不够全面,因此本文采取认知语用研究,试图从语用和认知两个角度来分析言语行为转喻。

三、侦查询问语料的言语行为转喻研究

在审问语料中,交际主体在会话中所体现的地位是不均等的。这种不均等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侦查员用一般疑问句转喻的表达直接命令。

(1)侦查员:“你现在住什么地方”?“哪年出生”?“平时夫妻之间关系怎么样?”

以上几个问话都是用一般疑问句转喻的表达直接命令,命令被提回答问题。这种用直接命令的方式体现出侦查员的权威地位,体现地位的不均等,对被提产生语言上的震慑作用。

其次,根据Panther & Thornburg(2003)言语行为场景理论,对于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解要依赖于转喻思维。本文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发现,在审问语料中,言语行为转喻具有普遍性。在侦查员和被提的话语中都有所体现。对于被提来说,常见的言语行为转喻模式是通过用言语行为的前段来代替核心段和取效段。使用此种转喻模式作为交际策略也符合被提的交际意图,即以此达到避重就轻的效果。

(2)侦查员:为什么要攮?

被提:我睡着觉呢,她来攮我来了。

在这里,侦查员询问的是原因,属于询问事态的核心部分。而被提的回答属于事态前部,即事态最初的部分,以此来代替整个“夫妻双方存在矛盾”。用言语行为的前部分来转喻的表达可能隐含的多个含义,属于典型的用部分带整体的事件转喻。侦查员的施事行为是为了获得原因,而被提没有满足侦查员的取效行为,被提有意用事态前段来代替事态核心部分,采取了避重就轻的策略。

侦查询问话语不同与日常交际语言。由于交际主体的意图、地位等不对等,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因此会有所出入。本文通过语用认知因素,分析双方的意图和权利,基于言语行为转喻理论,对说话者的言语行为转喻模式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侦查员通过疑问句转喻的表达命令,被提通过言语事件前段来避重就轻,掩盖真相的言语行为转喻模式。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

猜你喜欢
侦查员语料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 06:42:20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6:58
主办侦查员的侦查资源管理权配置研究
犯罪研究(2019年3期)2019-11-27 19:28:54
主办侦查员制度的运行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
判定逃跑方向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下的主办侦查员制度研究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