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嫄嫄
摘 要:本文针对地市级(以桂林市为例)中小型博物馆文物陈列展示单一的现状,提出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要关注观众的参观体验需求,结合新兴的增强现实技术,提升地市级中小型博物馆的文物展示效果,以提高观众的参观兴趣,并且提升地市级中小型博物馆存在价值的目标。
关键词:增强现实;中小博物馆;文物展示;模式
近年来,国家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而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央领导多次指出,要把博物馆办成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基地。地市级博物馆作为城市的名片,是市民了解城市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窗口。而地市级历史博物馆规模较小,藏品、人才、设施等诸多方面与国家级、省级博物馆相比都处于弱势,文物的陈列展示更是简单、没有特色,“玻璃柜加展品名称纸牌”的形式一成不变,即使对市民免费开放,但是由于陈列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也是门前冷落,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文化传播作用。从信息化时代的背景和观众需求的角度出发,本文分析了地方中小型博物馆的陈列展示不足之处,提出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中小型博物馆陈列展示效果的策略。
一、地市级中小型博物馆文物陈列展示的现状
我国地市级的中小型博物馆普遍存在人员编制少、财政投入少等现状,工作上积极性低,同时受专业水平的限制,多年以来展品陈列的形式过于单一——橱窗传播。例如,于1964年筹建、1986年开放的,以历史文物、少数民族风情陈列为主的桂林博物馆,馆藏文物大概有21500余件,其中以靖江王陵出土的明代青花梅瓶为最。展馆的设施除了梅瓶厅是有意识地按历史、艺术价值进行陈列之外,其他的展馆均按橱窗展柜贴墙走的方式陈列,乏善可陈。博物馆在陈列设计中过多专注于自身的藏品,利用玻璃橱窗进行保护,注重的是藏品的收藏和研究价值。在展品的陈列设计上,每件文物都对应有个纸牌,用寥寥几个字标记着它的时代和品名。观众的既定参观模式就是带上从服务台借的语音导览器,隔着玻璃,走马观花地按指导顺序参观完成任务。当然,博物馆还会提供人工导览服务,但是,部分工作人员由于热情不高,对展品的介绍也只是点到为止。博物馆展示藏品给观众看,观众在固定的展示陈列中进行文化学习和体验,模式单一,观众无法进行有选择性(例如角度)的和深入全面(往往展品介绍的内容信息有限)的参观。总的看來,博物馆与观众之间呈现出来的关系是单向的,没有交互的,观众无法通过展品的陈列沉浸到相应的环境中去体验那段历史。因此,展品丰富的博物馆,如果陈列展示做的不到位,会大大削弱博物馆身负的文化、历史传播的功能。很难想象,展品数量不多、特色不鲜明、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但艺术价值不高的中小型历史博物馆会对陈列展示的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桂林的甑皮岩遗址博物馆一直在摸索如何以独特的手段、独特的角度展示甑皮岩遗址的发现和文化分期。但是,目前的陈列设计是用甑皮岩人的实体仿真模型和生活场景以展示体质面貌和生活方式,用标记着地层年代的指示牌来展示发掘过程、地层发展,用玻璃柜陈列各种出土遗物(大部分不完整)来展示当时的技术、生产方式等内容。该陈列虽然在内容上做了精心的设计,但展示形式单一,就是静态的陈列,作为参观者,无法通过一片残破的陶片想象当年甑皮岩人用的是什么样式的器皿,无法通过发掘现场地层上标记的一块块牌子想象甑皮岩人的生活方式,感受历史变迁,如此种种离独特手段和独特角度的展示目标还有很长远的距离。虽然桂林博物馆的现状并不能代表所有地市级中小型博物馆的展示效果,但也足以从一定的角度、一定的程度上说明问题,即中小型博物馆对文物的展示更多的是单向的展示,缺乏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不注重制造观众参观文物时的临场感。
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适当解决中小型博物馆展示手段单一、互动体验欠缺的问题
文物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人对参观体验的要求也是随着时代背景而发生变化的。如果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只以文物为重,而不考虑观众与时俱进的需求,是无法有效地发挥其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的作用。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地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使用互联网终端就能获取原先必须要亲临实地才能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所获信息量之大、之快是过去无法想象的。博物馆要勇于面对网络化知识传播的冲击,改变传统的实体展馆单一形式,从20世纪传统定义中解放出来,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寻找崭新的解决之道,探索新的生存之道,考虑如何让实地参观博物馆成为不可替代的体验。对于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重拾博物馆学习的兴趣、加深参观记忆等重要问题而言,通过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模拟临场体验,获得令人印象深刻且难以忘怀的信息,会是值得探索和尝试的方向。[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数字时代,这对博物馆的发展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更为集中、快捷而高效的信息流动是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当代世界博物馆的发展趋势表明,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是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展览方式和展示设计而言,更具多样性和设计性。针对实体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特点提出“扩增展示空间”的展示方式新概念。而增强现实则是当下一个奇妙的例子,增强现实技术是在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对真实场景有着更好的增强效果,能将计算机产生的虚拟场景融合到真实环境中,虚实融合,增强用户对真实环境的感知。由于用户与虚拟世界联系的同时,也未切断与真实世界的联系,交互方式更加符合人们的认知需求。[2]基于图像识别的增强现实技术,目前在展示设计中应用比较普遍,将其应用于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展示中,将会扩展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它把相关信息通过计算机技术现实化、视觉化,让现实环境与虚拟内容进行互补、叠加,提供展品的全方位信息,增强观众在展品参观中的感受,提升数字化浏览的互动性和体验感,为文物展示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欧洲、美国的一些著名研究机构在此方面展开了最早的探索和研究,2001年希腊多家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成立了联合开发小组设计开发Archeoguide 系统,用于对希腊古遗址如太阳神庙的数字增强再现。瑞士日内瓦大学的MIRALAB 实验室也在古遗址以及古代人物情景的数字化增强再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在2009年的SIGGRAPH大会新兴技术展示部分,Multimodal Floor(多模式反馈地板)的出现让人们更加深化了对这方面技术的认识。哥伦比亚大学开发的移动增强现实系统(MARS)为校园景观提供附加的多媒体信息,以便人们了解它们的历史。例如,早期的增强现实技术系统均采用桌面计算机或工作站作为系统运行平台,采用透视式头盔显示器作为融合显示设备。基于早期构架的AR系统限制了用户的运动范围,无法应用于户外环境。随着移动计算设备和网络技术的急速发展,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在网络和各种移动设备上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广泛,针对移动增强现实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也应运而生。
三、基于增强现实技术手段的中小型博物馆文物展示设计展望
增强现实技术的特点是把原本现实世界的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难以体验到的信息,通过技术模拟仿真后叠加到现实世界被人类感知。把这项技术应用在文物陈列展示中,实现“虚实结合,实时交互”,不仅可以为观众带来新的感官体验模式而且能扩展中小型博物馆的时空表达范围。地市级中小型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展示存在与时代的技术发展、观众需求不相称的矛盾,创新势在必行,引入新的技术手段成为近年来辅助文物陈列的发展方向。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不禁会担忧发生这样的问题:
不惜成本的运用技术手段,是否真能提升文物展示的水平,而不会舍本逐末。博物馆肩负开展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的重任,在基于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文物展示设计前,在制定策略之前首先要明确国家的相关要求。国家文物局于2012年发出了《关于加强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陈列要突出科学品质,创造有丰富意境、观点和故事的陈列展览,避免缺乏价值观的所谓“精品文物展”;规范设计制作,要科学地运用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辅助展品和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避免花费超常、牵强附会的设计制作;提高策展能力,强化陈列展览策划的观众导向原则,把知识性、趣味性和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增强陈列展览的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3]从上述意见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在倡导有意识、有目的、经济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陈列展览的水准。
未来的博物馆陈列展示时代因为技术的参与会有很大的变革,这种变革同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相联系。博物馆陈列展示向电子化、现代化、空间化的方向发展已是主流。增强技术带来的会是展品与观众之间交互的提升,近5年来,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也成为我国虚拟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其在国家级博物馆陈列中的应用也变得非常普遍。例如,北京理工大学的学者提出基于关键帧匹配的增强现实跟踪注册算法,实现圆明园大水法遗址的数字重现。并采用随机树的方法将特征点的匹配问题转化为特征模式分类问题,解决图像间的宽基线特征匹配。基于该算法构建出基于视频透视式头盔显示器的移动增强现实系统。实验验证表明,该方法具有实时、鲁棒,适用于户外跟踪注册。[4]该研究构建了基于视频透视式头盔显示器的移动增强现实系统,体验效果虽然增强了,但是造价昂贵,对维护也有较高的要求。这对于资金、人手都有所欠缺的地方中小型博物馆而言,只能是望洋兴叹。而小型手持式移动设备(如掌上电脑、智能手机)的兴起,为移动增强现实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技术途径。目前大多数的主流手持移动设备都内置了百万像素以上的摄像头,并集成了如红外通信接口、蓝牙无线接口以及无线局域网卡等高速无线通信网络设备。将智能手机作为AR技术的开发应用平台,已经成为新一代AR技术的主流发展。当前,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也比较高,基于手机的平台进行增强现实技术的开发应用,通过软件的设计,逐步提升文物展示的体验效果,应该是比较现实的。
参考文献:
[1]陈 翔,朱培栋.临场体验和功能复合——信息化背景下的当代博物馆设计的两种倾向[J].建筑学报,2009(07):74—77.
[2]杜凤仪.增强现实在文物展示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9.
[3]国家文物局.文物局发布《意见》要求加强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DB/OL].http://www.gov.cn/gzdt/2012-12/21/content_2296102.htm.
[4]陈 靖,王涌天,林精敦,等.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圆明园景观数字重现[J].系统仿真学报,2010(02):424—428.
(作者單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