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大学生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完善和身心健康都存在着重要的影响。大学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化的第一步,在读书期间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将为其今后真正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现实中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并不尽如人意[1]。本文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三方面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进行比对和研究,进而解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关键词:人际交往;家庭;社会;个人;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在心理学中,被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联系。包括朋友关系、亲属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等。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同学关系。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铊盐中毒案到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再到复旦投毒事件。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担忧。
一、家庭因素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坚强后盾,家庭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的主要表现为:
1.家庭教养方式
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和人格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情感温暖、理解的家庭教养方式能使青少年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智力发育良好,有助于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也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但是否认、严厉惩罚的家庭教养方式则会使青少年产生消极的情绪,在学习、生活中被动接受,缺乏自信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自我评价低,会形成自私、冷漠、偏执等性格,使得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后出现人际关系障碍。而过度保护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则使青少年自卑、抗逆力差,心理比较脆弱,容易在进入大学以后感到交往困难。
2.家庭背景
我国贫富差距在逐渐地拉大,城乡家庭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使得青少年在心理发展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比如农村青少年在强迫症、抑郁、恐惧等方面与城市青少年存在显著的差距,农村青少年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城市高中生[3]。家庭结构的不同如离异家庭等会使青少年承受更多的舆论和压力,促使一部分青少年形成孤僻、自卑等性格特征,形成人际关系困惑,以至于在大学里面缺少知心朋友或者不敢与人交往。另外,父母的文化程度也影响他们的教养方式,文化程度低的父母不能在孩子出现困惑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加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甚至出现社交恐惧症。而家庭的经济程度更是对大学生的思维和交往方式产生作用,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的孩子通常自信程度会高,在对外交往等方面会显现自己的优势。
3.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中父母关系是否和睦,亲子关系是否和谐以及与家庭其他成员的关系是否融洽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交往。经常争吵、相互责骂的父母关系会使青少年心情烦躁,不能安心学习。有些离婚的父母以孩子为筹码进行财产的分割,或者双方均不愿抚养孩子,这些情况都会让孩子有种被抛弃的感觉,在进入大学之后,这类孩子也会变得敏感或者不信任别人,憎恶异性或者恐惧与异性的交往,从而不能很好地处理和老师或者和同辈群体的关系。
二、学校因素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1.学校氛围
高校的校风和学风对本校同学的影响巨大。如理科类学校的严谨和文科类学校的活泼造就了理科学生多以数据和实验说话,理性思维比较强,文科类的学生则工于思辨,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正是这种学校氛围,塑造影响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由此,大学生本身的性格和学校氛围格格不入的时候,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排斥,使得他们因为不喜欢这种氛围而封闭自己,造成人际交往的困惑。同时,大学校园内生活环境单一,人际关系简单,这使得大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不仅处理不好社会上扑面而来的人际问题,在宿舍关系的处理上也差强人意。
2.师生关系
大学和高中的区别之一就是大学是以学院为单位的划分,班级的作用不是很明显,因此与高中时的班主任相比,大学里面的师生关系很淡薄,所以,教师的指导作用没能很好地发挥。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过渡时期,心理防御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社会的支持网络稳定性不好[4],如果班主任或者辅导员也没有很好地介入和指导,那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就会碰到越来越多的障碍。
3.学校教育和管理
高校负担着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的任务,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这种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包括德、智、体、美在内的综合发展。但是,目前高校普遍把重心倾向于知识的传授方面,缺乏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对学生人际关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管理方面,学校偏重于对违规违纪事件的处理,对于宿舍内部发生的矛盾则主要由学生自己来解决,没有老师对此做深入的分析,长此以往,间接地导致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问题。
三、社會因素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社会是一个多棱镜,折射出各种问题,而社会本身也是包罗万象、千变万化。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被激发和揭露出来。学术造假不诚信、不良竞争出事端、宿舍关系紧张出人命,从朱令到马加爵再到黄洋,桩桩件件都在社会的大背景下显示了无穷的“威力”。于是,有的学生为了做学生干部,有的学生为了获得老师的青睐,有的学生为了获得高额的奖学金,还有的学生为了更好地就业,他们不惜向舍友做出残酷的事情。这里面固然有一定的心理不成熟的因素,但是更多的则属于社会多棱镜下的不良因素的影响,他们在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和诱导下,片面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他人的利益。
当然,这些都是外部因素,事情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在分析这些外部原因的时候,不能忽视大学生自己的个性品质。所谓的个性在心理学中又称为人格,是在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不同于别人的心理特点的综合,也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包括思想、兴趣、爱好等[5]。人际交往中受个性品质的影响比较大,一个热情、善良、正直的人,周围的人们易于接受他并与之交往;相反,一个虚伪、狡诈、卑鄙的人则会让人疏远。因此,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一部分是建立在共同爱好、志同道合的基础之上,一部分是建立在相互补充的性格比较之上。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本质在于适应。”大学生自我意识虽然在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出现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更为强调自我的个性、忽视人际交往的共性现象。由人格原因引起的交往障碍,这在人际交往中是必须克服的。因此,我们要在尊重大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发挥这些因素的作用。
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我们看到,要想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破除人际交往的障碍,就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影响,三方合力,助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钟平艳,阳立兵.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的成因及排除[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3).
[2][3]王先茹.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69—71.
[4]付茂琼.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7).
[5]张秀兰.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心理原因探析[J].焦作大学学报, 2001(02).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