踪 凡 方利侠
(首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100089)
《会稽三赋》是赋史名篇,也是反映地方历史文化的名作,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和地方文献价值,被《四库全书》收入史部地理类。作者王十朋 (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 (今属浙江省)人,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曾在故乡梅溪讲学,后入太学,主司异其文。绍兴二十七年 (1157)中进士第一,被擢为状元,历任绍兴府签判、秘书郎、著作郎、起居舍人,知饶州、夔州、湖州、泉州等地,后除太子詹事,以龙图阁学士致仕。他在政治上力主北伐,受到主和派排挤;出任地方官时,救灾除弊,政绩卓著,时人绘像而祠之。卒年六十,谥曰忠文。一生著述颇丰,后人辑有《梅溪王先生文集》(前集诗,后集文)54卷,计有诗约1700篇、赋7篇、奏议46篇。《宋史》有传。
绍兴古名会稽,秦代始设会稽郡,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因之;隋大业中改为越州,唐、五代、北宋因之;南宋绍兴元年 (1131)升越州为绍兴府,治山阴、会稽两县。 《宋史·地理志》云:“绍兴府,本越州,大都督府,会稽郡,镇东军节度,大观元年升为帅府。旧领两浙东路兵马钤辖,绍兴元年升为府。县八:会稽、山阴、嵊、诸暨、余姚、上虞、萧山、新昌。”[1]三赋乃王十朋担任绍兴府签判时所作。其中《会稽风俗赋》作于绍兴戊寅 (1158),赋中假设子真、无妄先生、有君三人之问答,历叙会稽郡的山峦、水脉、物产、人物、古迹,上溯舜、禹、勾践,下及当代名贤,充溢着对会稽优秀文化传统的颂扬,赋末还表达了对南宋王朝“复侵疆而旋京阙”的期盼。该赋内容丰富,体制恢宏,纵横捭阖,最为脍炙,是古代散体大赋的杰作。《民事堂赋》亦作于戊寅 (1158)冬季,表达了作者心系百姓、关心民瘼的情怀。《蓬莱阁赋》稍晚于前二赋,记叙登临蓬莱阁的所见所感,对历史人物进行怀思与评议,抒发了深沉的感慨,赋末则表达了对一代贤相范仲淹的倾慕。
《会稽三赋》在宋代就有很大影响,出现了周世则注、史铸增注本,明代又有南逢吉注、尹坛补注本,后者在明清时期十分流行,翻刻不衰。
最早关注《会稽三赋》版本问题的是周作人先生 (1885—1967),他于1915年撰文介绍《会稽三赋》云:“湖海楼刻周、史注,会稽章氏刻南、尹注,皆颇佳;唯今陈板闻已毁,章板亦不知存否。《三赋》一书,唯于旧书肆中偶一遇之,已鲜新本可得;尺木堂刊本虽粗,今亦少见矣。”[2]1932年撰写的《题〈会稽三赋〉》又云:“案《会稽三赋》注通行有两本。甲,一卷本,宋周世则、史铸注,有史序,萧山陈氏、山阴杜氏均有重刊本。乙,四卷本,明南逢吉、尹坛注,有南跋,凌弘宪、陶望龄序,天启中吴兴凌氏刊朱墨印本。”[3]两处所记已经涉及该书的5种版本。周作人先生作为绍兴人,对于乡邦文献倾力收藏,用情独深,亦在情理之中。另一位绍兴籍学者陈桥驿先生 (1923—)所撰《绍兴地方文献考录》一书,对《会稽三赋》在明清时期的著录情况有详尽介绍,涉及版本甚夥[4]。
经笔者查考,目前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会稽三赋》的10种版本,共12套;而国家图书馆则藏有该书的16种版本,共23套,尤可见出该书在古代士人心目中的地位,不独为绍兴人所珍秘也。本文拟对《会稽三赋》的历代注释情况略作介绍,并将两馆所藏诸本进行归纳、梳理,试图揭示三赋在宋元明清时期被解读和传播的情况。
周世则,南宋绍兴府嵊县人,生平不详。史铸,字颜甫,号愚斋,南宋绍兴府山阴县人,著有《百菊集谱》7卷,另外存诗122首。据史铸《会稽三赋序》,其完成增注的时间当为嘉定丁丑(1217),在王十朋卒后约四十年间。
周世则仅仅注释了《会稽三赋》的第一篇《会稽风俗赋》,但褴褛开疆,功不可没。明代的南逢吉注,即是对周世则注的合并与改造 (详见下文)。周注效法《文选》李善注的体式,以征引代替诠释,因而保留了大量的第一手文献资料。比如《会稽风俗赋》 “越于九域,分曰扬州。仰瞻天文,度当斗牛。在辰为丑,自夏而侯”一段,周注就征引了《尚书·禹贡》《周礼》《图经》《史记·越王句践世家》《汉书·地理志》《晋书·天文志》白居易诗等7种文献,大约200字的篇幅,内容十分丰富,并且备载出处,体例完善,有重要史料价值。当然,也有直接解释的文字。例如“郡于秦汉”句,周注便撮述《史记》《汉书》的相关记载,略作介绍:“秦始皇灭荆,置会稽郡。汉以地属吴国。景帝诛吴王,复为会稽郡。”寥寥数语,会稽置郡情况便一目了然。不过,这类文字相对较少。此外,周注亦有辨字、注音,如“灋天门兮墬户”注:“墬,籀文‘地’。”此处揭示异体字; “号天下之無厹”注:“厹,渠尤切,匹也。”先以反切法注音,再简释词意。
史铸对《会稽风俗赋》的周世则注进行了增注,又注释《民事堂赋》《蓬莱阁赋》2篇,三赋合并刊刻,遂成完璧,其于三赋之功,当不亚于周氏矣。
史铸序云:“窃惟《风俗》一赋,虽有剡溪周君之注,惟以表出山川事物为意,而公之文章,以经史百家之言盘屈于笔下者,殊未究其根柢。”又云:“凡读之者,尝患乎奇字之为梗,从而为释音,区布于句读之下,庶几不俟讨论,可以助眼过电,而口倾河也。”[5]可知其对《会稽风俗赋》的增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究其根柢”,揭示语源;二,辨字注音,“区布于句读之下”。例如“分曰扬州”句,史铸增注引李巡《尔雅》曰: “江南之气躁劲,厥性轻扬,故曰扬州。”①“仰瞻天文”句增注引《易·系辞》曰:“仰以观于天文。”前者指出扬州得名由来,后者揭示语源,皆有为而发,有助于阅读。又“其山则郁郁苍苍,岩岩嵬嵬,磅礴蜿蟺”诸句,增注曰:“韩文《送廖道士序》:‘郴之为州,在岭之上,又当中州清淑之气,蜿蟺扶舆,磅礴郁积。’注云:‘皆气积之貌。’又引《选》云:‘虬龙腾骧以蜿蟺。’沈佺期《西岳诗》云:‘磅礴压洪源。’磅礴,上音滂,又披庚切,下音薄。磅礴,犹混同也。蜿蟺,上於元、于阮二切,下市衍切。五臣注《灵光殿赋》:‘蜿蟺,盘屈皃。’”征引韩愈散文、沈佺期诗歌、《文选》赋及相关注释,资料丰富,便于研究,但对于初学者而言,未免显得冗长。至于后二赋之注释,亦大致如此。因《民事堂赋》与《蓬莱阁赋》由史铸单独注释,一空依傍,更可显见其开拓之功。
周、史注本最早刻于宋代,当时即广泛流传,至今犹有宋刻元修本传世,可见其被珍爱的程度。明代有大黑口本,刻印时间不详,但清四库全书本即据此本抄录,又巩固了该本的地位。至于清嘉庆湖海楼重刻,道光杜春生摹刻,近年中华再造善本又彩色影印,更促进了周、史注本的流传。现将诸版本基本情况介绍如下。
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原书不可见,亦未见胶卷,现据中华再造善本彩色影印本著录如下。
本书不分卷,凡2册,书高28.5厘米,宽20厘米,衬页钤有“海源阁”章。首史铸序3叶,序首钤有“汪士钟印”(阴文)“阆源真赏”“北京图书馆藏”章,序末钤有“绍和协卿”(阴阳章)“聊摄杨氏宋存书室珍藏”“晴佳吟馆”“澄印”(阴文)、“镜汀”章。以下为正文。左右双边,白口,无鱼尾,半叶9行,行18字,小字双行每行约30字。版框高24.7厘米,宽17.1厘米。首行顶格刻“会稽三赋”4字;第二行空五格刻“东嘉王十朋撰”,下为双行小字,以阴文“增注”2字领之;钤有“百宋一廛” “关西节度系关西” (阴文)“黄丕烈印”(阴文)“复翁”(阴文)“以增私印”(阴文)“季寓庸珍藏书画印”“振宜家藏”“沧苇”诸印。第四行空三格刻篇名“会稽风俗赋 (并叙)”,下有阴文小字“增注”,以下皆双行小字。再下刻“剡溪周世则注,郡人史铸增注 (并撰释音附入)”。版心刻“三赋”和页码,版心上方刻本版字数。(见图1)
《会稽风俗赋》凡37叶,基本完整,赋末钤有“杨绍和读过”(阴文) “东郡杨氏宋存书室珍藏” (阴文)“世德雀环子孙洁白”诸印。《民事堂赋》署为“愚斋处士注”,首叶钤有“宋存书室” (阴文)、 “协卿珍赏”(阴文)2印;本赋共5叶 (第38—42叶),赋末钤有“杨绍和读过”(阴文)印。《蓬莱阁赋》亦署“愚斋处士注”,首叶钤有“宋存书室珍藏”“杨绍和审定”(阴阳)2印;本赋共8叶 (第42—50叶),赋末钤有“汪士钟印”(阴文)、“阆源真赏”“士礼居”“荛圃卅年精力所聚”(阴文)、“东郡杨绍和字彦合藏书之印”“东郡杨氏宋存书室珍藏”(阴文)印。据以上藏印,可考定此书收藏源流如下:
图1 宋刻元修本
明季振宜 (号沧苇)——清汪士钟 (字阆源)——清黄丕烈 (号荛圃,又号复翁)——清聊城杨以增 (字益之)、杨绍和 (字彦合)父子——民国吴熙曾 (字镜汀)——北京图书馆。
此本纸墨俱佳,品相完美,版本价值极高,因而备受明、清、民国三代藏书家珍爱。书末附页尚有黄丕烈题跋,全文如下:
宋刻《会稽三赋》,余所见有三本。此本得诸东城顾八愚家,首尾皆有残阙,每以无从补录为恨。后于五柳居书肆见一本,印已糊涂,纸多裱托,因未购之,卒归余友顾抱冲。既访得八愚之兄五痴亦有是书,遂假以对勘,其中阙叶俱可补录。爰取旧纸,倩馆师顾涧苹手影足之。其弟四十九叶系五痴本所重,丐主人赠余,顿成完璧。命工装池,俟他日有更好于五痴本者,俾书中缺字一一补录,不亦快乎!嘉庆元年冬至前四日,棘人黄丕烈识。
可知其购藏及钞补情况。黄丕烈嗜书如命,他四处访求宋本,请顾广圻 (涧苹)影钞补足,使成完璧,乃是此书之功臣,值得表彰。
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本,索书号:14054(胶卷)。此本首史铸序 (残),次绍兴府图,次正文。四周双边,大黑口,三黑鱼尾,半叶11行,行21字,小字双行同。首行刻“会稽三赋”4字;第二行刻“东嘉王十朋撰”,下为双行小字,以阴文“增注”2字领之;第五行刻“会稽风俗赋 (并叙)”,下有阴文小字“增注”,以下皆双行小字。再下刻“剡溪周世则注,郡人史铸增注 (并撰释音附入)”。实据宋刻本重刊,文字基本相同,而版式稍异耳。上鱼尾之下刻“会稽三赋”4字,中鱼尾和下鱼尾之间刻页码。全书凡51叶,其中《会稽风俗赋》38叶,《民事堂赋》39—43叶,《蓬莱阁赋》44—51叶(第51叶为钞补)。不分卷。
又,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索书号:LSB/56。原书凡1函1册,摄为一卷,前接《蔡中郎集》。著录如下:“会稽三赋三卷,宋王十朋撰,周世则注,史铸增注。明刊黑口本,四库底本。一册一函。卷中、卷下用钞本配补。袁漱六旧藏。”据国图藏本,可知此处“三卷”当为“一卷”之误。由于此本首尾皆残,藏者据四库全书本钞补了卷中《民事堂赋》和卷下《蓬莱阁赋》,故误为三卷也。另外,将史铸序钞在书末,题为《会稽三赋原跋》,亦不妥。钤有“麐见馆印”“古潭州麓囗囗囗囗藏”“北京大学藏”等印。
此本凡三卷。原书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不可见,据影印本介绍如下。
共1册,书衣题签:“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会稽三赋,卷上至下)”。首四库馆臣《提要》,下为正文。半叶8行,行21字,小字双行同,四周双边,白口,单黑鱼尾。卷端题“钦定四库全书,会稽三赋卷上,宋王十朋撰”,第四行空一格刻“会稽风俗赋 (周世则注,史铸增注)”,下为小字题解,再下为正文。卷中、卷下格式相同,分别题“会稽三赋卷中,宋王十朋撰,民事堂赋 (史铸注)”“会稽三赋卷下,宋王十朋撰,蓬莱阁赋 (史铸注)”,最后附《会稽三赋原跋》(即史铸序)。内容与次序皆与明刊黑口本同,实以后者为底本抄录。但后者本为一卷 (详见上条国家图书馆藏本),四库本却厘为三卷。
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藏,索书号:113654。本书1函1册,不分卷,书高24.2cm,宽15.5cm。封面叶刻有:“重雕宋本会稽三赋,嘉庆壬申七月萧山陈氏湖海楼藏版”。首史铸序2叶,钤印:“国立北平图书馆珍藏”,下为正文。半叶10行,行20字,小字双行同。左右双边,大黑口,无鱼尾,版心刻“三赋”2字,版心下方刻有小字“湖海楼雕本”5字。版框高17.3cm,宽13.5cm。卷端题:“会稽三赋,东嘉王十朋撰”。三赋分别题为“会稽风俗赋,剡溪周世则注,郡人史铸增注 (并撰释音附入)”“民事堂赋,郡人史铸注”“蓬莱阁赋,郡人史铸注”。其中大字为王十朋赋正文,双行小字为注释。《会稽风俗赋》的小字注释,不加“增注”的部分为周世则注,“增注”之下为史铸增补的注释。封底印有紫色楷书3行:“廿七年三月廿三日,王□泰先生赠送,5182”。
又,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索书号:X/9100/3234/32。凡1册,为《湖海楼丛书》32种之一。书末附有汪继培、陈书跋语1叶,版心刻“三赋跋”。
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藏,索书号:105077。本书1函1册,不分卷。开本阔大,书高31.7cm,宽20.8cm(金镶玉式修复)。内封A面刻有:“会稽三赋,皖桐吴廷康题于鉴舫”;内封B面印有牌记2行:“道光乙未中秋土月山阴杜氏仿宋刊本”。首史铸序3叶,下为正文。左右双边,白口,无鱼尾,半叶9行,行18字,小字双行每行约30字。版框高24.2厘米,宽17.3厘米。版式与宋刻本全同,不赘。卷末附有杜春生跋半叶,最后是《宋本三赋勘误》2叶。钤有“苦雨斋藏书印”“会稽周氏”“浙西何氏白英收藏印”“北京图书馆藏”等印。
按:苦雨斋,周作人藏书斋。周作人系浙江绍兴人,鲁迅 (周树人)之弟。原名櫆寿 (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曾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后担任北平世界语学会会长。1939年被日伪利用,抗战胜利后被南京政府判处有期徒刑。建国后主要从事翻译和写作工作。其藏书钤有“会稽周氏”“苦雨斋藏书印”“知堂收藏越人著作”等,多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除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外,周、史注本皆不分卷。四库本篇各为卷:卷上为《会稽风俗赋》,凡49叶 (另附补遗1叶);卷中为《民事堂赋》,凡7叶;卷下为《蓬莱阁赋》,凡10叶。虽然眉目清晰,但各卷内容多寡不一,显然失衡。此系四库馆臣擅自分割,有损周、史注本之原貌。
南逢吉 (1494—1574),字符真,一字符命,号姜泉,明陕西渭南人,曾师事王守仁。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授礼部主事,历保宁、归德知府,官至山西按察副使,触忌罢归。著有《姜泉集》《越中纪传》等。据其兄南大吉《刻会稽三赋序》,南大吉于嘉靖二年 (1523)以户部郎中出任绍兴府知府,读《会稽三赋》,以为“其事该而核,义严而正,虑深而远,皆为政者之所当知”,但旧注“牵合纰缪,而弗可尽据”,于是命其弟南逢吉重注三赋,注成刻之[6]。时逢吉年仅27岁。
《会稽三赋》南逢吉注,乃是将周、史二家注进行合并删改而成,但在体例上有较大调整。周、史注本释义详尽,资料丰富,但常常每两句一注,有时甚至句句加注,注文紧接在正文之下,以小字排印。这当然便于比较,但由于注文穿插在正文之中,读起来颇病割裂。南注本为了读者阅读的方便,将正文大段刻印,而将注释集中在正文之后。例如《会稽风俗赋》,将“越于九域……号天下之无厹”一段大约100字正文集中刻印,读起来十分顺畅。对于注释文字,南注本也进行了归并与修改。首先,南逢吉将分散在各句之下的辨字注音集中在一起,以小字刻印,并且有所增补。例如,上引“越于九域”一段下以小字排印:“矦,古文侯。使去声。镠音留。种,章勇反。蠡音礼。峙音豸。灋省作法。墬,籀文地。厹音仇。”(原注仅注矦、墬、厹3字,其余6字为南氏增补。)其次,对于注释文字也加以合并,低一格以大字刻印,以便与正文相区别。为了与正文相对应,释文前往往加上提示语,如:“越于九域属扬者,《禹贡》曰……天文当牛斗之度,在丑辰者,……侯于夏者,……郡于秦汉者,……霸于春秋者,……”这些调整颇有利于一般读者的阅读与思考,体例上也往往略去出处,直接撮述大意,因而语言简明,流畅自然。南注本在明清时期广为流传,几乎取代了周、史注本。
对于周、史二家注,南逢吉有删、有增,亦有润色、修改。以“越于九域……号天下之无厹”一段为例,南注删除周注3条 (白乐天诗、元微之诗、《春秋经》各1条)、史铸注3条(《周礼》《尔雅》《易》各1条),使得注文更为精炼、纯粹。增加的内容有3处。第一,“廓蠡城而外周”南注:“廓,开也,故《释名》曰:‘郭,廓也,廓落在城外也。’蠡城,范蠡所筑之城也。”第二,“龙楼翼而乾峙,石窦伏而巽流”南注:“乾,西北方也;巽,东南方也。侔,等也。”第三,“灋天门兮墬户”南注:“不敢壅塞内以取吴,故缺西北而吴不知也。”无不准确、简洁,堪补周、史注之遗漏。当然,还有一些注释来自周、史注,但文字上有一些改动。例如“自夏而矦”句,周世则注曰:“《史记·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夏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禹祀。’《图经》:‘封少子无余于越,是为越侯。’”而南注云:“侯于夏者,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越,是为越侯也。”在此,南注将周注中的两条材料融会一处,凝练为19字,语言简洁,不枝不蔓。正因为南注有这么多优点,所以才得到后人青睐,出现了评点本、增注本等多种形态。
单纯的南注本,笔者见到的有两种版本,介绍如下。
南大吉 (1487—1541),字符善,号瑞泉,明陕西渭南人。正德六年 (1511)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嘉靖二年 (1523)出任绍兴府知府,锄奸兴利,政尚严猛,善任事,不避嫌怨。浚郡河,修禹庙,建稽山书院,刻王守仁之《传习录》,受谗罢归。著有《瑞泉集》《少陵纯音》《绍兴志》《渭南志》等。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索书号:16686(胶卷)。原书凡2册,书衣有墨笔题记:“会稽三赋,宋王十朋撰,明南逢吉校注,明嘉靖二年绍兴刊本。茮微藏。”并钤有“李盛铎印”一枚。今按:李盛铎(1859—1934),字义樵,又字茮微,号木斋,别号师子庵旧主人,师庵居士等,晚号麂嘉居士。德化县 (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清光绪十五年 (1889)乙丑科榜眼,晚清、民国政要,著名藏书家。
首南大吉《刻会稽三赋序》2叶,次《宋史王龟龄传略》3叶,次南宋绍兴府图、图说3叶,下为正文。半叶10行,行21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单边,无鱼尾。版心刻书名和页码。卷端题“会稽三赋,宋东嘉王十朋撰、明渭南南逢吉校注”。正文凡69叶。书末附南逢吉《叙注会稽三赋》1叶。另外附南大吉《远期篇》3叶,乃七言诗也。《远期篇》篇末署:“嘉靖囗年春三月丙寅吉书,后学张士佩刻附。”此语乃是交代《远期篇》一文的书者 (南大吉)、书写时间 (嘉靖□年春三月丙寅)和刻工 (张士佩),加一“附”字,显然并非针对全书。而北京大学图书馆编目员据此认定《会稽三赋》为张士佩刻本,不妥。由于南大吉序作于明嘉靖二年 (1523)冬十月有九日,并且序中有“比其成也,取而览之……乃遂刻之,俾传之永久”之类的话,故将其定为嘉靖二年南大吉刻本。钤有“麐嘉馆印”“木犀画藏书”“北京大学藏”等印。
又,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本,原书一册,摄为一卷,索书号:16686。版式与北大本同,惟阙《宋史王龟龄传略》3叶、南宋绍兴府图 (含图说)3叶,正文阙第8叶,书末阙南逢吉《叙注会稽三赋》1叶。钤有“祝炳灿印”“北京图书馆藏”印。(见图2)
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原书一册,索书号:03757(胶卷)。首《宋史王龟龄传略》(有抄配)、南宋绍兴府图、《图说》凡6叶,下为正文。半叶9行,行20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无鱼尾。卷端题“会稽三赋,宋东嘉王十朋撰、明渭南南逢吉注”。正文大字顶格,分段刻印;注音、释义皆为双行小字,紧接在正文之下,中间用“〇”隔开。凡45叶。书末有跋语2行:“崇祯丁丑闰四月,收自吴阊,舟过娄东,止旅社阅此。盛暑,稽舟五日,以备□使者对簿也。子牧识。”可知该书为明崇祯丁丑 (1637)以前刻本。
图2 明南大吉刻本
尹坛,明末绍兴府上虞县人,生平不详。据《中华尹氏通志》,尹坛曾于明嘉靖29年 (1550)撰写《浙江上虞、慈溪尹氏会修宗谱序》,可见亦为嘉靖年间人。南注本虽然是整合旧注、略加增删而成,但由于体例完善,语言简明,而颇受下层士人欢迎。该书问世后不久,便有尹坛为之补注。
前已言之,宋人史铸为周世则注作增补,皆附于周注之后,前标“增注”二字,以示区分。而尹坛为南注本作补注,则将补注的内容直接嵌入南注之中,不加任何标记,倘若不逐字逐句地进行核对,就很难发现哪些是南逢吉注,哪些是尹坛的补注。周作人先生甚至误以为南注“本来如此”,而忽略了尹坛的补苴之功。例如“因种山而中宅,廓蠡城而外周”句,南、尹注云:
其中加着重号的部分为尹坛补注,其余为南逢吉原注,南注、尹注已经浑然一体,不可区分。仔细考察,尹坛补注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恢复被南逢吉摒弃的周、史注内容。例如:“分曰扬州”句尹坛补注:“《尔雅》曰:‘江南之气躁劲,厥性轻扬,故曰扬州。’”此条材料出自史铸增注,本为南逢吉摒弃,尹坛加以恢复,旨在交代扬州之所以得名。又“舒为屏障,峙为楼台”句尹坛补注:“元稹《州宅》诗曰:‘四面无时不屏障,一家终日在楼台。’”这条材料亦出自史铸增注 (惟将“对”改为“不”,当另有所据),可以揭示“舒为屏障,峙为楼台”句的语源,故予以恢复。第二,新增内容,主要介绍古地名在后来的沿革与变化。例如:“州于隋而使于唐”句尹坛补注:“故治所称州宅。至高宗时,方升为府。”又“龙楼翼而乾峙,石窦伏而巽流。灋天门兮墬户,惟昆仑兮是侔”句尹坛补注:“此句践时制也。今城隋越国公杨素建,周遭四十五里。”将会稽郡由越州到绍兴府的沿革、会稽城的建造年代及其规模进行了必要的交代,便于读者在理解赋句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古今对比,更深刻地认识古越文化的源远流长。当然,亦有将恢复旧注与新增内容拼合一处者。如上引“因种山而中宅,廓蠡城而外周”句尹坛补注 (加着重号部分),《吴越春秋》云云取自周世则原注,而《望海亭记》云云为尹坛新补,旧籍新篇,前后辉映,并且为下文“龙楼翼而乾峙”句作铺垫。
总之,尹坛的补注虽然内容有限,并且淹没在南注之中,很难辨识,但大都有所取资,也有助理解,故长期以来与南注合并刊行,风靡于明清两代,而单纯的南注本则罕见流传。就连热衷于搜集乡邦文献的周作人先生,也没有见到单纯的南注本。下面即对南、尹注合刻本的存留情况介绍如下。
此本凡4卷,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原书4册,摄为一卷,索书号:19282。首凌弘宪《陶石篑评会稽三赋叙》5叶 (行书,5行12字);次陶望龄《会稽三赋叙》3叶,钤有“会稽周氏”楷书章;次《宋史王龟龄传略》、南宋绍兴府图、《图说》8叶 (有朱色眉批、末批),下为正文。半叶8行,行18字,小字双行同。四周单边,白口,无鱼尾,无界行。版心刻书名、卷数、篇名简称和页码。卷端题“会稽三赋卷之一,宋东嘉王十朋撰,明渭南南逢吉注,上虞尹坛补注,会稽陶望龄评”。正文大字顶格,分段刻印;注音为双行小字,紧接在正文之下;释义另起一行,大字,低一格刻印。钤有“苦雨斋藏书印”“北京图书馆藏”等印。
本书最大特色,在于各赋皆有眉批和总批。例如《会稽风俗赋》卷首眉批云:“何土无风俗?而赋会稽,便可想见禹迹。”指出了该赋的特殊性。又赋序眉批:“援虚证实,发议委婉。”“卢橘、黄甘,亦不忝于上林,上林亦未必无此。” “似不取相如之谲,而于相如却有深理会。”理解颇为深刻。正文“越于九域,分曰扬州”眉批: “眉段精核,金石初宣。” “其山则郁郁苍苍,岩岩嵬嵬”一段眉批:“居此间者习而不察,察而不能言,自非超世襟期,旷世才逸,多负此山。”这是抒发个人感想。但眉批并不限于正文,对于南逢吉注也多有批点。例如“廓蠡城而外周”句南注征引《吴越春秋》伍子胥事,陶氏眉批云:“阴风击浪,白马东来,千载而下,令人毛发都竖。嘻,壮哉!”此外,书中多处施以圈点。如“郁郁苍苍”一段,加点;“若骞若犇”一段,加圈。注释文字也在圈点之列。例如尹坛补注引元稹《州宅》诗,右侧加圈,又在天头作批云:“描写应接不暇,许多光景。千秋骚雅,采在志中者,尚不十之一,夫岂寸纸之所能亶哉?”
今录三赋之总批 (朱色末批)如下,以供参考。(1)总批《风俗赋》:“首赋典雅精核,庄整骈丽,真称杰作。末二赋寄慨抒怀,亦复宛转流利,荡然可观。其不能方汉魏诸名士,则所谓时代压之,不能高古,具眼者自知之矣,过督也。”(2)总批《民事赋》:“此赋第见龟龄忧国与民,往往溢于言表。遣词布悃,忠诚恺切,悠然可会。至于文章之不能汉魏,则所为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非其咎也,具眼者须原之。”(3)总批《蓬莱赋》:“凭高吊远,穆然咨嗟,上下数千载间,宛然在目。龟龄生不逢时,回视偏安孱主,胸中于治乱兴亡之故,盖已了然。援笔摛词,意可言表。”
此外,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有另一本,原书2册,索书号:4894。此本卷首多出《守令懿范跋》1叶(有残缺),讲为官之道,价值不高;而删去凌弘宪《陶石篑评会稽三赋叙》。此外,各赋总批移至赋前。正文和批点皆与上本同。钤有“云居□业”“金传桂印”“五如”“澡雪庐冯氏印”“鼎采图章”等印。
又,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索书号:SB/811.35/1047.1。此本1函4册,始于《宋史王龟龄传略》,阙凌弘宪叙和陶望龄序。版式与国图本同,实为同一版本。据此本可知,原书版框高20.6厘米,宽14.4厘米。钤有“北平孙氏”“北京大学藏书”印。
此本凡1卷,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原书2册,摄为一卷,索书号:01387。首南逢吉《叙注会稽三赋》1叶;次南宋绍兴府图1叶,下为正文。半叶10行,行20字,小字双行同。四周单边,白口,无鱼尾。版心刻书名和页码,或有刻工名:“罗文”“王槐”“鲁福”“马忠”“朱□”等。卷端题“会稽三赋,宋东嘉王十朋撰、明渭南南逢吉校注,明滇南彭富梓、上虞尹坛补注”。不分卷,共80叶,基本完整。钤有“毛子晋印”“汲古阁”“吴先毛氏珍藏图书”“国立北平图书馆收藏”印。
又,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索书号:LSB/55(胶卷)。原书1册,书衣有墨书:“道光丙申三月上浣,萧山韩为川藏,会稽三赋全。”版式与国图本略同,但未见刻工名。钞补内容有:《王梅溪先生会稽三赋目录》《宋史王龟龄传略》、图说,正文中亦有多处钞补。钤印:“麐嘉馆印”“木犀画藏书”“北京大学藏”等。
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索书号:19281(胶卷)。原书1册,凡4卷。衬页有题记2行:“此书别无可取,惟因其为山阴丁氏刻本故耳。民国三十年十二月在北京所得,廿八日知堂记。”钤有“知堂书记”楷书章。按:周作人,自号知堂。首陶望龄《重刻会稽三赋序》5叶;次《宋史王龟龄传略》 《会稽三赋目》、南宋绍兴府图、《图说》8叶,下为正文。半叶8行,行18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单边,单黑鱼尾。板框高20.5cm,宽14cm。卷端题“会稽三赋卷之一,宋东嘉王十朋撰,明渭南南逢吉注,上虞尹坛补注,会稽胡大臣订正”。钤印:“□三阅目”“苦雨斋藏书印”“北京图书馆藏”等。
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索书号:15032(胶卷)。原书4册,凡4卷。首朱启元《刻会稽三赋序》4叶;次《重刻会稽三赋目录》1叶;次《宋史王龟龄传略》、南宋绍兴府图、《图说》7叶;下为正文。半叶8行,行18字,小字双行同。四周双边,白口,单黑鱼尾。版心刻书名、卷数、篇名简称和页码。版心下方或刻有字数。卷端题“重刻会稽三赋卷之一,宋东嘉王十朋撰,明渭南南逢吉注,上虞尹坛补注,山阴朱启元订正”。钤有“北京图书馆藏”章。
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藏,索书号:94693。本书1函4册。首周炳曾序2叶,序末有周作人先生墨笔题记2行:“书中胤、弘、丘皆不避讳,所云‘庚子’当是康熙五十九年,即公历一六六〇年也。知堂记。”所言极是。次《王梅溪先生会稽三赋目录》1叶;次《宋史王龟龄传略》3叶;次南宋绍兴府图、图说3叶;以下为正文。半叶9行,行20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版框高18.1cm,宽13.5cm。卷首题“王梅溪先生会稽三赋卷之一,渭南南逢吉注,山阴周炳曾增注,会稽王佺龄订定”。钤印:“苦雨斋藏书印”“北京图书馆藏”。
又,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索书号:SB/811.35/1047.2。此本1函2册,书衣浅灰色,缀有白色碎花,墨书“会稽三赋四卷,宋本难得,此亦少见,大方”数字。内封B面镌:“王梅溪先生,会稽三赋,尺木堂梓行。”版式与国图藏本同。钤有“艺云藏书”“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印”等。
今按:周作人先生云:“明南逢吉所注……有上虞尹坛、山阴周炳曾两增注本,实无所异,疑南注本来如是也。”[2]经核对,所谓周炳曾补注本与尹坛补注本确实未见差别,实际上以尹氏旧本重刻,周炳曾序所谓“因与王子介山取三赋注解四卷,增订付梓,半月毕工”,恐怕是不实之词。但知堂先生称“南注本来如是”,乃属臆测。仔细核查发现,尹氏对南注确有增补,详见上文。
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藏,索书号:108942。本书1函1册,凡4卷。书衣右侧墨书“王梅溪会稽三赋 (陶凫亭广会稽三赋附)”1行。内封B面镌:“王龟龄撰,会稽三赋,山阴致远堂丁氏藏版”。半叶8行,行18字,其版式与明丁氏致远堂刻本同。钤印“双鉴楼”“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等。
书末附陶元藻《广会稽风俗赋》1卷。首钱唐梁同书《广会稽风俗赋序》2叶,以下正文。左右双边,白口,单黑鱼尾,半叶9行,行20字。卷端题“广会稽风俗赋,会稽陶元藻凫亭撰,男廷琡蕴川、侄鹤鸣闻远仝校,余姚翁元圻载青注。”本赋凡42叶,有朱笔圈点。钤有“云岩氏”印。陶元藻(1716—1801),字龙溪,号篁村,又号凫亭,会稽 (今浙江绍兴)人。乾隆贡生,九试棘闱,屡荐不得上。历游燕、赵、齐、鲁、扬、粤、瓯、闽之境,诗文均负盛誉,时称“会稽才子”。著有《全浙诗话》54卷、《凫亭诗话》4卷、《越谚遗编考》5卷、《泊鸥庄文集》12卷、《越画见闻》3卷等。
今按:此书正文4卷,版式与明版同,盖据旧版重印;所附陶元藻《广会稽风俗赋》1卷版式有异,当为重刻。
(1)道光二十六年 (1846)宏道书院刻本。(原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索书号:X/9100/9675/22-23。本书共2册,凡4卷。为“惜阴轩丛书”之一种,与《授经图》《京畿金石考》合函。内封B面镌“会稽三赋注”5字;首陶望龄《会稽三赋注序》2叶 (版心刻有小字“惜阴轩丛书”);次《宋史王龟龄传略》3叶;次《会稽三赋图》3叶;以下为正文。半叶10行,行22字,小字双行同。四周单边,黑口,单黑鱼尾。版框高17.6cm,宽13cm。卷端题:“会稽三赋注卷一,三原李锡龄孟熙校刊,宋东嘉王十朋撰,明渭南南逢吉注,上虞尹坛补注”。第6行低一格为首赋《会稽风俗赋》标题。版心刻“会稽三赋注(风俗)”、页码和小字“惜阴轩丛书”。卷一至卷三为《会稽风俗赋》 (卷二题“志物”,卷三题“志人”),卷四为《民事堂赋》和《蓬莱阁赋》。书末附有南逢吉《叙注会稽三赋后》1叶。
今按:宏道书院,陕西省明清四大书院之一,明弘治七年 (1494)由户部尚书、陕西省三原县人王承裕创办,地址在三原县城北。道光年间曾刊刻《惜阴轩丛书》,风靡于世。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改名为宏道高等学堂。
又一本,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藏,索书号:7930:22-23。本书2册,凡4卷,为“惜阴轩丛书”之一种。封面内页题有大字“会稽三赋注”。内容、版式与上本同,疑为重印本。钤印“国立北平图书馆珍藏”。
(2)光绪十四年 (1888)长沙重刊惜阴轩书局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索书号:X/081.17/4082a/c2。该书亦2册,内容、版式与上本同。但版框高17.4cm,宽12.9cm(盖为风干缩版所致)。内封A面镌“会稽三赋注”,B面镌“光绪十四年秋月长沙惜阴轩书局重刊,长沙袁继韩校”。字迹模糊,盖为重印之本。
(3)光绪二十二年 (1896)长沙重刊惜阴轩丛书本。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藏,索书号:40698:16。本书1册,与《战国策注》《东西洋考》合函。内封A面镌有小篆书名:“会稽三赋注”,墨印“胡元常印”;内封B面印有长形牌记:“光绪丙申七月重刊于长沙”。内容、版式与上本同。钤有“饮冰室”“北京图书馆藏”印。
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藏,索书号:113656。本书1函2册,凡4卷,封面内页A面题:“会稽三赋四卷”,B面印有牌记:“同治十二年秋会稽章氏重刊”。首《宋史王龟龄传略》4叶,次《会稽三赋目》,再次为南宋绍兴府图,配《图说》1页,下为正文。半叶8行,行18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板框高20cm,宽13.9cm。卷端题“会稽三赋卷之一,宋东嘉王十朋撰,明渭南南逢吉注,上虞尹坛补注,会稽胡大臣订正”。钤印“北京图书馆藏”。
除了彭富刻本外,南、尹注本皆为四卷本。其中卷一至卷三为《会稽风俗赋》 (卷一“志山” “志水”,卷二“志物”,卷三“志人”),卷四为《民事堂赋》和《蓬莱阁赋》。这样,各卷内容较为均衡,不再有虎头蛇尾之嫌。其版式也固定下来:正文大字顶格,分段刻印;注音为双行小字,紧接在正文之下;释义另起一行,大字,低一格刻印。其中惜阴轩丛书本在道光、光绪年间多次重印,最为流行。
周作人先生称:“《会稽三赋》为越中一重要文献,诚如陈春氏所云,吾郡人家置一编,只可惜寒斋所收不多,亦无珍本耳。”[3]可见《会稽三赋》乃是绍兴地区家喻户晓的文献,是进行故乡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教育的良好教材,甚至于“家置一编”,人人诵读。从本文可知,《会稽三赋》的注释者既有绍兴文人,亦有他乡人士 (如陕西渭南人南逢吉);刊刻者既有绍兴地区的会稽章氏、山阴杜春生、山阴丁氏致远堂,还有杭州地区的萧山陈氏湖海楼,湖州地区的凌濛初,甚至还有陕西省三原县宏道书院、湖南省长沙市惜阴轩书局等等,尤可见其流播之广,影响之大。作为一部中国辞赋史和地方文化史上的名作,《会稽三赋》是文学与地理学、民俗学、方志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是进行乡邦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不可忽视的当代意义,应该受到学术界的充分重视和深入研究。
注释:
①此条当取自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三“淮南道·扬州”条引《尔雅》曰云云。今按:现存《尔雅》诸本无此句,而《晋书》卷十五《地理志》,宋陈彭年《广韵》卷二“扬”字条引李巡曰,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一“两浙转运置司”条引《图经》、卷十四引《元和郡志》,宋刘昌诗《芦浦笔记》卷四引《广陵志》,《通典》卷一百八十一“古扬州”条,皆征引此句,用语略同。
[1](元)脱脱等.宋史(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5.2174.
[2]启明(周作人).会稽三赋[J].绍兴教育杂志第5期,1915(3).
[3]周作人撰,钟叔河编.知堂书话(下)[M].长沙:岳麓书社,1986.743—744.
[4]陈桥驿.绍兴地方文献考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24—26.
[5](宋)王十朋撰,(宋)周世则、史铸注.会稽三赋(卷首)[M].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宋刻元修本.
[6](宋)王十朋撰,(明)南逢吉校注.会稽三赋(卷首)[M].明嘉靖二年(1523)南大吉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