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2014高考新动向,提升文言虚词复习效率

2014-10-31 08:53赵金平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虚词括号连词

文言虚词是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一个常见考点,但得分率却一直很低。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我们现提出如下三条复习对策:

一、综观18套试卷,探究命题规律

2014年18套高考试卷中有10套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点进行考查,与2013年相比,有如下几个变化:

1.数量增多

2013年共有9套试卷考查了36个次文言虚词,而2014年则增加到了46个次。仅湖南省试卷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量就达到了10个之多。

2.范围变广

2013年考查的文言虚词,全部锁定在考纲划定的范围之内,但2014年上海卷考查了考纲外的虚词:兮、哉、夫、矣。

3.题型多样

2013年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都是客观题形式,用4组8个例句来比较4个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除广东卷、北京卷外,每组句子都是由选文和课文中的句子共同构成。2014年高考虽然还是以客观选择题形式出现,但出现了以下几种形式:

(1)用2个选文中句子考查1个虚词。比如2014上海卷第19题:

对下列两句中“以”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①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

②以河流湍悍

A.①②中的“以”都是介词

B.①中的“以”是连词,②中的“以”是介词

C.①②中的“以”都是连词

D.①中的“以”是介词,②中的“以”是连词

(2)用4个选文中的句子考查1个虚词。比如2014江苏卷第7题:

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B)

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3)用4组8个句子考查4个虚词。比如2014四川卷第9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B)

A.时人为之语曰吾羞,不忍为之下

B.乃欣然就职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

C.其见重如此其翼若垂天之云

D.不足传之好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4)用1个选文句子考查多个虚词。比如2014湖南卷第6题:

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C)

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

A.而因之B.则为所

C.以乎之D.且于所

(5)用多个选文句子考查多个虚词。比如2014广东卷第6题: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

①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②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③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

A.①且②则③所

B.①以②于③因

C.①且②则③因

D.①以②于③所

剖析变化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方式还是客观题,但试卷的组题方式灵活多样,并更贴近文本,注重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同学们复习时应该提高对文言虚词重要性的认识,并用科学策略切实提高复习效率。

二、抓住重点,提高复习效能

1.抓住用法

某一文言虚词在特定句子中的用法是有语法规则的,所以“用法”具有稳定性,而“意义”是现代人按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所作的解释,同一意义,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述。因此,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比如2014年江苏卷第7题,就只考查了“其”的用法,对意义不做要求。“其”是《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一,主要用作代词(可用作第一、二、三人称,还可用作指示代词)、副词(表推测、反问、商量和祈使语气)、连词(表假设和选择关系)、助词(用在句中,无实意)。根据句式结构和语法分析,B项中的“其”是副词,表祈使语气;其他选项中的“其”均为代词。

再如2014年山东卷第10题A项:

不与市中儿嬉敖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从“意义”上来分析,好像理解为“和”都解释得通,可是从“用法”上来分析,“不与市中儿嬉敖”中的“与”是介词,与宾语“市中儿”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来修饰动词“嬉敖”,“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中的“与”是连词,表并列。由此可见,虽然题干有“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的考查要求,但题眼基本都设在用法的异同上,所以复习、解题都要着重抓“用法”,无须在表述不一的“意义”上多耗时费神。

2.抓住常见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这一则因为阅读浅易文言文遇到的文言虚词多为“常见”用法,二则因为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大多较难理解,使用范围也较窄,可以留待以后有必要时再进一步地学习。为此,在掌握文言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请看2014年高考对文言虚词“而”考查的四组试题:

①浙江卷第17题A项:

随人而问章句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②安徽卷第5题D项:

去而人爱思之

临清流而赋诗

③江西卷第11题A项:

遂掬粟投于地而呼之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④天津卷第10题C项:

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所列举的“而”的用法达13种之多,而上述四组试题中,8句都是用作连词,例①上句、例②下句表修饰关系;例①下句、例④下句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例②上句、例③上句、例③下句均表相承关系,而例④上句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上述“而”的四种用法均属于“常见”用法。它启示我们: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还是从高考指挥棒的考查实际来看,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满天撒网”,更不可“舍本逐末”。

3.抓住文本

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大多采用的都是“比较异同”题型,并且每组都有1个例句来自课本,但2014年10份考查虚词的高考试卷中有4份采用选文中的句子来作为例句,因此读懂文本就显得尤为重要。以2014湖南卷为例:

选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C)

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

A.而因之B.则为所

C.以乎之D.且于所

句子的意思是:圣人建造房屋居住,就是希望免除从树上跌下、住在洞穴中容易生病等祸患。第一个括号,根据所给虚词和句意,可排除B、D两项。第二个括号,前面的“免”是“免除”的意思,“二者”指居住在树上和洞穴中;第三个括号,后面的“患”指容易出现的问题,由此可以判定第三个括号里应该填结构助词“之”,那么第二个括号里则应该填无实义的“乎”。这就要求考生要根据虚词用法,紧扣选文,分析上下文来综合判断。

三、夯实基础,提升增分本领

1.梳理知识网络。

要以201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中规定必须掌握的文言虚词为“经”,以高中语文课本(含归类练习)介绍的文言虚词用法为“纬”,以“词性——用法——意义”为序列,对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进行一次梳理,形成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网络。在梳理过程中要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主干”知识,避免繁琐分类;二是突出“常见”用法,避免偏难冷僻;三是突出“具体”运用,避免名词术语。在此基础上编制一张“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表”。如2014年高考考查频率最高的“以”:

目词

性用法今译典型例句

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因为、由于《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

②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拿”、“用”、“凭”、“把”《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在”、“从”《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⑤起提宾作用。“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连词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而”、“又”、“并且”或不译《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而”或不译《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

③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④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而”或不译《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⑤表目的关系。“而”“来”“用来”《师说》:“作《师说》~贻之。”

⑥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以《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⑦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至于”《柳毅传》:“~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目词

性用法今译典型例句

以动词

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

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

④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则王乎?”

副词

①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

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义耳。”

注:2014年高考考查虚词“以”用法的有5套试卷9个例句,只涉及用法介词①②、连词③⑤,涉及面最广的是用法介词①。

2.精选典型例句。

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仅仅识记住空洞的语法规则无异于“纸上谈兵”,必须将此与典型例句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即把语法规则带进典型例句去消化,从对典型例句的剖析中总结出语法规则,互相印证,相得益彰。如上表中所列虚词“以”,对2014年高考涉及的四种用法可依次精选如下典型例句:

介词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②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连词③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张溥《五人墓碑记》)

连词⑤并且树立石碑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张溥《五人墓碑记》)

精选典型例句,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课本中的文言文基本篇目。二是课本归类练习中的例句。在精选过程中,还要注意这样两点:一是要精选用法比较典型、能充分体现古代汉语语法规则的,不要选那些在语法上尚有争议的;二是要选字句比较浅易的,不要选那些字句冷僻的,因为例句本身是为了帮助考生掌握语法规则的,不要“旁生枝节”,再在“语法规则”之外添置字句理解的障碍。

3.训练迁移能力

2014年高考文言虚词考查题体现了一种回归,回归文言基础知识,回归文本解读。课文是“知识基点”,它具有恒常性;选文是“实际语境”,它具有可变性。联结这二者的纽带是“迁移能力”。只有“以本为本”(以课本为蓝本),将中学课文中涉及的有关虚词用法的典型例句揣摩清楚,领悟透彻,打好厚实的“知识基点”,才能为“迁移”积蓄底气和实力,从而“以不变应万变”。为此,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进行迁移能力的训练,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可适当加大训练量,改用“4字8组16句”的题型,可以对每个“虚词”都设计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和不相同的一组”,学生既寻同又析异。另外,还要再带着对选文中“虚词”用法的揣摩到课文例句中找“娘家”,双向迁移,寻同析异,反复比较,不断增强自身的迁移能力。

(作者:赵金平,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④天津卷第10题C项:

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所列举的“而”的用法达13种之多,而上述四组试题中,8句都是用作连词,例①上句、例②下句表修饰关系;例①下句、例④下句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例②上句、例③上句、例③下句均表相承关系,而例④上句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上述“而”的四种用法均属于“常见”用法。它启示我们: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还是从高考指挥棒的考查实际来看,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满天撒网”,更不可“舍本逐末”。

3.抓住文本

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大多采用的都是“比较异同”题型,并且每组都有1个例句来自课本,但2014年10份考查虚词的高考试卷中有4份采用选文中的句子来作为例句,因此读懂文本就显得尤为重要。以2014湖南卷为例:

选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C)

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

A.而因之B.则为所

C.以乎之D.且于所

句子的意思是:圣人建造房屋居住,就是希望免除从树上跌下、住在洞穴中容易生病等祸患。第一个括号,根据所给虚词和句意,可排除B、D两项。第二个括号,前面的“免”是“免除”的意思,“二者”指居住在树上和洞穴中;第三个括号,后面的“患”指容易出现的问题,由此可以判定第三个括号里应该填结构助词“之”,那么第二个括号里则应该填无实义的“乎”。这就要求考生要根据虚词用法,紧扣选文,分析上下文来综合判断。

三、夯实基础,提升增分本领

1.梳理知识网络。

要以201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中规定必须掌握的文言虚词为“经”,以高中语文课本(含归类练习)介绍的文言虚词用法为“纬”,以“词性——用法——意义”为序列,对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进行一次梳理,形成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网络。在梳理过程中要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主干”知识,避免繁琐分类;二是突出“常见”用法,避免偏难冷僻;三是突出“具体”运用,避免名词术语。在此基础上编制一张“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表”。如2014年高考考查频率最高的“以”:

目词

性用法今译典型例句

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因为、由于《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

②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拿”、“用”、“凭”、“把”《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在”、“从”《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⑤起提宾作用。“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连词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而”、“又”、“并且”或不译《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而”或不译《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

③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④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而”或不译《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⑤表目的关系。“而”“来”“用来”《师说》:“作《师说》~贻之。”

⑥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以《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⑦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至于”《柳毅传》:“~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目词

性用法今译典型例句

以动词

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

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

④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则王乎?”

副词

①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

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义耳。”

注:2014年高考考查虚词“以”用法的有5套试卷9个例句,只涉及用法介词①②、连词③⑤,涉及面最广的是用法介词①。

2.精选典型例句。

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仅仅识记住空洞的语法规则无异于“纸上谈兵”,必须将此与典型例句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即把语法规则带进典型例句去消化,从对典型例句的剖析中总结出语法规则,互相印证,相得益彰。如上表中所列虚词“以”,对2014年高考涉及的四种用法可依次精选如下典型例句:

介词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②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连词③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张溥《五人墓碑记》)

连词⑤并且树立石碑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张溥《五人墓碑记》)

精选典型例句,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课本中的文言文基本篇目。二是课本归类练习中的例句。在精选过程中,还要注意这样两点:一是要精选用法比较典型、能充分体现古代汉语语法规则的,不要选那些在语法上尚有争议的;二是要选字句比较浅易的,不要选那些字句冷僻的,因为例句本身是为了帮助考生掌握语法规则的,不要“旁生枝节”,再在“语法规则”之外添置字句理解的障碍。

3.训练迁移能力

2014年高考文言虚词考查题体现了一种回归,回归文言基础知识,回归文本解读。课文是“知识基点”,它具有恒常性;选文是“实际语境”,它具有可变性。联结这二者的纽带是“迁移能力”。只有“以本为本”(以课本为蓝本),将中学课文中涉及的有关虚词用法的典型例句揣摩清楚,领悟透彻,打好厚实的“知识基点”,才能为“迁移”积蓄底气和实力,从而“以不变应万变”。为此,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进行迁移能力的训练,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可适当加大训练量,改用“4字8组16句”的题型,可以对每个“虚词”都设计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和不相同的一组”,学生既寻同又析异。另外,还要再带着对选文中“虚词”用法的揣摩到课文例句中找“娘家”,双向迁移,寻同析异,反复比较,不断增强自身的迁移能力。

(作者:赵金平,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④天津卷第10题C项:

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所列举的“而”的用法达13种之多,而上述四组试题中,8句都是用作连词,例①上句、例②下句表修饰关系;例①下句、例④下句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例②上句、例③上句、例③下句均表相承关系,而例④上句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上述“而”的四种用法均属于“常见”用法。它启示我们: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还是从高考指挥棒的考查实际来看,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满天撒网”,更不可“舍本逐末”。

3.抓住文本

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大多采用的都是“比较异同”题型,并且每组都有1个例句来自课本,但2014年10份考查虚词的高考试卷中有4份采用选文中的句子来作为例句,因此读懂文本就显得尤为重要。以2014湖南卷为例:

选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C)

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

A.而因之B.则为所

C.以乎之D.且于所

句子的意思是:圣人建造房屋居住,就是希望免除从树上跌下、住在洞穴中容易生病等祸患。第一个括号,根据所给虚词和句意,可排除B、D两项。第二个括号,前面的“免”是“免除”的意思,“二者”指居住在树上和洞穴中;第三个括号,后面的“患”指容易出现的问题,由此可以判定第三个括号里应该填结构助词“之”,那么第二个括号里则应该填无实义的“乎”。这就要求考生要根据虚词用法,紧扣选文,分析上下文来综合判断。

三、夯实基础,提升增分本领

1.梳理知识网络。

要以201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中规定必须掌握的文言虚词为“经”,以高中语文课本(含归类练习)介绍的文言虚词用法为“纬”,以“词性——用法——意义”为序列,对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进行一次梳理,形成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网络。在梳理过程中要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主干”知识,避免繁琐分类;二是突出“常见”用法,避免偏难冷僻;三是突出“具体”运用,避免名词术语。在此基础上编制一张“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表”。如2014年高考考查频率最高的“以”:

目词

性用法今译典型例句

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因为、由于《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

②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拿”、“用”、“凭”、“把”《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在”、“从”《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⑤起提宾作用。“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连词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而”、“又”、“并且”或不译《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而”或不译《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

③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④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而”或不译《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⑤表目的关系。“而”“来”“用来”《师说》:“作《师说》~贻之。”

⑥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以《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⑦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至于”《柳毅传》:“~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目词

性用法今译典型例句

以动词

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

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

④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则王乎?”

副词

①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

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义耳。”

注:2014年高考考查虚词“以”用法的有5套试卷9个例句,只涉及用法介词①②、连词③⑤,涉及面最广的是用法介词①。

2.精选典型例句。

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仅仅识记住空洞的语法规则无异于“纸上谈兵”,必须将此与典型例句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即把语法规则带进典型例句去消化,从对典型例句的剖析中总结出语法规则,互相印证,相得益彰。如上表中所列虚词“以”,对2014年高考涉及的四种用法可依次精选如下典型例句:

介词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②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连词③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张溥《五人墓碑记》)

连词⑤并且树立石碑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张溥《五人墓碑记》)

精选典型例句,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课本中的文言文基本篇目。二是课本归类练习中的例句。在精选过程中,还要注意这样两点:一是要精选用法比较典型、能充分体现古代汉语语法规则的,不要选那些在语法上尚有争议的;二是要选字句比较浅易的,不要选那些字句冷僻的,因为例句本身是为了帮助考生掌握语法规则的,不要“旁生枝节”,再在“语法规则”之外添置字句理解的障碍。

3.训练迁移能力

2014年高考文言虚词考查题体现了一种回归,回归文言基础知识,回归文本解读。课文是“知识基点”,它具有恒常性;选文是“实际语境”,它具有可变性。联结这二者的纽带是“迁移能力”。只有“以本为本”(以课本为蓝本),将中学课文中涉及的有关虚词用法的典型例句揣摩清楚,领悟透彻,打好厚实的“知识基点”,才能为“迁移”积蓄底气和实力,从而“以不变应万变”。为此,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进行迁移能力的训练,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可适当加大训练量,改用“4字8组16句”的题型,可以对每个“虚词”都设计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和不相同的一组”,学生既寻同又析异。另外,还要再带着对选文中“虚词”用法的揣摩到课文例句中找“娘家”,双向迁移,寻同析异,反复比较,不断增强自身的迁移能力。

(作者:赵金平,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虚词括号连词
你会用连词吗?
括号填数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我曾丢失过半个括号
“入”与“人”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漏写括号闹出的笑话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