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振军
一
父子两代接力为英烈守墓72载
位于衡水市阜城县古城镇的纪庄村,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小村庄,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村庄西侧,却坐落着一处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陵园,那里安葬着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88位革命烈士的忠骨。
提起革命烈士陵园,就不得不说起两位老人。自72年前父亲王梦北承诺“誓死看护陵园”开始,王志杰和父亲已经接力守护烈士英灵整整72载,对他们而言,为英烈守墓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父亲曾以党性和人格为担保,当面向马本斋将军承诺要誓死看护陵园。”为了这一句承诺,父亲整整坚持了51年,期间不敢有丝毫懈怠。即使在弥留之际都不忘叮嘱自己接过守墓使命,一代代精心看护下去。
“父亲常说,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也正是因为这个,我们更应该好好守墓,让烈士英灵有依。”王志杰说,父亲在世期间,几乎每天都要到陵园去看望自己的“老伙计”,为他们清理坟墓上的杂草,并擦拭墓碑、打扫亭阶……
“1979年,父亲患上了脑中风,行动不便,但却还是经常让我搀扶着去陵园走一走,看看有没有需要打扫和清理的。1993年7月15日,那是老人最后一次到陵园,在烈士墓前,他把守墓的重任交给了我。”王志杰说,自己可能没有父亲做得好,但会一直坚持下去,活着一天就守护一天。
[素材解读]
为了一句承诺,为了一种传承,父子两代人用自己最朴实的行动践行了72年。在这漫漫的72年里,为英烈守墓成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这些革命烈士,为了他们的爱国精神,父子两代人没有丝毫地懈怠,也没有抱怨,而只是默默地坚守着。他们没有信誓旦旦,而只是用真诚的敬畏之心来守护着这些英烈的忠骨,用自己的擦拭、打扫来传播着一种信念,也传递出一种精神。
[适用话题]
传承,爱国,坚守,坚持,真诚,敬畏,传播,精神,信念,承诺等。
二
40年的文化“长征”
大爱为国,是中华民族社会价值观的灵魂。
他,一个人,40年默默艰辛爱国文化创作“长征”,铸就了他的追梦人生路。
老乡说他是“膝盖穷作家”,他曾白天拉犁子,夜晚写稿子;网上称他“诗话中国秀”,他写诗1200多首,出版《速记中国》,新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出版报》、《大河报》关注报道,清华、北大、国图和高占祥、于丹、易中天等名人收藏;他自命“地下A诗人”,为北京奥运策划出“中国文化千米诗卷”,上海世博展示他的《中华颂》歌诀长卷;有人称他“中国的阿甘”,他为创作大型电视片《中华父亲山》而进行的全国首例“我的爱国文化万里长征”,受到中外朋友热崇和赞扬,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今日中国网、凤凰网、中原文化网、大河网、东方今报网、中国台湾网等60多家媒体联动报道。
吴宪领,河南省项城市人,已年过六旬,是1972年从部队复员的老兵。40年来,他奉行中国军人“爱党报国”的天职,用军人的品格、精神、意志励练自己,经过许多艰辛、坎坷和磨难,坚忍不拔地前行在40年的爱国文化创作“长征”路上。他40年一个创意,诗话中国,传颂中国;一个愿望,用爱国文化,美化人们心灵,净化社会风气,激发爱国之情,增强报国之志;一个追求,为祖国写诗,向世界放歌;一个梦想,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繁荣世界。
[素材解读]
一名老兵,用自己的军人的“爱党报国”的天职磨炼着自己,考验着自己。为了祖国的明天,他默默地创作着;为了自己的梦想,他默默地坚持着;为了文化得以传承下去,他默默地发表着;为了爱国精神发扬下去,他默默地感染着。于是,在爱国文化的“长征”路上,他收获了一个个喜悦,获得了一次次成功;但是,他并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而是继续用自己的笔来展现着理想的生活,美好的未来。
[适用话题]
磨炼,追求,梦想,爱国,文化,坚持,传承,成功,发扬,理想等。
三
老汉追寻伟人足迹骑行三亚传播爱国思想
2月27日,三亚街头一名花甲老汉吸引众人目光,他身穿红军装,骑行一辆黑色摩托车,车尾绑着齐肩高的行囊,最引人注目的是车后插着飘扬的五星红旗和中国共产党党旗。
据老汉介绍,他叫李天银,今年61岁,从宁夏骑摩托车来到三亚,途中风餐露宿,搭帐篷过夜。他这样做是为了沿途搜集红色印记,传播爱国思想,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凝聚中国力量,希望国家早日实现中国梦。
李老汉一身红军装,车上的行囊已显破旧。据李老汉介绍,他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人,他热爱祖国,热爱党,因为感怀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鲜血和生命为中国人民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寻着伟人的足迹搜集红色印记,沿途传播爱国思想,宣传党的政策。
李天银老汉的名字在网上已出现多次,早在2013年他的足迹就已经踏遍了甘肃、陕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李老汉介绍,此前骑行只是间断地进行,而这次他打算花上两到三年时间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李老汉介绍,大年三十的晚上他离开家踏上了征程,离开前家人因担心他的安危,希望他年后再离开,而李老汉瞒着家人半夜“溜”出家门。此后便在冰天雪地中风餐露宿,搭帐篷过夜,每顿饭不超过10元。
至于为何会选择在大年三十离开家,李老汉告诉商报记者:“我们能有今天的生活是老一辈革命家用生命换来的,在那个年代他们没有过过好日子,没有过过节,而我们应该忆苦思甜。我要践行党艰苦奋斗的作风,所以必须在大年三十离开家,在冰天雪地中踏上征程。”
李老汉沿途经过16个省,其中在10个省份访遍红色革命圣地,每到一处都拍照留念,目前他已经存了多张光盘,李老汉介绍这是他搜集红色故事的方式。此外,他还将沿着无产阶级革命前辈的足迹再走一遍,瞻仰英雄墓。沿途老汉宣传爱国思想,传播党的政策,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早日实现中国梦。
[素材解读]
一身红军装的老汉,前后骑行了16个省,其中有10个省份访遍了红色革命圣地。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国精神啊!在物质方面越来越优越的今天,有些人却忘记了革命时期的困难岁月。老人用自己的方式宣传着爱国思想,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现身说法来感染大家,从而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党的政策,理解党的方针政策,以便让人们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人们学会珍惜;同时,老汉的骑行也让人们学会艰苦奋斗,为实现中国梦尽自己的一份力。
[适用话题]
爱国,反思,方式,珍惜,幸福,艰苦奋斗,中国梦等。
四
名旦程砚秋的爱国情怀
1927年和1931年程砚秋曾两度被评选为“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的前半生为学戏、唱戏吃尽苦头,他的后半生则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名旦在国难面前的坚持与操守以及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
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日本人找到北平梨园公益会,要它出面组织京剧界唱为日本捐献飞机的义务戏。在敌人的压力下大家都不敢不唱,可程砚秋就是不唱。公益会托人来劝说程砚秋,希望他体谅同业的难处。程砚秋说:“我不能给日本人唱戏叫他们买飞机去炸中国人。”来人表示以程砚秋在戏曲界的地位若坚决不应,恐于北平京剧界不利。程砚秋气愤地说:“请转告日本人,甭找梨园同业的麻烦,我自己有什么罪过让他们直接找我说话就是了!”来人只好悻悻地走了。
程砚秋因多次拒演义务戏,后来还曾遭到日伪的报复。1942年9月初,程砚秋结束了在上海的演出,独自返回北平,在前门东车站遭到日伪警务段的便衣和警察的盘查,并将他带到站内偏僻的一间小屋子里,几个早已候在那里的敌伪特务围拢过来一阵拳打脚踢。程砚秋从小武功根底很好,又跟武术名家学过太极拳,三拳两脚便把七八个特务打得纷纷倒退不能近身。
一连串的遭遇使程砚秋萌生了隐居务农的想法,他说:“现时身在沦陷区域,眼见国破民穷,旧剧更是走上穷途,毫无希望,不如从此不演,乡间觅一居处种田……让世人把我忘掉,最好!”从此,程砚秋归隐务农,直至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后,程砚秋结束了他的“三闭生活”(即闭心、闭目、闭口),决定出山演戏了。可是,在程砚秋登台演出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亲眼看到国民党的腐败,经济的凋敝,内战造成的人民颠沛流离,这使他从最初的振奋,又陷入了深深的失望。他虽一直在为国民出力,像为东北人还乡唱义务戏、赈济桂省灾民、为宋庆龄主办的儿童福利基金会筹款等,但终归是杯水车薪。失望苦闷之余,他再次返回京郊青龙桥居住,务农读书。
[素材解读]
在国家危难之际,程砚秋拒给日本人唱戏,不仅看出他的勇气,更能看出他的爱国之情;多次的拒绝,他遭到了日本人的报复,但是却没能使他屈服;直到抗战胜利,他才结束了“三闭生活”,他又出山演戏;当看到国民党统治下的百姓苦不堪言时,他再次选择了回乡务农。因为太爱这个国家,他不会臣服日寇的淫威;因为太爱这个国家,他不会为虎作伥;因为太爱这个国家,他才会失望苦闷;因为太爱这个国家,他才希望为百姓唱戏,为百姓做点实事。程砚秋的爱国情怀,使我想起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适用话题]
爱国,勇气,拒绝,选择,坚持等。
附时文两篇:
爱国:不需理由需担当
文/张垚
1947年底,在英国留学9年的彭桓武搭上开往中国的海轮。这位未来新中国的“两弹一星”元勋在回答记者“为什么回国”的提问时,激动地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话虽朴实,但其情切切,这种情就是爱国之情。的确,回国之举基于爱国之情,回国不需要理由实际上就是爱国不需要理由。
爱国根植于人们的血脉之中,是民族共同体、社会共同体成员间相互联系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将中华民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爱国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这种情感和信念始终不渝、历久弥新,构成我们共同的底色。
爱国是对故土家园的殷殷关切和深深眷恋:出生于我国台湾清水镇的林丽韫,在19岁时,毅然辞别家人师友,只身乘坐英国货轮,从日本出发,取道香港,经深圳、赴北京,圆了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梦……从此,飞舞的流年里开出了她一生致力的两岸合作之花。爱国也是对祖国母亲的至极爱护和绝对信心:在狱中仍深情讴歌《可爱的中国》的方志敏,虽然明白当时的中国“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还是用血书断言“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千百年来,爱国的基因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血脉中传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人林则徐的这一诗句,为“爱国不需要理由”作出了生动诠释。
爱国不需要理由,但需要理性。爱国是澎湃的情感,也是深沉的思考。理性爱国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真正对国家好、对民族好、对同胞好,全力保护国家的和平安宁、维护民族的团结和谐、呵护同胞的平安康泰。基于理性的爱国情感,使人们能够分清是与非、分辨曲与直,明白哪些言行“污名化”了爱国:以“爱国”之名打砸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商店、商品的人,用非理性绑架了爱国主义;打着“虚无化国家”招牌来煽动社会情绪并证明存在感的人,玷污了爱国的本义。至于给正常的爱国举动扣上“狭隘民族主义”帽子的人,则混淆了爱国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的内涵。
爱国不需要理由,但需要担当。爱国,意味着人们希望祖国的未来变成什么样子,就以自己的方式努力使她变成那个样子。爱国不是口号,也不是说教,更不是作秀,而是一个个具体行动。爱国是努力为祖国的发展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是遵纪守法、勤劳致富,是爱岗敬业、清正廉洁,甚至是“过好自己的日子”。融汇担当精神的爱国,使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在每一个“我”上实现了有机交融。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愿你永远没有战乱,永远宁静。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愿你逆风起飞,在雨中获得收获。”这平实的词句表达了每一个中国人对祖国的美好祝福,也传递着无数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让我们记住这个真诚的祝福、珍惜这腔质朴的情怀,用敬业、诚信、友善的一言一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而奋斗。
爱国不是口号
文/蔺洪柏
什么是爱国?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未必人人都能完整地马上回答上来。爱国这一词语,最早出自汉·荀悦《汉纪·惠帝纪》:“封建诸侯各世其位,欲使亲民如子、爱国如家。”《晋书·刘聪传》:“臣闻古之圣王爱国如家,故皇天亦佑之如子。”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接受爱国教育,在爱国氛围中成长起来。积累一生所接受的爱国教育和亲身体会,爱国这一概念,起码应包含和践行三个内容。
一是行动。俗话讲,“听其言,观其行。”每个人都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就是具体爱国行动。旧中国为什么贫穷落后?就是因为从上到下,什么事情都干不好,丧失实力,所以处处挨打,处处受气。因此,学生成绩拔萃,工人产品优良,公务员清廉从政,人人让本职事情出彩,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国家才能富强。习近平主席讲的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精辟地诠释了爱国真谛。
二是包容。爱一个人,不但要欣赏他的优点和长处,同时要能够兼容他的短处和弱项,这才能体现出对一个人真正的爱。千百年来,“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句俗语,应当说是对爱国的形象比喻与描绘。
中国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国家日益繁荣富强。但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很多。面对前进中的问题,怀抱什么心理,采取什么态度,同样是爱国的试金石。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切不可牢骚满腹,怪话连篇,横挑鼻子竖挑眼。
三是奉献。当代年轻人热恋时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爱你,我要为你献出一切”。是的,当你真正爱一个人的时候,就应当舍得为他(她)献出一切,直至生命。五千年中国文明史,百年中国现代史,产生过难以计数的志士仁人。他们有的抛头颅洒热血,有的甘居贫穷毁家纾难。两弹一星的建设元勋,常年奋斗在戈壁沙滩,“衣带渐宽终不悔”。他们舍弃妻子儿女,有的一生家里人不知道他们在干些什么。先辈们的赤子之心,牺牲精神,奉献情怀,如苍松翠柏,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老年人虽然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同样面临爱国的考验。还是曹孟德的“龟虽寿”名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年人要与时俱进,一心跟党走,做不了大事情,做点小事情,帮不了大忙帮小忙。为自己定好“座标”,让社会喜欢,家庭高兴。只是千万注意不帮倒忙,少添麻烦。今年是马年,努力争做象棋中的“卧槽马”,不做“别腿马”,发挥好“老马识途”的作用。
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公民爱国,实际上就是爱自己祖国的人民,捍卫公民自己的根本利益。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4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