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姆拥错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与学生的成长关系密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多,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孩子们成为“考试的机器”,枯燥的阅读教学让孩子们越发厌恶阅读,成为学习的“绊脚石”,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阅读产生了一种畏惧心。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对于这个困惑,通过我长期的教学实践,作了些初浅探索,现将感悟描述与大家共勉:
一、培养兴趣,入情入境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文章是情感的集合体,课本中的每篇文章都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首要任务就是让孩子们喜欢文本,对文本产生兴趣,进而喜欢去阅读文本。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读中积累、体会、领悟,在读中受到启发、产生联想、解决问题,吸取知识。
在学习课文前,教师可以利用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通过讲故事、谈话、多媒体课件等手段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走进作者写作时的内心世界,来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读书。在学习《触摸春天》这篇课文时,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从课桌上拿起课本,孩子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初步了解了作为盲人的不便之处。随后,我告诉他们课文中的盲童捉住了蝴蝶,孩子们顿时感到不可思议、惊奇,对于盲童如何捉住蝴蝶感到非常好奇,这时,我就让他们自读,在课文中找出盲童是如何捉住蝴蝶的。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模仿文中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等不仅对文章内容印象深刻,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语言和情感,将语言与情感以及表象建立了联系。
二、培养能力,学会阅读
在学习一组课文前,先引导学生从“导读”、“预习”、“阅读提示”、“课后思考练习”中把握住课文重难点及要求,寻找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质疑,带着问题去阅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交流汇报等方式走进文本。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感到疑惑的地方主动提出来,然后要求他们自己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等到学生实在无法理解时教师再帮学生解答。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会养成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并能探索出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如《桥》这篇课文,在学习时,我鼓励孩子们提出自己的疑问,孩子们积极提出问题,“这座桥是什么样的?”“这座桥发生了什么事?”……然后让孩子们分小组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带着问题去阅读,在读中解决问题,感悟文本。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疑惑以及感悟,然后再让他们自由的去讨论、去解决,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三、树立榜样,走进阅读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鼓励与夸奖有着无穷的力量。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发言要适时给予评价,即便回答错误,也不要否决,要采用鼓励的方式;学生回答精彩时,要鼓励、要赞赏。小学阅读教学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情感的交流与融合。情感性本来就是语文课堂的一个特点,良性的课堂评价更能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在课堂对那些喜爱阅读的孩子进行赞赏,为其他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把这种“榜样”,把这种榜样看成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利用这种资源,通过即时评价,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阅读的世界。
四、体会文本,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的目的不光是解读,更是为了应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非常优美,我们不仅要学习文中的精彩语句,更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多写,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学习到总理一整夜都在辛苦的批阅文件,我就让孩子们想一想“假如你是总理,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并且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这样一来,就做到了读写相结合,孩子们通过在课堂上“动嘴读,动脑想,动手写”揣摩了作者写文章时的情感,受到文中情感的熏陶。只有讀写结合,让学生逐步提高写作能力,才能最终让他们学会自主地学习和写作。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既是写作教学的基础,又可带动听说读写。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