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文青
预习有助于学生复习巩固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当把指导学生预习作为上课的一个组成部分。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来说,预习可以使师生有准备的情况下,更加有针对的进行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这个环节都重视不够,平时布置的预习任务也流于形式,过于笼统,或者只限于一些简单的抄写作业。之前,我对于布置预习工作也思考甚少,但是现在越发感觉到:预习不好,上课很累。高年级的文章长,内容深,涉及的知识很广。如果课前不认真布置学生预习任务,注重良好的预习习惯的话,课堂上将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去解决一个问题,甚至很多问题不查资料都难以解决。因此,要想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得从教学活动的“热身运动”——預习开始!。
一、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首先明确预习的重要性,产生预习愿望;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益处: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使学生上课时对老师所教的内容在思想上有所准备;可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教材中能够独自解决的问题,同时又起到巩固旧知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发现新教材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可以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同时,在教学中要及时针对预习与否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反馈与对比,使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产生“我要预习”的主观意愿。
其次,明确预习任务,知道预习什么;预习任务不明确,学生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转,而不知道具体应该预习什么。所以教师应该给出具体指导:1.看学习内容,包括课题是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2.思考自己读懂了什么。3.还有什么问题。把这个预习任务写到书的哪里,在预习时按照要求一步一步预习。
最后,通过教师课前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预习;最先学生还不能独立完成预习要求,可以在课内进行,由教师具体指导他们阅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理解不懂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等等。除此之外,设计预习问题,要注意层次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所能解决的问题应该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以免挫伤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才能使他们主动探求问题,从而养成预习的习惯。有了预习的习惯后,就可以在课前预习了。
二、教授学生预习的方法
做好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一篇课文的很多教学内容就可以放在课前,在预习中解决了,课堂上花少量时间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学生通过预习已掌握的教学时一带而过,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课文学习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益。既然预习如此重要,那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呢?
我认为可以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根据学习语文的特点,循序渐进地指导,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针对我们高年级学生来说,对预习的要求应该逐步提高。除了要求学生课前把课文读熟,把生字词解决,能提出一些不懂的问题,还可以逐步尝试分段、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等等。让学生关注这些思考题,读后想一想,口头做一做。另外高年级的学生应尝试在书上空白处有针对性地写写自己的读书心得,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从而逐步提高自己对语言文字的评价能力和鉴赏能力,这在新课标中对高年段的学生有相关要求。
总之,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根据教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预习,有层次性地设计预习作业,能让学生的预习轻负担,高质量,能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预习,真心喜欢预习,踏踏实实预习而不是应付,认真对待,长期坚持,使学生逐步形成预习的习惯。果能如此,学生的自学能力必然会逐步提高,从而长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