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非线性成长背景下乳制品质量提升的理论与案例

2014-10-30 04:13隋月红
宏观质量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并购乳制品质量

隋月红

摘要:文章在我国经济非线性成长视角下,尝试以微观典型案例揭示我国乳制品质量提升的理论。理论模型中,放弃了被广泛利用的CES技术,尝试性地提出将可变价格弹性作为产品质量的刻画手段,得出仅当个人收入提升才有利于产品质量提升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利用我国2000-2011年的乳制品行业数据进行论证,并衔接典型案例。最后,利用2008-2012年财务数据分析得出光明乳业海外并购案是我国经济非线性成长背景下乳企提升产品质量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质量; 乳制品; 并购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1960)在经济成长阶段论中把一个国家的经济成长划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传统的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和大众消费阶段。后续研究对该理论提出了疑问并致力于对其不断地予以完善。其中,经济成长的非线性以及阶段之间的演化机制是深入的焦点。针对我国经济成长的经验,赵伟(2009)指出我国已接近或正在完成成熟过渡阶段,将启动大众消费阶段。李培林(2010)则认为我国的经济成长从起飞阶段直接进入了大众消费阶段。罗斯托(1962)描述的成熟阶段的特征有:经济活动中现代科学技术得到广泛的运用;经济变化日新月异,新产业替代老产业速度加快;人们开始摆脱贫困而注重生活质量,不再为了建立特定部门(产业)而牺牲当前的舒适。近年我国产品制造中的质量问题频频发生,在此,可以理解为我国在“成熟阶段”存在一些未完成的部分所致,这与已经踏入“大众消费阶段”的经济发展不匹配。从长期来看,若“走向成熟阶段”的完成是必经之路,中国经验则为阶段之间的演化机制研究提供了现实样本。

我们将在以上现实背景下,以乳制品行业作为代表性行业进行研究,这是由乳制品的生产特征决定的。乳制品的生产连接国内的农业、制造和检测等制度环节,从生鲜乳环节到乳制品加工环节这个过程中,在时间和空间上要求在短距离内完成,进一步地说,它的产品特征在时间上的要求,决定了从奶牛饲养到加工环节整个生产过程有一定的不可分割性,严格地在空间上限制了这一过程几乎都在国内或短距离内完成,除了饲料、加工设备等可贸易产品的进口以外。进一步从消费视角来看,《2011年世界乳业形势》的观点:“2010年全球乳制品贸易占总乳产量的份额为7%(低于10年前的16%),这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国际贸易的作用,同时强调了下面的事实,即全球绝大部分的乳从未进行过国际贸易,大部分都在本地消费掉”。因此,我们认为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折射出的经济现象充分地展示了全球化经济背景下我国自主经济发展的水平。结合我国经济从起飞阶段直接进入了大众消费阶段的现实背景,乳制品行业发展的研究对加强认识我国经济发展中不成熟的地方变得极具参考性。

二、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的非线性

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以2008年的奶粉污染事件为分水岭,由快速地线性发展走向困境,映照了我国经济成长的非线性,从生产角度来看,还存在诸多发育不成熟,属于“走向成熟阶段”中未完成的部分;另一面是随着居民收入增加已经踏入大众消费阶段,乳制品消费迅速作为高档食品在国内消费中得到大众性普及罗斯托描述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大众消费阶段的美国时,认为高档食品是大众消费阶段迅速普及的耐用消费品中必不可少的一项。。

(一)供给由快速发展转向停滞

比较2000-2010年中国与印度、美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和德国的牛乳产量,图1显示我国奶牛乳供给在2005年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但2008年后生产规模几乎保持一个停滞或略微下降的水平。我国乳制品出口也反映了这一变化,图2(见下页)显示我国乳制品的出口也是在2005年开始提升,2008年转向下降。

数据来源:2000-2010年《中国乳品工业》中历年《世界乳业形势》数据根据ZMP、IDF各国家委员会、联合国粮农组织、EUROSTA和美国农业部数据,2006年我国位居全球乳产量第3,位于印度和美国之后,排名于俄罗斯、巴基斯坦和德国之前。因此,选取这6个国家。

(二)消费需求增长迅速

利用液体乳消费量、奶和奶油及乳制品的进口量进行分析。液体乳特有的保质和保鲜(时间短)要求,最能反映自供给乳品消费的一个指标。表1揭示了2000-2010年国内消费者对乳品消费释放的巨大需求,以96%的增长率位居第一,但人均消费量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与同属于亚洲的日本相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图2反映的是海外乳品的消费,2000-2012年进口一直大于出口,显著地趋势变化是以2008年为分水岭,出口缩水、进口规模非常规上升,2012年进口额是2008年的近39倍!比较A、B进口,发现这种非常规的进口增加是来自乳粉的进口,正是与2008年奶粉事件密切相关。综上,我国消费者对乳制品需求快速增加,从2008年开始呈现出以进口替代的方式寻求更高品质海外乳品。

(三)非线性发展下的市场价格

当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时,往往出现市场价格上涨。表2中我国支付给奶农的平均奶价的变化传递了两个信息:其一,农村与城市平均奶价趋于收敛,标志着作为高档食品的乳制品在国内普及,这是个明显进入大众消费的特征。其二,乳制品的大众消费推高了奶价,奶价从2005年的农村价18.29美元/100 kg至2010年的49.49美元/100 kg,涨了2.7倍。与其他国家横向比较发现,2009年我国奶价逆势上涨,攀升为最高价。2010年新西兰平均奶价涨至51.12美元/100 kg,其中也不乏有中国进口驱动,见图3。数据统计表明:新西兰全球全脂乳粉出口量的16%进入了中国市场。以上分析表明,国内乳制品成为大众普遍性消费品,与国内乳制品生产的停滞形成巨大反差。

综上,我们发现乳制品开始作为大众消费食品在国内普及,但是这种需求并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国内乳制品的供给水平亟待提高,亦揭示了乳制品行业发展的非线性。

三、文献与理论模型

在建立理论模型之前,在此对文章的主题——产品质量模型进行简要的回顾。涉及到产品质量的理论模型可以归入三条线索:第一,垂直产品差异视野。在经济学框架下,产品差异区分为水平型和垂直型,其中垂直型是产品之间的质量差异。Flam和Helpman(1987)在垂直产品差异和南北贸易的研究中,较早地提到了南北国家生产产品的质量差异,其中,一个重要结论是高收入人群消费更多北方提供的产品(高质量)。模型中产品质量由单位产出质量的劳动投入表示,不过它是一个外生变量,将北方锁定为高质量产品生产方、南方锁定为低质量产品生产方。第二,产品创新视野。Grossmen和Helpman(1991)建立了基于质量阶梯的增长模型,产品质量的刻画引入了一个新的质量变量,产品质量升级表现为一种一维的向上跳跃,用λ表示质量跳跃跨度,产品质量是一个λ的函数。产品质量升级的动力来自寡头竞争,将每个创新者视为必须直面自己最终黯淡前景的个体,在他们之后的技术进步将使得他们现在的创新产品很快变得落伍,产品研发推动了产品质量升级。第三,企业生产率视野。这是一个企业(异质性)层面的研究,Hallak(2009)在Melitz(2003)模型基础上建立了生产率与质量模型,将质量变量设计在成本函数中,对于企业而言,高质量产品的生产需要克服较高的固定成本以及由此带来的变动成本,只有较高生产率的企业能够克服这些成本,即生产率越高的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越高。综上并比较,我们发现Flam和Helpman(1987)认为高收入群体会选择高质量产品,然而产品质量是一个外生变量。在Grossmen和Helpman(1991)及Hallak(2009)为代表的研究中,注重企业生产在产品质量提升中的作用,弱化了来自需求的机制。从模型的适用性来看,以企业生产引致的产品质量升级模型并不适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在研究背景的论证中,我们清楚地发现我国乳制品行业中呈现出消费者对质量的需求超出了国内企业的质量供给能力。从建模的技术来看,Grossmen和Helpman(1991)及Hallak(2009)得到的结论是由建模技术决定的。他们的模型在消费行为的处理上均采用Dixit和Stiglitz(1977)提出的固定替代弹性(CES,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这种建模技术在经济学模型中被广泛地运用,具有操作便利性。然而,CES框架下的两个观点——差异性产品之间固定的替代弹性与固定的需求价格弹性,它们的适用性是用以刻画产品种类之间呈水平性差异,但是并不能符合经济意义地去处理产品种类之间的质量差异,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由于市场规模差异,产品空间(variety space)并不是无限的,即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会随着市场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其二,不同质量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不是一致的,因为消费者效用的增加f不会以消费更多不同层次质量的产品的形式增加,而是会以选择更高质量产品的形式提升效用,因此,反映在技术上就是质量差异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并不是不变的,以及需求价格弹性也未必固定。因此,我们的理论模型放弃了CES,采用的是Hummels(2009)构造的变动需求价格弹性,以及Lancaster(1979)提出的有限产品种类空间(finite variety space)。根据Hummels(2005)和Khandelwal(2010)的研究,将产品质量定义为给定价格条件下更高的市场份额,意味着价格变动对数量变动的敏感程度揭示了产品质量的高低,因此,在理论模型中,我们提出以变动价格弹性刻画产品质量,它的好处正是弥补了CES难以刻画的产品质量差异的经济意义。同时,以变动需求价格弹性刻画的产品质量强调的是消费者在产品质量提升中的作用,正好契合了当前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现状,凭借该手段建立的产品质量升级模型适合我国当前的经济情景。

(一)需求函数

效用函数包括同质异质产品数量,函数为:

三、文献与理论模型

在建立理论模型之前,在此对文章的主题——产品质量模型进行简要的回顾。涉及到产品质量的理论模型可以归入三条线索:第一,垂直产品差异视野。在经济学框架下,产品差异区分为水平型和垂直型,其中垂直型是产品之间的质量差异。Flam和Helpman(1987)在垂直产品差异和南北贸易的研究中,较早地提到了南北国家生产产品的质量差异,其中,一个重要结论是高收入人群消费更多北方提供的产品(高质量)。模型中产品质量由单位产出质量的劳动投入表示,不过它是一个外生变量,将北方锁定为高质量产品生产方、南方锁定为低质量产品生产方。第二,产品创新视野。Grossmen和Helpman(1991)建立了基于质量阶梯的增长模型,产品质量的刻画引入了一个新的质量变量,产品质量升级表现为一种一维的向上跳跃,用λ表示质量跳跃跨度,产品质量是一个λ的函数。产品质量升级的动力来自寡头竞争,将每个创新者视为必须直面自己最终黯淡前景的个体,在他们之后的技术进步将使得他们现在的创新产品很快变得落伍,产品研发推动了产品质量升级。第三,企业生产率视野。这是一个企业(异质性)层面的研究,Hallak(2009)在Melitz(2003)模型基础上建立了生产率与质量模型,将质量变量设计在成本函数中,对于企业而言,高质量产品的生产需要克服较高的固定成本以及由此带来的变动成本,只有较高生产率的企业能够克服这些成本,即生产率越高的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越高。综上并比较,我们发现Flam和Helpman(1987)认为高收入群体会选择高质量产品,然而产品质量是一个外生变量。在Grossmen和Helpman(1991)及Hallak(2009)为代表的研究中,注重企业生产在产品质量提升中的作用,弱化了来自需求的机制。从模型的适用性来看,以企业生产引致的产品质量升级模型并不适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在研究背景的论证中,我们清楚地发现我国乳制品行业中呈现出消费者对质量的需求超出了国内企业的质量供给能力。从建模的技术来看,Grossmen和Helpman(1991)及Hallak(2009)得到的结论是由建模技术决定的。他们的模型在消费行为的处理上均采用Dixit和Stiglitz(1977)提出的固定替代弹性(CES,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这种建模技术在经济学模型中被广泛地运用,具有操作便利性。然而,CES框架下的两个观点——差异性产品之间固定的替代弹性与固定的需求价格弹性,它们的适用性是用以刻画产品种类之间呈水平性差异,但是并不能符合经济意义地去处理产品种类之间的质量差异,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由于市场规模差异,产品空间(variety space)并不是无限的,即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会随着市场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其二,不同质量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不是一致的,因为消费者效用的增加f不会以消费更多不同层次质量的产品的形式增加,而是会以选择更高质量产品的形式提升效用,因此,反映在技术上就是质量差异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并不是不变的,以及需求价格弹性也未必固定。因此,我们的理论模型放弃了CES,采用的是Hummels(2009)构造的变动需求价格弹性,以及Lancaster(1979)提出的有限产品种类空间(finite variety space)。根据Hummels(2005)和Khandelwal(2010)的研究,将产品质量定义为给定价格条件下更高的市场份额,意味着价格变动对数量变动的敏感程度揭示了产品质量的高低,因此,在理论模型中,我们提出以变动价格弹性刻画产品质量,它的好处正是弥补了CES难以刻画的产品质量差异的经济意义。同时,以变动需求价格弹性刻画的产品质量强调的是消费者在产品质量提升中的作用,正好契合了当前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现状,凭借该手段建立的产品质量升级模型适合我国当前的经济情景。

(一)需求函数

效用函数包括同质异质产品数量,函数为:

三、文献与理论模型

在建立理论模型之前,在此对文章的主题——产品质量模型进行简要的回顾。涉及到产品质量的理论模型可以归入三条线索:第一,垂直产品差异视野。在经济学框架下,产品差异区分为水平型和垂直型,其中垂直型是产品之间的质量差异。Flam和Helpman(1987)在垂直产品差异和南北贸易的研究中,较早地提到了南北国家生产产品的质量差异,其中,一个重要结论是高收入人群消费更多北方提供的产品(高质量)。模型中产品质量由单位产出质量的劳动投入表示,不过它是一个外生变量,将北方锁定为高质量产品生产方、南方锁定为低质量产品生产方。第二,产品创新视野。Grossmen和Helpman(1991)建立了基于质量阶梯的增长模型,产品质量的刻画引入了一个新的质量变量,产品质量升级表现为一种一维的向上跳跃,用λ表示质量跳跃跨度,产品质量是一个λ的函数。产品质量升级的动力来自寡头竞争,将每个创新者视为必须直面自己最终黯淡前景的个体,在他们之后的技术进步将使得他们现在的创新产品很快变得落伍,产品研发推动了产品质量升级。第三,企业生产率视野。这是一个企业(异质性)层面的研究,Hallak(2009)在Melitz(2003)模型基础上建立了生产率与质量模型,将质量变量设计在成本函数中,对于企业而言,高质量产品的生产需要克服较高的固定成本以及由此带来的变动成本,只有较高生产率的企业能够克服这些成本,即生产率越高的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越高。综上并比较,我们发现Flam和Helpman(1987)认为高收入群体会选择高质量产品,然而产品质量是一个外生变量。在Grossmen和Helpman(1991)及Hallak(2009)为代表的研究中,注重企业生产在产品质量提升中的作用,弱化了来自需求的机制。从模型的适用性来看,以企业生产引致的产品质量升级模型并不适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在研究背景的论证中,我们清楚地发现我国乳制品行业中呈现出消费者对质量的需求超出了国内企业的质量供给能力。从建模的技术来看,Grossmen和Helpman(1991)及Hallak(2009)得到的结论是由建模技术决定的。他们的模型在消费行为的处理上均采用Dixit和Stiglitz(1977)提出的固定替代弹性(CES,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这种建模技术在经济学模型中被广泛地运用,具有操作便利性。然而,CES框架下的两个观点——差异性产品之间固定的替代弹性与固定的需求价格弹性,它们的适用性是用以刻画产品种类之间呈水平性差异,但是并不能符合经济意义地去处理产品种类之间的质量差异,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由于市场规模差异,产品空间(variety space)并不是无限的,即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会随着市场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其二,不同质量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不是一致的,因为消费者效用的增加f不会以消费更多不同层次质量的产品的形式增加,而是会以选择更高质量产品的形式提升效用,因此,反映在技术上就是质量差异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并不是不变的,以及需求价格弹性也未必固定。因此,我们的理论模型放弃了CES,采用的是Hummels(2009)构造的变动需求价格弹性,以及Lancaster(1979)提出的有限产品种类空间(finite variety space)。根据Hummels(2005)和Khandelwal(2010)的研究,将产品质量定义为给定价格条件下更高的市场份额,意味着价格变动对数量变动的敏感程度揭示了产品质量的高低,因此,在理论模型中,我们提出以变动价格弹性刻画产品质量,它的好处正是弥补了CES难以刻画的产品质量差异的经济意义。同时,以变动需求价格弹性刻画的产品质量强调的是消费者在产品质量提升中的作用,正好契合了当前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现状,凭借该手段建立的产品质量升级模型适合我国当前的经济情景。

(一)需求函数

效用函数包括同质异质产品数量,函数为:

猜你喜欢
并购乳制品质量
市场监管总局:鼓励企业标注乳制品食用期限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要不要改喝全脂乳制品?
全球乳制品交易价格指数上升3.1%
“蛇吞象”并购后弱势企业的营销策略探析
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的策略分析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
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