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奥栋 张丹(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
体育类院校、专业队的有过长期训练比赛经验的高水平运动员四十余人(且来自不同地域),大多最好电计时的成绩在一级左右。
通过口头询问或调查问卷的形式,记录各运动员最好成绩及在跑400米的过程中,什么时候会第一次感到疲劳,什么阶段跑起来最吃力,并通过整合分析,得出调查结论。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运动员,第一次感到疲劳的时候在大概跑到230米到280米这五十米的区间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个弯道的弧顶附近。这时绝大部分的运动员第一次有到了肌肉发酸、抬腿费劲、动作发散等感觉,并且这种感觉会维持一段时间,有长有短。在调查数据的时候,也会有运动员表示,这段身体出现反应的时间,正是跑到自己不太会跑的地方。
而在整理数据的时候,我们也发现了一个现象,成绩越好的运动员,出现第一次疲劳的时间相对越晚,甚至个别成绩突出的运动员,可以在进入最后的直道以后才出现疲劳。
运动员在弯道跑过程中,躯干应该保持一定的前倾角度并随盆骨自然地向内倾斜;躯干前倾的角度应该比直道跑的前倾角度稍大些,在出弯道时要比进弯道时前倾的角度要大些(等切入直道以后躯干再慢慢摆正,防止向心力过大把身体甩到道的外侧)。之前有一些学者在说到过弯技术时,一般会说整个身体要向内倾斜,我认为这是不对的,而应是“下肢保持正直,上体微向内向前倾”,这样我们身体就成为了一个不规则的形状,身体的重心也就落到了左前方,这正是我们身体跑动的方向,也克服了一部分向心力。
两臂的摆动幅度是运动员在过弯时必须注意的问题。传统的理论讲右臂的摆动幅度一定要比左臂的幅度大,而我认为不然,手臂的摆动大小永远改变不了方向,它的作用只能是改变下肢的幅度和节奏,当你右臂摆快了,你的左腿节奏就会加快,幅度就会变小,相反右臂的幅度加大,左腿的节奏变慢幅度加大,这就是人的生理本能。
综上,加大左臂和右腿的摆动幅度和力度,加快右臂和左腿的摆动节奏,内短外长,是弯道跑四肢的技术特点。
沿着内侧弯道线跑进时,运动员的眼睛要平视自己所在跑道的前方,用眼睛的余光和感觉来控制自己脚掌的落地,做到经济实惠的沿着跑道线跑进,同时又不至于踩到跑道线。有些运动员不注意这一点,在整个弯道跑的过程中,跑在弯道的中间,甚至跑在弯道的外侧,这样一个弯道跑下来,就要比规定的距离多跑2到3米。这样将会影响成绩的提高。
掌握全程的节奏和速度的分配是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观察下表,我们不难发现世界优秀运动员每一百米分段计时的成绩差值都很小,尤其是最好和最差的一百米也不过一秒,大部分人的前后的二百米的时间差也在一秒左右,这对于他们后程保持体力有很大的帮助;而再看看我国的青少年运动员,以一人可以跑到50秒为例,他第一个一百可以跑到12秒,第二个11.5秒,第三个14秒,第四个12.5秒,没有做过具体数据的收集,但相信这是很多基层教练员都有过的体会。最好的和最差的一百米竟可以有两秒五的差距,而且就出现在第二个弯道处,这是什么问题导致的,我们就做个简要的分析。
1997年世界锦标赛男子400米跑决赛分段成绩表
(1)找其中8名运动员,在一切身体素质都良好的情况下,让他们用80%的强度同场跑一个400米,模拟出比赛气氛,并记录自己第一次出现疲劳的位置。结果,竟有六人第一次出现疲劳的地点和全力跑时出现疲劳的地点在十米以内。
由于弯道技术比较复杂,许多人在训练的初期掌握的不好,对弯道产生了惧怕的心理,这种心理十分隐性,但在后期训练比赛有很大的影响。每次一到这个弯道的时候,复杂的心理活动,导致了肌肉的僵硬技术动作的不协调,影响了比赛成绩,从而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多跑弯道。
(2)现在对于弯道跑的训练有很多,比如原地的内倾摆臂练习,比如进弯道的加速跑、弧顶的惯性跑、出弯道时加速和出弯道后的惯性跑等练习,都可以在平时的训练中见到,这些都是很直接锻炼弯道技术的方法。本文只想在这强调几点要注意的:把弯道训练放在强度课和能力课之后,在身体有一定疲劳感、肌肉有些发僵的时候加一组弯道练习更有效,模拟出比赛时跑到这身体的感觉,在一定时间的要求下,保证动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