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保鸡丁,吃的就是个快乐

2014-10-28 16:09本刊编辑部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丁宝桢鸡丁宫保鸡

本刊编辑部

老子曾经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可要说既能治大国,又能烹小鲜的,德国总理默克尔肯定榜上有名,且应该名列前茅。“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就是德国人对默克尔的赞美。

就是这样一位“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女子于今年7月6日访问中国时,第一站就到达有“中国美食之都”称号的成都,并向大厨们取经,学做美食。那么,俘获默克尔“芳心”的到底是怎样的一道美食呢?平日里关注时事的吃货朋友们,恐怕心中早已有了答案,没错,那就是妇孺皆知的——宫保鸡丁。

宫保鸡丁的幕后主人公是谁?

可以说,只要有中国菜的地方就可以吃到宫保鸡丁,无论哪个菜系的餐馆,厨师可以借口原料不全请客人定夺是否将料就料地凑合一下口味,但绝对不能说不做、不会做,否则厨师的身份必定要招致怀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宫保鸡丁的家常性与普及性。

其实,岂止在中国,即便海外,宫保鸡丁也早已是人人皆知的美味,如果你到美国、英国的中餐厅里,若他们说不会做宫保鸡丁,那真是开国际玩笑,人家都会怀疑那是不是中国人的餐馆了。

由此说来,宫保鸡丁在海外就是中国的代名词之一,被广泛关注。喜欢美剧《生活大爆炸》的人想来不在少数,剧中插科打诨、笑料不断,其中不时蹦出的“中国元素”被众多同好津津乐道。在剧中,中餐是家常便饭,片中主角们每周三必吃中国菜,而且必须是楼下四川餐馆的饭菜。于是,经常会看到主角们拿着筷子,在为是吃宫保鸡丁还是吃蚝油炒虾或是饺子而争论不休……

就像经典剧集一样,但凡众人皆爱的一道美味,必定会有传奇般的幕后故事,宫保鸡丁也不例外。

提到宫保鸡丁的来历,首先得从宫保说起。古代官员按等级分为九品十八级,对朝廷重臣还会封以虚衔。这些高级虚衔也被称为“宫保”。而宫保鸡丁的主人翁一般指的是那个杀安德海的山东巡抚丁宝桢,丁宝桢当年因平息过捻乱,被皇帝赐加了个“太子少保”的头衔。又执政四川十年有余,多有功绩,于光绪十一年死在任上。朝廷视其功绩卓著,追封为太子太保,人称丁宫保,由此也就把他喜欢吃的鸡丁菜称为宫保鸡丁了。

关于宫保鸡丁的由来,还有颇多说法,包括网络上也有一些,但这些说法都有一个共识,即丁宝桢为首创者,或者更确切说是推广者。

到底是宫保还是宫爆

目前来说,宫保鸡丁的代表性做法有三大风格:分属于黔、鲁、川三大菜肴体系,这与丁宝桢的人生轨迹有密切的关系。

根据《织金县志》记载:丁宝桢是贵州省织金县牛场镇人。他小时不慎落水,巧被桥边一户人家救起,后来他为官后记起此事,遂前去感谢,那户人家用酱辣子鸡丁招待,他吃后觉得味道很好,就加以推广,因此说宫保鸡丁起源于贵州。

而《清史稿·丁宝桢列传》记载:1863年43岁的丁宝桢由长沙知府调任山东按察使,后被举荐升任山东巡抚。一日,丁宝桢身着微服带一家仆去大明湖一带私访。天近中午,已觉腹饥,突然闻到一股子香味从附近一农家院中飘出,于是信步走进院中。只见一中年汉子正在灶房内炒菜。喜爱烹调的丁宫保连忙走上前问汉子炒的是何菜,汉子答道:“爆炒鸡丁。”汉子热情地让他品尝,丁宫保毫不客气地尝了一口,味道十分鲜美,这道菜令丁宝桢回味悠长,他记准了地方,回府不久就遣人重金把汉子聘为家厨。每每远客到,必用此道菜为压轴菜飨客,百吃不厌,世称美味。因此有宫保鸡丁成于山东之说。

《清史稿·丁宝桢列传》记载:1876年丁宝桢调任四川总督,整顿吏治,改良盐法,筹划西南防务,改革水利设施,总督十年,励精图治,社会得以安定。据说丁宝桢临行前征求家厨意见,家厨感其恩重,遂携家眷一起随丁宝桢进川,进而把爆炒鸡丁带到了四川,经过改进,做出了川味的爆炒鸡。丁宝桢去世后不久,“宫保鸡丁”被四川当地官员作为贡菜献给皇帝,正式进军北京,发展成为御用的名菜之一。因此有宫保鸡丁扬名于四川之说。

有一部分人称为宫爆鸡丁,其实,说“爆”也不无道理,正如它的发展轨迹,贵州或山东等地的做法是先将鸡丁滑油后爆炒,很贴合“爆”这个词义。但发展至今,宫保鸡丁已被公认为川菜名菜,而正宗川菜的做法它是不滑油直接窝油炒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爆”了。因此,还是称宫保鸡丁最为准确。

宫保鸡丁的两大金刚

烹制宫保鸡丁,食材中自然少不了鸡和辣椒。不少大厨称它们为宫保鸡丁的两大金刚。对这两样不可或缺的食材,我们更愿意从文化上进行解读。

说丁宝桢喜欢吃鸡,这和中国文化对鸡的认识有密切的关系,鸡在五行的畜类排列中位列第一,天地初始,一日作鸡,七日作人。一年的初始为鸡日,可见鸡的重要地位,从一个侧面寓意丁宝桢的历史贡献。另外《韩诗外传》中说鸡有五德:有冠为文德、足后有距为武德、敢拼为勇德、有食招呼同类为仁德、天时报晓为信德。无疑,这是后人通过鸡,对丁宝桢品德的一种颂扬。

其次是辣椒,这与丁宝桢的人生坐标有着密切关联。辣椒最先传入江浙、两广、贵州、湖南等地,后又流布于西南等地区。清初,最先开始食用辣椒的是贵州及其相邻地区,在盐缺乏的贵州,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土苗用以代盐”,辣椒起到了代替盐的作用,可见与生活之关系密切。从乾隆年间(1736—1795年)开始,贵州地区开始大量食用辣椒,与贵州相邻的云南镇雄和贵州东部的湖南辰州府也开始食辣子。嘉庆(1796—1820年)以后,黔、湘、川、赣几省辣椒种植普遍起来。道光年间(1821—1850年)贵州北部也已经是“顿顿之食每物必蕃椒”,同治时(1862—1874年)贵州人更是“四时以食”海椒。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之间,湖南、四川食用辣椒已较普遍,以至于辣椒在四川“山野遍种之”。光绪以后,四川食用辣椒更为盛行,除在民间广泛食用外,经典菜谱中已经有了大量食辣椒的记载。据清代末年《清稗类钞》载:“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丁宝桢生于贵州,长期任职于湖南、四川、山东,而从辣椒的文化传播信息中不难看出,宫保鸡丁中放辣椒,按现在的话讲就是“必须的”。

正宗的宫保鸡丁什么样

就菜式而言,到底何为正宗,这就越来越没有了过去那种细致乃至细腻的区分。甚至可以说,某个菜系的菜肴,只要能确保菜系发源地所创菜品的基本味不变,从而再进一步符合餐厅所处地域人的口味,即为正宗了。若非揪着正宗的大旗不放,很多餐馆的倒闭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宫保鸡丁也是如此。不过,从求知的角度,还是有必要正宗一下的。

烹制宫保鸡丁,要选用三黄鸡,也可选用北京油鸡(慈禧太后非油鸡不吃),传统的是选童子鸡。部位根据食客不同可选择鸡里脊肉、鸡脯肉、鸡腿肉,相对而言,鸡腿肉是最正宗的,肉质爽滑细嫩,但成本也最高,目前只有一些知名餐馆选用鸡腿肉,前两者一些小餐馆用得较普遍。

辣椒需选用干辣椒(四川海椒)或糍粑辣椒(用贵州花溪辣椒去蒂,淘洗干净,清水浸泡,如急用,可用热水,加入适量洗净的仔姜、蒜瓣一道投入擂钵舂碎。因形似糍粑而得名)、辣椒面、辣椒油;花椒则宜用汉源花椒;花生用四川、山东的花生皆可,现在有用腰果的,效果也不错;醋一般用米醋、也可用保宁醋,有句话讲,离开保宁醋,川菜无客顾,说得不无道理;盐就不必多说了,食盐即可,糖用绵白糖,淀粉一般都用绿豆淀粉,酱油选用当地的就可以了,这个讲究不多;料酒、绍酒都可,油则按传统的烹制方法用熟菜油,现在用调和油也是不错的选择;葱用京葱,姜和蒜一般川菜做法里是不用的。还有的配料里添加了黄瓜粒,这个是山东做法,其实它更像宫保肉丁,烹炒时还要加入些豌豆粒。

在烹制上,目前最流行的有三种做法,即贵州法、山东法和四川法。

贵州法的烹制步骤为:鸡丁用酱油、糖、醋、甜酒酿、蛋清、太白粉拌匀,旺火滑油后倒出,锅留底油,炸糍粑辣椒,而后姜、蒜片放入煸香,放入甜酱,倒入鸡丁翻炒几下,放入拌汁,起锅装盘即可。

山东法做法则先将腌制好的鸡丁滑油倒出,锅留底油,煸干辣椒、姜、蒜片,爆香后放入甜面酱,随后放鸡丁、花生仁、辣椒面炒几下,倒入芡汁,淋熟油出锅即可。

被认为最正宗的四川做法是,需先将鸡丁腌制后,放底油,油温6成热时放干辣椒、花椒煸香,而后放鸡丁炒散,烹绍酒,加葱段炒香,放入芡汁翻炒,最后放入炸花生米,蒙明油出锅即可。

宫保鸡丁的味型按教科书上说是煳辣,通俗地说就是小甜酸或说小荔枝口儿。成品菜肴应色泽棕红、辣香酸甜、滑嫩爽口。现在烹饪讲究快速,过去烹炒时调味料会分别放入,譬如醋一定要最后放入,否则会挥发影响口感。而现在所有调料基本都融合在芡汁或拌汁里,勾芡一次性完成了,效果无二。

吃宫保鸡丁必须趁热,稍一凉就会跑味,境界也会不再。起筷夹起一枚鸡丁,入口之后,舌尖先感觉微麻,浅辣,而后冲击味蕾的是一股甜意,咀嚼间又会有些许酸酸的感觉,麻、辣、酸、甜包裹下的鸡丁、葱段、花生米不由得令人食指大动,欲罢不能了。那就再添一碗米饭吧。记住,麻辣酸甜的宫保鸡丁能让你吃得酣畅淋漓,那么只要你愿意,就释放出所有激情吧,减肥的不必,我们要的是快乐!

猜你喜欢
丁宝桢鸡丁宫保鸡
宫保鸡丁
Recettes chinoises
宫保鸡丁 香辣九州
宫“保”鸡丁
莲藕炒鸡丁
丁宝桢:不让坐着说话,我就改日再来
晚清名将丁宝桢争座位
晚清名将丁宝桢争座位
我炒宫保鸡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