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鄂平
《汉书》里有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反腐利剑高悬的今天,有必要再读这句话。
大众化的解释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这种解释颇为流行,传播了一千多年,尤以贪官为甚。远的不说,只看看十八大以来那些落马的官员,其中常有这样一番陈述:我曾经告诉自己,“水至清则无鱼”,如果我独树一帜,拒绝别人的“心意”,甚至上交贿款,不仅得罪人,还会被视为异类,会影响自己的官场环境。
说得好像很无奈,似乎让人多同情?非也。这番话,只能是贪官为自己的贪欲找的借口。依此理论,我们要容忍某些官员的生活作风问题?要容忍某些官员的假公济私行为?甚至,要容忍某些官员的贪污腐败罪行?因为水至清则无鱼嘛,不给大家混水摸个鱼怎么能干好工作呢?试想,当财色双收的官员名节俱毁时,两袖清风的同仁会认同你的无奈吗?当贪污腐败的官员身陷囹圄时,两眼雪亮的群众会认可你的解释吗?
其实,“水清”“至察”并不是指为人的清或浊,而是指待人的宽和严。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有胸怀,顾大局,不会目光如豆,不屑斤斤计较,所以他们才能成大事、立大业。当然,宽容理解也是有原则的,那就是不能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能做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可悲的是不少贪官或曲解或误解,以其“清水论”自我安慰,作为贪污受贿的借口,奉为纵横官场的信条。
再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水至清则无鱼”也是偏颇的。很多人见过山涧溪流中游弋的鱼群吧,溪水潺潺,清澈见底,但是鱼儿一样很多啊。读过中学的人都知道柳宗元吧,唐朝文豪,他的《小石潭记》里的潭水“至清”,却有上百条鱼。这里重温几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大概意思是:潭中百多条鱼,像在空中畅游,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下石头上。鱼群时而静静地一动不动,时而突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仿佛和游人在嬉戏。
都是古代名著名作,《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也让今人见识了古代水至清而有鱼的景象。《汉书》“水至清则无鱼”所阐述的是在大原则下求环境的宽松,尽量宽恕与原则无关的小小过失,以求得相互间的和谐相处。这是一种做人的哲学,而不是贪污的借口。
也许,于贪官而言,太清的水会暴露他们带来危险,所以他们强调水至清则无鱼,喜欢在浑水中生存,却没想浑水之中也是战战兢兢,不知何时就撞到网里了。
《道德经》说“德行如水”,这“水”,不会是浑水,定是清水。做一个堂堂正正的领导干部,就要追求“水至清”,公开、透明、清廉;就要崇尚“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得到社会的尊重、人民的尊重、历史的肯定。
果能如此,何患不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