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众所周知,2002年语文高考满分作文没有赐予那些洋洋洒洒800字写足的考生,却偏偏青睐一位可以说是未完全按要求做的学子,这篇满分作文是一首209字的诗歌。敢于向权威挑战,别出心裁却获得专家评委的一致认同,这不能不算是一种创新。可在中国传统教育的扼杀下,这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孩子太少了,如何让学生摆脱传统教育的阴影,张扬自身个性,不再成为整齐划一的模型?从小学语文开始就以语言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新思维不失为一良策。
“思维是打开一切宝库大门的钥匙”,作为思维物质外壳的语言,永远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训练内容,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必须也只能依托语言这个载体。
一、精心设疑,激活创新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常有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维不断产生共鸣,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我首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亲人,接着提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是不是亲人?”诱导学生质疑:“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没有血缘关系,不是亲人,课文中为什么要说他们是亲人呢?”再引导学生紧扣这一点去认真读书,去动脑思考,去合作讨论,去再造演示,得出中朝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结论。这样的设计,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发挥出了创造的潜能。
二、鼓励求异,培养创新
创新源于求异,教学中教师应诱导学生不拘泥于思维定势,克服思维惰性,另辟蹊径,标新立异,从而使创新思维于语言训练中得到发展。
1、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学生的思维推向自己的反面,促使学生在听课时对老师保持一种怀疑和警惕的状态,对教师及课本不盲从,“反其道而思之”,让学生的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如教学《捞铁牛》一课,学习了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上铁牛后,我问学生:“这种方法好不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我再次提示学生:“这种方法到底好不好?”学生听出了老师的弦外之音,沉默了。不久,一只小手举了起来:“这不是最好的方法。怀丙和尚把八船泥沙都铲进了河里,这不仅污染了环境,还容易导致河流堵塞。我有更好的方法,可再准备两艘大船,把泥沙铲到这两艘大船里,并且交替使用,这还可以节省泥沙和时间。”在这个孩子的启发下,其他孩子的思维顿时打开了,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课文、否定权威、争辩问题,必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有效培养。
2、引导学生多向思维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阅读的特点,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有助于孩子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知识点,鼓励孩子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种可能性。解答一个问题,要力求寻找多种途径,突破思维的封闭性,从而达到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的能力。如教学《落花生》后,我问学生,你们喜欢花生还是苹果、石榴?绝大多数学生受课文影响回答喜欢花生,愿具有花生那种脚踏实地的精神。针对这种情况,我启发学生:“你们平时就只喜欢吃花生,不喜欢吃苹果、石榴吗?”就在这时,一个平时表现不怎么样的学生站起来说:“我喜欢花生,但我更喜欢苹果。苹果又好看又好吃,喜欢苹果有什么不可以呢?”另一些学生也纷纷站起来说出自己的喜好,更有精彩发言:“我长大了要当一位农业科学家,将花生和其他好看的植物进行嫁接,使花生不仅有用而且外表也好看,更能诱发人的食欲。”经常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三、启发想像,拓展创新
想像是创新的翅膀,它对创新思维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使创造思维成果具体化。教师应鼓励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插上创造想像的翅膀,,敢思人所不思,敢说人所未说。如教学《小狮子爱尔莎》一课后,我引导学生想像:爱尔莎返回大自然后,命运将如何?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想像着爱尔莎的命运:爱尔莎又满身伤痕、奄奄一息地回来了,由于缺乏足够的生存训练,它已不能适应大自然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作者只好把它送进了动物园;爱尔莎再也没有回来,它已被偷猎者打死了;爱尔莎当上了动物王国的国王;爱尔莎还会回来看望作者,并且带着它的妻子和小爱尔莎……孩子们各抒己见,我也始终以一种开放性的心态,让学生在思中议,在读中想,促进相互的交流,使学生创新的火花不断迸现,使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动机,发展创新能力的源泉。
唯有创新才有进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语言训练,培养创新思维,并日积月累、长抓不懈,必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明日的天空必是五彩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