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平
良好的幼儿教育可能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当前幼儿教育改革的实际,对幼儿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必须顺应潮流,迎接挑战,下工夫抓好幼儿的素质教育,使幼儿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除了课堂教育以外,幼儿各发展阶段的具体个体情况也应当及时给予关注加以引导。家长应注意发现孩子的创造力萌芽,保护孩子最原始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持续和发展。
一、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那么如何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幸福,正确引导,细心呵护,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呢?
1.树立正确的科学教养观念
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许多问题的积累都是在不经意之间进行的。因此,我们应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以民主、宽容的态度走近孩子,认识孩子,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进步。
2.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
创造适合幼儿心理安全需要的环境,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情感温暖、心理安全的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十分重要,会让孩子逐渐融入一个心理安全、情绪稳定的环境之中,确立起新的依恋对象,开始新的社会交往。
3.组织开展多种健康教育活动
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幼儿生活中。通过语言、艺术、健康、社会等活动的组织,各种游戏的开展及生活常规管理,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其中。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愉悦,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促进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以此帮助幼儿克服任性、霸道、孤僻等不良心理倾向。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及偶发事件中隐含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进行健康教育活动。
二、选择自主、自由、开放的游戏活动
以往,幼儿在幼儿园进行的各种游戏活动都是教师安排的,幼儿只是被动地、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完全没有自主可言。幼儿就像一个被操纵的玩偶,逐渐丧失活泼好动的天性,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更别提创造力的培养了。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主的游戏方式,把游戏活动的阵地真正还给幼儿。
新时期,我们必须认清教师在游戏活动中的身份和地位,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导者,而是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支持者、维护者、观察者、记录者和引导者。在日常活动中,要多选择开放、自主的游戏活动,学会征求幼儿的意见,采用幼儿比较喜欢的游戏方式进行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同时开展多个游戏活动,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快乐、满足和进步,而且可以让幼儿深刻地感觉到游戏是自己的,有自主选择的权力,教师可以采纳他们的意见,他们虽小但也是被尊重的。
教师要放手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活动,让他们自己确定游戏规则,自己圈定游戏场所,自己选择合作伙伴,自己设定活动方式,把他们真实的心境和思想感情表露出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真正使幼儿快乐地游戏,在游戏中学习。
三、放手让孩子大胆去做,给孩子活动的空间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太多的禁令会扼杀幼儿的创造力,特别是在玩的时候,幼儿一般比较愉快,此时他的思维会特别敏捷。教师应该给幼儿提供活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没有不安全因素,没有一些不必要的束缚,它可以让家长放心,让孩子开心。这样的空间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室内环境
教室的空间很难改变,大小变不了,形状也变不了,可室内环境却可以改变。幼儿园每年换一次教室,小班进入中班,就搬到中班教室,中班进入大班就搬到大班教室,如此循环。另外,每个学期开学前的预备周,教师要重新装饰教室。这样一年中幼儿至少会有两次全新的感觉。当然这还不够,教师还可利用生物角、识字角、英语角等使教室内环境生动有趣。另外,教师利用桌子的摆放,例如,方形变圆形,或让幼儿动起来,即动静结合等方式使有限的空间变化无穷,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智力。有一次上英语课,刚上课时孩子是坐着的,上了一会儿,孩子都站了起来,再过一会,孩子全都离开了座位,在那里手舞足蹈。值班老师看见就问:“你们班没上课吗?怎么乱成这样?”但当他驻足观看片刻后就笑着走开了。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环境里度过幸福的幼年时代。
2.室外环境
相对教室环境而言,室外环境算是一个无限的空间,室外环境指的是教室以外的一切空间。正因为室内环境极其有限,所以室外环境就显得非常可贵。幼儿应该拥有一个自由的充满生命力的室外环境。一片草地,几朵白云,一片树林,几只小鸟,无一不充满生命的灵动,孩子需要它们。
四、适合不同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如今的社会竞争激烈,在家长的督促和无限期望之下,孩子的学习负担不断加重,随之产生的是对孩子提出诸多的要求。“怎么样才能教育好孩子”成了社会、家长、教师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因材施教”的方法可谓意义深远。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总结出教育经验,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一些合理的教育方法。孔子很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并且善于区别对待。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性,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的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对学生观察的细致认真。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雕琢决定其结果。每个孩子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日常的兴趣爱好、成长与发展的速度等都不一样。因此,在教育中必须考虑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