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对于中学语文教师而言,传道授业解惑只是教师应尽的职责之一,让学生的素质能够得到充分提高是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但是学校教育的任务和语文学科的性质要求它必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针对初中语文教学重成绩轻德育的教学现状,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从课堂中不仅能够学到相关的知识,也能够学到更多做人的道理,这才是我们新课标落实过程中的目的所在。语文德育的特殊性在于:充分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将道德原则“渗”而“透”至学生的心灵。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是语文德育最大的特点,和谐而充满诗情画意是语文德育的追求。强调语文德育要注重学生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尤其强调生命意识的渗透;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总结出“寓德于教、寓德于美、寓德于境、寓德于行”的语文德育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德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所以,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上日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点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教材的思想点,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当今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这样的人才的培养是离不开教育的,因此,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重任就落在了教育者的肩上,尤其落在语文工作者的肩上,这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语文工作者既要教书,还要育人,所以做好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时代的需要、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最重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道德、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义务,当然语文教学应以语文教育为主,不能因为强调德育教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主体。因此,在渗透德育教育中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与艺术。
一、挖掘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阅读教材,进行情感教育。在讲解课文之前,先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明白文意,把握住作者的思想感情。新的语文教材集中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有情景交融的诗歌,有诗意盎然的散文,有催人泪下的剧作。这些文章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朗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可使学生了解志愿军战士,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品德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同时,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使他们深切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二、讲解分析,积极引导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有句至理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现在有些学生迷恋电脑游戏,心浮气躁,面对纷繁复杂、良莠并存的快餐文化,难以辨别真伪,所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语文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渗透德育,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身边琐事中去体味市井百态,去关注社会,去感悟人生,让他们从生活的小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出合乎情理的感悟,给人以思想上的升华。教师提供某些具体人物形象,让学生展开类比联想,感悟人生、感悟生活,如:在讲完冰心作品《小桔灯》后,让学生结合作品中小姑娘的形象:“她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使我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写一篇文章《我和小姑娘比童年》,作文交上来了,同学都感觉和小姑娘相比,自己的生活太幸福了,也应该象小姑娘那样要多体谅父母。看着同学们的肺腑之言,更让我感到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责任重大。”
教学成绩和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是不可分离的。要想提高教学成绩,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间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必须“活水”长流,这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如何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自觉的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进行的研究与探索。祝愿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能有更多的德才兼备的青少年脱颖而出。
作者简介:
刘海兰,女,出生于1980年9月。2004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现任教于张北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