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辽宁省文综历史试题评析及教学启示

2014-10-27 00:52文,李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原题试题考查

武 文,李 娜

(1.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4;2.辽宁省实验中学,辽宁 沈阳 110031)

2014高考刚刚落下帷幕,在研读了新课标文综全国Ⅱ卷历史试题后,让我们这些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的历史工作者看到了理性的回归,看到了久违的阳光和希望。

一、试题解析

24.原题略。材料信息:“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周代的“雅言”应是西周王畿地区的语言。考查知识点:西周的都城在镐京,即现在的陕西西安。答案:C

25.原题略。材料信息:从秦朝到西晋对待养子与亲子态度趋同。(态度趋同并非权利相同,故A项错误;并不能表示亲子血缘关系淡化,故B项错误;养子也是宗族成员,故C项错误)。考查知识点:西汉以后,社会主流正统思想转变,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后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答案:D

26.原题略。材料信息:在蜀地,因为“铁钱重”,“私为券”,产生了“交子”,“以便贸易”;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偿所负”才出现商业纠纷。(只有A项符合材料要求)。考查知识点:经济重心南移;宋朝交子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答案:A

27.原题略。材料信息:明朝中后期虽然出现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的局面,但仍然没有脱离“顾问性质”的身份。考查知识点:明朝内阁性质。答案:B

28.原题略。材料信息: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康有为均强调“易服”的重要。考查知识点:服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变化,有利于推行维新改良。答案:B

29.原题略。材料信息:1926年,各界军阀为了迎合社会民众需要,粉饰名声,减少矛盾,纷纷以爱民、民权、人权等内容标榜各种主义,反映了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民主思想已经成为潮流。考查知识点:三民主义、军阀特征(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凭借武装力量割据一方)。答案:C

30.原题略。材料信息:1937年11月,“其他与会各国”的“具体行动”将“制止和控制”远东的暴力和动乱。(把握材料的整体信息可知B、C、D两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的要求)。考查知识点:抗日战争。答案:A

31.原题略。材料信息: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故D项错误)。考查知识点:1949年-1952年底经济恢复期(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非政治领域的变革,故B项错误)。答案:C

32.原题略。材料信息:《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成果之一。(C选项过于绝对,所以错误)。考查知识点:《十二铜表法》是平民的胜利,代表贵族的利益(故A、D两项错误)。答案:B

33.原题略。材料信息:19世纪初的英国,纺车和手织机多半闲置。考查知识点: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英国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答案:A

34.原题略。材料信息: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证明B选项错误)。考查知识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33年罗斯福新政(故A项错误),现代主义艺术产生及特点(故D项错误)。答案:C

35.原题略。材料信息:欧盟旗帜。考查知识点:冷战、华约、北约、欧盟。答案:D

40.原题略。解析:(1)抓住“特点”,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理顺材料的结构和层次。从移民的地理范围、时间跨度,移民动力等角度思考。(2)关于“历史作用”要思考全面,角度多源,与此同时还要学会“小切口、深挖掘”。人口流动的历史作用往往涉及到对移民自身、对移民出发地和目的地、政府及社会等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41.原题略。解析:虽然本题开放性特征明显,但是今年的设问具有一定的指向性。两个明显的时间提示(1972年版——“文化大革命”时期、2011年版——改革开放新时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比较容易的答题切入点。

45-48.原题略。解析:45.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46.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4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48.光绪帝。选修试题涉及“背景”“作用”;“原因、特点”和“主要意义”;“概括指出”以及“评价”。基于选修试题高于教材的特点,无论学生选择哪一道,有充足的时间理顺材料、细致地剖析材料问题均是解题的关键。材料看得透彻,结合所学加以分析才能迎刃而解。

二、试题评析

纵观2014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试题,笔者认为,其具备了较低的落点、高远的立意;依托主干、强化基础;强调能力,彰显素养;关注社会现实、体现学科前沿等特点。

整张试卷在命题的过程中没有经院派晦涩难懂的文字,也没有涉及寻章摘句的刁钻知识点。既坚持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相结合的考察;又侧重了分析和解读材料信息及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平和的材料既蕴含了贯通古今的历史观,又包含了深刻的立意;既彰显了高考选拔人才的功能,又指引了基础教育中历史教学的方向,是一套难得的好题。

选择题的题干材料虽然简单,却需要考生对每个选项所表述的核心含义与材料的核心内容建立起合理的逻辑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排除有效干扰,去伪存真。所以从表面上看,今年的试题突出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但是绝非单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每一道试题均以材料为载体,貌似简单的知识切入点之外考查的却是历史知识内在的系统联系,运用历史材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史学方法和史学观点。因而这张低难度高标准的高考历史试卷对学生来讲,基础知识一知半解者会困扰;死记硬背教材者会苦恼;阅读材料片面偏激者会有疑问;日常积累不足者会不知所措。

非选择题的40题材料简单易懂,阅读难度有所降低。考生在作答的时候不至于无从下手,然而结合所学进行完善却并非易事。它要求学生在整理答案时概括考点要准,思考的面要全。这就要求学生有充分的学科知识积累,又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发散思维能力。41题作为高考的“试验田”,仍然保持着开放探究的特点,不拘泥于已有题型,始终寻求着变化。在2013年高考过后,当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界铺天盖地地将图片比较作为训练的重点的背景下,2014年高考却绕过了图片比较,回归文字材料。45-48选修题目仍然以新情境为主,突破教材的限制和束缚,难度适中。

三、教学启示

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知识体系,最基本的人文素养,对社会的教化功能,对时代与现实的关注,对人类社会的思考……并没有因为试题的微妙变化而发生重大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复习备考的时候,不应该把揣测高考出题人的出题意图作为工作重心。返璞归真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首先,我们要教会学生记忆历史教材中的主干知识体系。出题者能力立意也好,素养立意也罢;讲授者呈现知识的方式同样五花八门,可是任何一道历史高考试题都需要以基本史实为依据,离开了对基本史实的了解,所有的“思考”“比较”“判断”“分析”“评析”……全都无从谈起。其次,我们要教会学生思考。新课程改革以来,这段话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认识历史的方法,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和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仔细琢磨下来,2014年每一道高考试题都是这段话在高考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正因为如此,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必须真正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要教会学生利用教材独立思考,提升独立的、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我们要关注史学前沿和史学研究动态,重视“学术研究新成果”。最后,我们要教给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观:一是讲做人的道理(道德的)、二是讲历代治乱兴衰得失之故(知识的)、三是讲历史前途(智慧的)(白寿彝语)。无论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历史学科的教化功能,历史学习者对现实的思考与期望,并不会随着考试形式的变化而有所降低。

猜你喜欢
原题试题考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解法一真的不适合学生吗?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一道高考试题的四次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