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玲,女,主管药师。
【摘 要】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方法: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用丹参注射液静滴,14d后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AngⅡ、ET含量和阻力指数均有明显下降,而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则明显增加,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对比,观察组的AngⅡ、ET含量和阻力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能有效降低AngⅡ和ET,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头部血供,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丹参注射液;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49-02
脑梗死因其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病理的发生发展都与血液流变学密切相关,因此临床中脑梗死的治疗也围绕着改善血液循环展开[1]。近年来具备清除氧自由基、改善高凝状态、抢救缺血半暗带等多种功能的脑保护剂成为研究的热点,为探讨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和内皮素(endothelin,ET)含量的影响,笔者开展了相关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2010年颁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中脑梗死诊断标准,且均经头颅CT或者MRI证实,发病在6~72h,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心源性脑栓塞或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患者,既往有颅内出血或消化性溃疡病史、近期手术及全身出血史,合并有其他系统严重功能障碍者,血小板计数<100×109/L或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超出参考范围。分组根据患者住院先后排序,采用SPSS 15.0产生的随机数字表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42~73岁,平均(57.3±12.7)岁;合并高血压病23例,糖尿病9例,两者兼有者7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43~75岁,平均(58.4±12.9)岁;合并高血压病25例,糖尿病6例,两者兼有者8例。经统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如调控血压、血脂、血糖,适当使用抗血小板制剂拜阿司匹林、胞二磷胆碱,并根据病情选用甘露醇脱水及对症治疗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用丹参注射液20ml(上海中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31020345)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14d为1疗程。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AngⅡ与ET含量,严格按照放射免疫分析药盒说明书,通过放射免疫γ计数器测定;同时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
1.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接受完1个疗程的治疗,治疗期间无死亡和脱落病例,对照组未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在注射丹参注射液后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头痛,后将输液速度调为最慢后症状缓解,后未见其他不适,不良反应症状轻微,发生率仅为2.56%。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ngⅡ与ET对比两组患者经治疗后AngⅡ与ET含量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对比,观察组的AngⅡ与ET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血流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加快,而阻力指数则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对比,观察组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而阻力指数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后,治疗的关键在于疏通血管并减轻自由基损伤。临床中所采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阿司匹林和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均有一定的作用,那么联用其他药物是否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呢?笔者选取了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Ⅱ是迄今所知最强的缩血管物质,严重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患者的AngⅡ与ET合成和释放明显增加[3];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测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则能更直观的反映治疗后的血流改善情况。
中药丹参具有活血化瘀之功能,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冠心病、脑梗死等疾病,丹参注射液是中药丹参的提取物,亦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丹参注射液能透过血脑屏障,使缺血区脑血流量增多,抑制血小板聚集,具备较强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动物实验亦发现,丹参注射液能显著减少脑缺血大鼠的脑梗死体积,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来提高脑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并且明显延长了低压、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4]。
笔者临床研究显示,加用丹参注射液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AngⅡ、ET和血流阻力指数得到更明显降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则明显增加,这说明丹参注射液通过抑制AngⅡ和ET的产生从而更有效的改善了头部血供,且本药的安全性评价亦显示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尹维民.急性脑梗死的血流再通[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6):561-563.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3]孙银平,王省,张大伟,等.川芎嗪对大鼠颈总动脉损伤后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与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2):277-278.
[4]孙莉,雷德宝.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评价[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6):18-20,51.
(收稿日期:2014.07.16)
作者简介:李玲,女,主管药师。
【摘 要】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方法: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用丹参注射液静滴,14d后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AngⅡ、ET含量和阻力指数均有明显下降,而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则明显增加,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对比,观察组的AngⅡ、ET含量和阻力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能有效降低AngⅡ和ET,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头部血供,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丹参注射液;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49-02
脑梗死因其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病理的发生发展都与血液流变学密切相关,因此临床中脑梗死的治疗也围绕着改善血液循环展开[1]。近年来具备清除氧自由基、改善高凝状态、抢救缺血半暗带等多种功能的脑保护剂成为研究的热点,为探讨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和内皮素(endothelin,ET)含量的影响,笔者开展了相关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2010年颁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中脑梗死诊断标准,且均经头颅CT或者MRI证实,发病在6~72h,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心源性脑栓塞或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患者,既往有颅内出血或消化性溃疡病史、近期手术及全身出血史,合并有其他系统严重功能障碍者,血小板计数<100×109/L或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超出参考范围。分组根据患者住院先后排序,采用SPSS 15.0产生的随机数字表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42~73岁,平均(57.3±12.7)岁;合并高血压病23例,糖尿病9例,两者兼有者7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43~75岁,平均(58.4±12.9)岁;合并高血压病25例,糖尿病6例,两者兼有者8例。经统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如调控血压、血脂、血糖,适当使用抗血小板制剂拜阿司匹林、胞二磷胆碱,并根据病情选用甘露醇脱水及对症治疗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用丹参注射液20ml(上海中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31020345)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14d为1疗程。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AngⅡ与ET含量,严格按照放射免疫分析药盒说明书,通过放射免疫γ计数器测定;同时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
1.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接受完1个疗程的治疗,治疗期间无死亡和脱落病例,对照组未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在注射丹参注射液后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头痛,后将输液速度调为最慢后症状缓解,后未见其他不适,不良反应症状轻微,发生率仅为2.56%。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ngⅡ与ET对比两组患者经治疗后AngⅡ与ET含量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对比,观察组的AngⅡ与ET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血流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加快,而阻力指数则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对比,观察组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而阻力指数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后,治疗的关键在于疏通血管并减轻自由基损伤。临床中所采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阿司匹林和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均有一定的作用,那么联用其他药物是否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呢?笔者选取了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Ⅱ是迄今所知最强的缩血管物质,严重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患者的AngⅡ与ET合成和释放明显增加[3];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测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则能更直观的反映治疗后的血流改善情况。
中药丹参具有活血化瘀之功能,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冠心病、脑梗死等疾病,丹参注射液是中药丹参的提取物,亦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丹参注射液能透过血脑屏障,使缺血区脑血流量增多,抑制血小板聚集,具备较强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动物实验亦发现,丹参注射液能显著减少脑缺血大鼠的脑梗死体积,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来提高脑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并且明显延长了低压、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4]。
笔者临床研究显示,加用丹参注射液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AngⅡ、ET和血流阻力指数得到更明显降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则明显增加,这说明丹参注射液通过抑制AngⅡ和ET的产生从而更有效的改善了头部血供,且本药的安全性评价亦显示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尹维民.急性脑梗死的血流再通[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6):561-563.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3]孙银平,王省,张大伟,等.川芎嗪对大鼠颈总动脉损伤后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与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2):277-278.
[4]孙莉,雷德宝.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评价[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6):18-20,51.
(收稿日期:2014.07.16)
作者简介:李玲,女,主管药师。
【摘 要】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方法: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用丹参注射液静滴,14d后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AngⅡ、ET含量和阻力指数均有明显下降,而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则明显增加,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对比,观察组的AngⅡ、ET含量和阻力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能有效降低AngⅡ和ET,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头部血供,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丹参注射液;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49-02
脑梗死因其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病理的发生发展都与血液流变学密切相关,因此临床中脑梗死的治疗也围绕着改善血液循环展开[1]。近年来具备清除氧自由基、改善高凝状态、抢救缺血半暗带等多种功能的脑保护剂成为研究的热点,为探讨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和内皮素(endothelin,ET)含量的影响,笔者开展了相关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2010年颁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中脑梗死诊断标准,且均经头颅CT或者MRI证实,发病在6~72h,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心源性脑栓塞或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患者,既往有颅内出血或消化性溃疡病史、近期手术及全身出血史,合并有其他系统严重功能障碍者,血小板计数<100×109/L或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超出参考范围。分组根据患者住院先后排序,采用SPSS 15.0产生的随机数字表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42~73岁,平均(57.3±12.7)岁;合并高血压病23例,糖尿病9例,两者兼有者7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43~75岁,平均(58.4±12.9)岁;合并高血压病25例,糖尿病6例,两者兼有者8例。经统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如调控血压、血脂、血糖,适当使用抗血小板制剂拜阿司匹林、胞二磷胆碱,并根据病情选用甘露醇脱水及对症治疗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用丹参注射液20ml(上海中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31020345)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14d为1疗程。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AngⅡ与ET含量,严格按照放射免疫分析药盒说明书,通过放射免疫γ计数器测定;同时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
1.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接受完1个疗程的治疗,治疗期间无死亡和脱落病例,对照组未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在注射丹参注射液后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头痛,后将输液速度调为最慢后症状缓解,后未见其他不适,不良反应症状轻微,发生率仅为2.56%。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ngⅡ与ET对比两组患者经治疗后AngⅡ与ET含量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对比,观察组的AngⅡ与ET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血流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加快,而阻力指数则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对比,观察组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而阻力指数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后,治疗的关键在于疏通血管并减轻自由基损伤。临床中所采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阿司匹林和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均有一定的作用,那么联用其他药物是否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呢?笔者选取了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Ⅱ是迄今所知最强的缩血管物质,严重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患者的AngⅡ与ET合成和释放明显增加[3];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测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则能更直观的反映治疗后的血流改善情况。
中药丹参具有活血化瘀之功能,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冠心病、脑梗死等疾病,丹参注射液是中药丹参的提取物,亦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丹参注射液能透过血脑屏障,使缺血区脑血流量增多,抑制血小板聚集,具备较强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动物实验亦发现,丹参注射液能显著减少脑缺血大鼠的脑梗死体积,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来提高脑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并且明显延长了低压、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4]。
笔者临床研究显示,加用丹参注射液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AngⅡ、ET和血流阻力指数得到更明显降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则明显增加,这说明丹参注射液通过抑制AngⅡ和ET的产生从而更有效的改善了头部血供,且本药的安全性评价亦显示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尹维民.急性脑梗死的血流再通[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6):561-563.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3]孙银平,王省,张大伟,等.川芎嗪对大鼠颈总动脉损伤后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与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2):277-278.
[4]孙莉,雷德宝.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评价[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6):18-20,51.
(收稿日期:2014.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