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红+曹佳+郝玉琳+万里+陈红梅+邢永革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编号:201310063010)。
作者简介:刘德红(1990-),男,湖北巴东人,本科。;邢永革(1968-)女,山东成武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史与古典文献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通信作者:陈红梅(1976-),女,四川射洪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献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chenhongmeiooo@sohu.com
【摘 要】 土家族口述医药文献是土家族医药的宝贵财富,其口述资料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土家族医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通过对巴东县土家族的走访调查,了解了当地口述医药文献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巴东县;土家族;口述医药文献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01-02
巴东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隶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地理位置独特,拥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在漫长的生活中就地取材,形成了自己民族独特的口述医药文献资源。其口述文献资料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至今仍口传而未用文字记录;二是前人口述已在近代被记录下来,形成文字资料,有的是手抄,有的是刻印。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学者开始对土家族口述医药文献的进行田野调查,并收集了大量口述资料。如田华咏、田兰、梅之南的《土家医药文献调研与整理》,田华咏、田菂《土家族医药研究30年概述》等[1]。但目前尚未见学者对恩施巴东县土家族口述医药文献进行专门调查研究。
为了解恩施巴东县土家族口述医药文献的实际状况,笔者走访了巴东县野三关镇、清太坪镇、水布垭镇、金果坪乡,大支坪镇和以及临近建始县景阳镇,采访当地的33个有威望的医生和261位居民,他们基本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同时,笔者走访了巴东县民族医院的医生及相关研究人员。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统计,笔者分析了巴东土家族口述医药文献目前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供当地政府及研究专家参考。
1 调查对象及内容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以三类人群为主:①有代表性的、有特色治疗技法、有传承体系的药匠;②土家村落里土家文化知识丰富的族长;③土家当地年老的普通民众。
1.2 调查方法
1.2.1 走访药匠时,所了解到的单方验方秘方,相关口述医药文献等用文字记载下来,对特色诊疗方法进行录像,在对方允许的情况下,对文献、资料进行拍照以图像形式记录下来。
1.2.2 走访族长和土家老人或艺人时,主要以笔录和录音为主。
1.2.3走访完后,对所收集的口述医药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1.2.4将分类整理好的文献与相关文传文献进行比较印证,找出口述医药文献中值得进一步保护的方面。
1.3 调查内容
1.3.1 调查土家药匠所传的医药知识,是否存在单方、验方、秘方,是否有抄本、刻本或其他口述医药文献,对哪些方面的疾病有特色疗法,临床效果如何等。
1.3.2 调查村落族长近年来土家村落文化演变情况,当地的土家医药是否有传承保护机制,以及其所知道的与医药有关的民间故事、谚语、歌谣、咒语、口诀等内容与流传情况等。
1.3.3 调查土家当地老年人平时生活与医药的联系,及其所熟知的民间口头流传的与医药有关的民间文学内容等。
2 巴东土家族口述医药文献现存的问题
2.1 口述医药文献分散,不成体系
2.1.1 口述文献资料分散 据调查数据显示,有71%的医者有祖传的单方、验方或者秘方,部分未从医的普通百姓手中也有少量祖传医药文献。但是医者和百姓并未将这些祖传的药方、验方公诸于世,致使土家医药文献零星、繁杂,而且对于这些单方或者秘方是否真实有效只能通过他们的病例进行验证,这些单方和秘方内容是否有重复,因无法获取比对,故目前难以得出结论。同时,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广人稀,口述医药文献十分分散,难以一一调查。
2.1.2 资料不成体系 在手持秘方或验方的土家医中,对自己医药知识进行整理(仅限对于自己病例或特别有效药方的整理,由于知识水平有限)的占了39%,没有对医药知识进行整理或根本没有整理意识的土家医占了61%。对自己医药知识进行整理的医生只是对用药简单的记录,并未系统整理。另外,其整理内容与中西医相互参杂,没有形成土家族口述医药文献专著。这些数据说明对土家医药的保护并未真正深入人心,土家医生对于土家医药的保护意识薄弱,这不利于土家医药的发展壮大。
2.2 口述医药文献面临严重失传和误传的问题 土家族文化的传承为历代“口耳相传”,其“口述”资料承载了土家族文化,土家族口述医药文献也是土家医药文献的重要资料。土家族人民在千百年的社会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医药,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以口碑的形式传承不衰。但是,语言是变化发展的,在传承的过程中会出现误差,导致口述医药文献出现失传误传的现象。
2.2.1 失传的情况 在走访的这些土家医生,他们的孩子或学习土家医药或从事医生的仅占了17%,有徒弟的人仅有26%,而没有徒弟的人占了74%。在走访的一个73岁的土家医生,他一共带14个徒弟,而现在从事医生这个职业的只有5人。另每人都从这个师父这拿走了相关医药文献笔记,而师父手中没有备份,这都导致了医药文献的失传。同时,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说明了现阶段包括土家医药传承已经面临很大的问题,加上现在这些土家医生年龄偏大,土家医药口述医药文献失传情况比较严重。
2.2.2 误传的情况 在我们走访的土家医生中,掌握着大量的单验方、秘方等口述医药文献,但是大部分土家医没有去整理,甚至根本没有去整理的意识。据调查,自己整理过口述医药知识的人占39%,这也是土家族口述医药文献在下一代开始有误传的一个原因。
从对百姓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只有10%的人家中收集有单方、验方或秘方,另外90%的人没有收集这方面的单方或者书籍。当地土家族人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即使收藏也不会阅读,加之31%是通过口传,只有19%是通过文传,50%是通过文传兼口传保存的。这使得民间流传的单方、验方和秘方更容易误传,由于误传的情况难以一一甄别,此处不一一详细说明,但在现实中确实存在很多这种情况。
2.3 口述医药文献传承后继乏人
2.3.1 家族世袭相传的传承后继无人 笔者及课题组成员从当地百姓推荐最多的医者中筛选并选定那些年龄稍大的医生,对其进行走访,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走访的30位土家医生中,82%是通过拜师学习,13%是祖传,另外5%是通过其他方式来学习(包括跟师学习后再到中专学校进修,还有祖传学习后再到医学院校深造)。在百姓调查中,仅有30%的人支持自己的孩子学习土家医药。从数据来看,大部分都是从小跟师学习的,这有利于老一辈土家医医术的传承,但从另外一个方面也折射出这些土家医生受教育程度不高,其医学知识主要来自跟师学习。其中他们的子女目前也在学习土家医的人仅占17%,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目前家族世袭相传所面临的窘境。由此可看出现在新生代土家医生继承人员稀少,其主力仍是原来的老土家医。
2.3.2 跟师、从师传承后继无人 调查研究中笔者发现,在拜访的30位土家医中,现在带徒弟的人仅占26%。有65%的人愿意收徒弟,并愿意把自己所掌握的土家医药方面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徒弟,还有35%的人不愿意收徒传授,并非他们不愿意传承,只是随着现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化,疾病的种类在不断的增多,很多疾病是他们用土家医药无法治愈的。与西医和中医相比,他们对土生土长的土家医逐渐失去了信心。在针对普通百姓的调查问卷中,笔者从255份问卷中统计发现,其中只有30%的人支持自己的孩子学习土家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土家族口述医药文献家族世袭及师徒传承的方式正在逐渐走向衰弱。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年轻人有更好的职业追求,经济收入要远远高于行医收入;另一方面就是中医、西医的冲击;第三,土家族医药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3 巴东土家族口述医药文献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3.1 加速口传文献向文传文献的转化 从调查和搜集方面,对于流传民间的偏方、验方和特殊的诊疗技法以及蕴含土家医药知识的歌谣、谚语、诗歌、传说、典故、口诀、咒语等,可以利用录音、录像、拍照等形式建立载体。同时,相关政府需要加大调查力度和广度,把口传文献转化为文传文献。从整理方面,这些蕴含很高土家医学价值的口述文献依靠口耳相传很难全部保存,更别说升华、概括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更要借助文字、录音、录像、拍照等现代影音记录手段全面、真实、系统的记录并保存,同时也有利于民族口述医药文献的共建共享。对于那些土家医手中“不外传”的口述医药文献,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进行收购。土家族医药学从“口承”到“文传”到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4]。
3.2 政府介入,加大保护力度 对于土家族口述医药文献失传误传的问题,我们需要发掘、保护,特别是抢救性发掘保护那些拥有口述医药知识的老年人,同时对比文传资料,来证明它的真实性。我们需要借鉴藏医等数字化的成果,来传承土家族医药文化。另外,建议当地政府部门组织人力物力,将整个土家族医药方面的东西进行综合整理,建立一个综合图书馆,专门收集土家族医药文化,建立一个土家医药数字信息网,这将有利于土家族医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3.3 提供人才培养的优惠政策 对于土家族口述医药文献后继无人的情况,需要培养继承人,如鼓励师带徒和家族世代相传。针对家族式传承,土家医也应打破祖传“不外传”思想的束缚,扩大家族世袭传承的范围,实施多人传承制度,只要愿意传承弘扬土家医药文化的人,都可以传承。针对跟师这种传承方式,应把土家医药文化与院校教育结合,如湖北民族学院特招民族学生进行定向专门培养和土家医传承班,充分发挥其教育教学和科研优势,将土家族医药学的经验和方法加以传导,培养更多的高水平、继承型的民族医药人才,充分发挥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为本民族医药学的发展创新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3]。
4 小结
本次调查是对巴东地区土家族医药文献方面的抽样调查,基本了解了巴东土家口述医药文献的现状以及土家医当前面临的困境。土家医药在漫长的历史中,仍然在发挥它祛病除疾和健体强身以及延年益寿的作用。虽然它现在面临一些困境,但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挖掘保护。对待口述医药文献,要全面挖掘,坚持“抢救第一,继承为先”的原则,对其进行系统的搜集与整理,不断进行总结和提炼,探究土家医药的发展规律,构建完整的医疗体系,发展土家医药,为人类健康事业谋福利[5]。
对土家医药而言,从医学角度研究者甚多,亦有研究其文化特征者,包括非物质文化研究,也有从土家医学人类学角度的考查研究。因此土家医药学,既可以是一门医药学科,也可以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这样一种交叉的混合环境中,既有其它民族医,也有中医,更有西医。只有继承创新,整理土家族医药文献,进一步开发土家族医药,发挥土家医药在民族地区的作用。融合现代文明和现代科技,来继承和传承我们的土家医药文化[2]。
参考文献
[1]田华咏,田兰,梅之南.土家医药文献调研与整理[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3,6(48).
[2]杨付明.民族医药文化与现实的融合[Z].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
[3]陈龙全,张金红.土家族医药的基本特点、研究现状与发展思路[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4(3):1-3.
[4]朱国豪,朱娜琳.土家族医药的学术价值和开发研究概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4(3)4-7.
[5]莫益增,莫文杰.土家族医药的现状与展望[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27(3)60-61.
(收稿日期:2014.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