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苗, 曹 磊, 王 焱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天津 300072)
中西文化交融的天津近代园林景观
王 苗, 曹 磊, 王 焱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天津 300072)
城市园林可以看作是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生态的依托形式,文章以明清时期的天津园林特色为史料基础,对近代天津营建的租界公园、公众公园和私人花园从选址由来、造园风格、元素构成、形式风格等方面进行论述。明清时期的天津园林文化是南北文化传播交流的载体,近代时期建设的租界公园则在南北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汇集了中西园林文化交融的内涵。近代天津城市兴建的各国租界公园和中式园林体现了中西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融合,同时也是城市历史的见证,租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天津; 历史园林; 租界公园; 中西文化
一座城市所拥有的园林古迹,凝聚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艺术造诣和科学水平,它能体现城市文化的积淀,也是城市历史的缩影。
天津拥有的园林分布广且类型多,明清时期兴建的园林景观有官署园林,如建于明正德年间的浣俗亭、清康熙年间的环水楼;私家园林如水西庄、问津园、七十二沽草堂、一亩园;还有皇家园林,如野柳行宫和海河楼。津城中兴建年代最早的园林便是《天津县志》中记载的“浣俗亭”,为明正德年间郎中汪必东所建。该园的幽美景致可以从歌咏它的诗词中感受:“十里清池一墁台,病夫亲与剪蒿莱。泉通海汲应难涸,树带花移亦旋开”[1],很有意境。
津沽园林的萌生,始于明代军事卫城建制向清代地方行政和商业贸易城市的转变。随着天津经济地位的上升,城市日渐繁荣,很多豪绅富贾、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来到天津定居,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商贾官吏追求良好的生活品质,依托城外沿河之处利用自然水系稍加整治,形成清池水塘,在其上兴建园林,打造亭台楼阁,广植花木,环绕其间,建造舒适的人居环境。例如三岔河口北岸的海河楼与望海寺,便是依傍海河和南北运河的自然风光,建造起具有多重亭台殿宇的寺庙园林,楼阁建筑与水天云色融为美妙的境界,登临四望令人心旷神怡,这种因地就势、借助自然的园林打造手法,令人赞叹。
津沽私家园林的建造发展得益于海河经济孕育的天津富足盐商阶层,他们致富后在津斥巨资建造庭阁园林,招揽天下名士,也促进了天津地方文化的勃兴。如清康熙年间遂闲堂张霖经由业盐发家后,在天津城东五里外依金钟河畔建造问津园,园内风光旖旎,树石葱芊,亭榭疏旷,垂杨细柳,泛舟游水,是一座传统汉族文人式私家园林。张家好诗喜文,清雅好客,广邀名家如姜宸英、方苞、梅文鼎、朱彝尊等寓居园中,创作了大量诗文杰作;庭阁中名人字画,鼎彝古器,愈显格调高雅韵盛。“张霖的从弟张霔曾作诗《春晴初过问津园》,有‘高楼客戏弄弦管’和‘园树入春不寂寞’的诗句”[2],刻画出当年问津园的美丽园景。此外毗邻三岔河口的一亩园和帆斋亦为张家所建,与问津园同为津城驰名最早的私家园林。至康熙年间张家逐渐衰败,问津园日趋荒驰,如今已不复存在。
康乾年间营造的津门知名私家园林水西庄为另一富绰的盐商于斯堂查日乾父子斥巨资所造。“查日乾与其子为仁、为义、为礼借水西庄延揽天下名流学子。名重一时的经学家、史学家、诗坛领袖如杭世骏、万光泰、陈仪、刘文煊、汪沆等人,都曾寄居水西庄”[3]。他们受邀寓居水西庄吟诗作赋,挥毫书画,为津门文坛带来了勃勃生机。当时这座私家园林与扬州的“小玲珑山馆”、杭州的“小山塘”共同驰名清雍、乾时代。该园始建于雍正元年(1723),位于天津旧城西五里,毗邻南运河南岸,经乾家两代人的修建扩建,宅园占地百亩,造园构思上选择了“面向卫水,背枕郊”为园址,凭水而借景,相地合宜。园内多临水的亭台楼榭,如揽翠轩、枕溪廊、花影庵、藕香榭、夜月廊、泊月舫等,从所提斋名中蕴涵的文雅之意便可知园景是何等的秀美,水西庄的造园艺术水准堪为津门古代园亭池馆之冠。“清代著名画家朱岷曾绘有《秋庄夜雨读书图》与《水西庄修褉图》,均珍藏于天津历史博物馆”[4]。水西庄繁盛百余年后,查氏家道中落,清同治年间园林逐渐荒圮,至清光绪年间经庚子之役,庭院遭军队侵占,最终被破坏殆尽。
除了问津园、水西庄之外,还有佟鈜的艳雪楼、安岐的沽水草堂、康尧衢的南溪、李承鸿的寓游园等,都是盐商为结纳南北文人而修建的私家园林,每座园林几乎都留有诸多扣人心弦的文坛佳话。发达的漕运不仅促进了天津的经济发展,提高了津城在中国的城市地位,由漕运盐业而发家的天津盐商因喜好高雅诗赋书画,这点也极大的促进了南北文化艺术事业的交流和天津文坛的兴盛。盐商私家园林的打造为津沽园林融入江南造园技艺,天津优良的多水多河流环境,也为江南园林风格的融入创造了条件。这些园林古迹有的保留至今,有的已在历史长河中消失殆尽,令人惋惜。如今后人若想一睹昔日的繁荣美景只能从史料的文字记载或遗留下来的画作墨宝中窥其一二,成为津城园林古迹的遗憾。天津园林古迹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城市历史进程和文脉发展,形成了津沽园林不同于皇家园林的霸气张扬,而是一种儒雅朴实格调,既有北方园林的疏旷,又吸纳了南方造园灵秀的南北文化融合的独有风貌特征。此外,这些明清时期所建的津沽园林多为私家或皇家园林,而非大众市民休闲游览的公共公园,这点也体现中国传统封建习俗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近代随着天津城市开埠和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碰撞交流,津城所辟各租界区内出现了具有西方格调的租界公园。当时公园户外游览已成为西方人不可或缺的一项休闲活动,为了迎合本国侨民的需要,租界区中公园的建造几乎成为规划中的一个必要部分,像英法租界这样规模较大较成熟的区域甚至有好几处公园,如英租界有维多利亚公园、义路金公园、久不利花园、皇后花园;法租界有海大道花园、法国公园;其他几个国家租界地也都有公园建设。这些租界公园的造园风格具有各国明显的地域特征,浓缩了殖民国家的园林审美特征和空间营造传统,其中也不乏中西合璧的造园风格。
维多利亚花园是英租界在天津建造的第一个公园,也是兴建时间最早的租界公园,建于1887年。英租界开辟初期便已规划了公园的位置,只是初期所谓的公园只是一块平整过的土地。“后来为庆祝英国维多利亚女皇诞辰,由英国工部局投资修建成为正式的公园,并于1887年6月21日英国女皇诞辰50周年之日正式开放,由此可见公园并非仅仅为外国侨民休憩娱乐之用,殖民入侵背景下建造的租界公园还显现出浓重的殖民主义色彩,以确定公园开园日期来昭示英国的殖民权威”[5]。维多利亚公园占地18.5公亩,公园中心有一座六角园亭,四周布置一圈花池围绕,四条园路呈放射状通向各个出入口,公园的西侧还有花窖和供游人散步休息的台地,北侧则是英国工部局大楼戈登堂,与花园相互映衬。维多利亚花园建国后更名为解放北园并沿用至今。虽然昔日的景观已经改头换面,现在此地依然用作市民散步娱乐的公共公园和休闲绿地。
法租界的法国公园(见图1)建于1917年,1922年加以改造,公园保持其本国的古典主义风格,为典型的法国规则式公园,也称霞飞广场。公园整体平面为一个65米半径的正圆形,六条辐射状园路向四周发散分割,园区中心筑有一西式八角石亭,四周草坪外环绕有低矮的铁栏杆围护,园路散铺小卵石而成。圆形的花园布局极富特色,以小亭为圆心将周围路网组成一个轮轴放射出去,重要路口都对应着景观建筑。公园的南侧树立一组“和平女神”铜像(见图2),装饰环形月季花带,铜像左手握鞘,右手持剑做刀剑入鞘动作,意为收起武器,象征和平的来临。建国后该园更名为“中心公园”,而中心的八角小亭于2003年修建音乐喷泉被拆除。
图片来源:《近代天津图志》。
图片来源:《天津近代建筑》。
1924年意租界内修建了罗马风格的意国花园,总体布局为圆形,中间是一座罗马风格的园亭,东西两侧各设置有游戏场和小花亭,南侧为球场和运动场,北侧正门前设有喷水池和花坛。门外的小广场中心立有科林斯式古典石柱,柱顶有一座女神像,柱子基座周围还刻有石像,石像下设圆形喷水莲池。广场周围建筑都有高起的塔楼,意国花园、广场和四周的塔楼建筑高低错落,园中花木繁茂,构成十分优美的花园环境,可见当时意大利建筑师在建筑活动中对整体环境美观有突出的追求。建国后公园与旁边的回力球场合并成为第一工人文化宫。
德租界于1895年修建了西洋式的德国花园,它集结了西方园林的多种形式,“其园林形式与其造园要素,如缓坡草坪、修剪绿篱、规则式花坛、人物雕塑等,就当时中国园林形式而言是焕然一新的”[6],营造出清雅幽静的园区氛围,并设置专管人员负责公园的日常修缮维护。此外,公园的营造具有部分中式园林元素,体现出中西两种文化在景观园林方面的交融与调和。
俄国公园是俄租界建立后利用盐商墓地兴建而成,占地百余亩,园内大树数百,浓荫遮地,是夏日纳凉的好去处。公园里还建有俄国教堂和纪念碑,纪念义和团运动时战死的俄国官兵,纪念碑四周摆放庚子战役中我国被俄国夺取的大炮数座。该公园后来被荒废,1924年俄租界主权被归还后,该园更名为“海河公园”,后来又更名为“建国公园”,改作其他用途,公园现已不复存在。
随着20世纪20年代外国租界陆续收回中国所有,租界公园的主权也被归还,可惜当时公园的管理工作并不完善,从而使这些异国风格的租界公园没有得到发展逐渐衰落。到1948年,公园仅剩7座,总面积50公顷,经过战争的破坏且无人维护管理,公园也大多荒芜,树木稀少,昔日美景不复存在。租界公园很多都成为建国后天津城市公园的前身,原有的造园要素也成为日后中国园林形式的重要构成。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对比了中国传统园林和西方园林景观之间不同的审美倾向,他认为西方园林“树木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建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建整齐的篱笆造成,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一座露天的大厦”[7],而中式园林则是“花园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建筑,不是运用自由的自然事物而建造成的作品,而是一种绘画……中国的园林艺术造型就这样把整片自然风景包括湖、岛、河、假山、远景等等都纳到园子里”[7],追求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天人合一”的意境,可见中西园林艺术风格之差异相去甚远。
近代天津营造的园林主要由租界公园,20世纪初民国政府主导的公园建设,以及一些军阀官僚和富商兴建的私人花园三种形式构成。租界公园在天津土地上展现了西方各国园林景观的营造特点,由民国政府主持兴办的近代公园有河北公园和北宁公园两处:1905年在河北新市区兴建的河北公园,该园是天津第一座中国人筹建的公众开放式公园,在昔日“问津园”的所有者张家后人所修的“思源庄”旧址上进行扩充改建,1907年开放。起初是结合振兴实业和展览国货的劝业会场,因此该园最初被命名为“劝业会”,经过不断修整,1928年更名为中山公园。该园建于近代,但风格依然采用中式传统园林的手法,园内有观音像、荷花池、艺圃亭台和土石假山等,造型雅致,景色宜人。
北宁公园是1906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在任时期督办兴建,公园在种植园基础上进行扩建。种植园原是袁世凯打算为慈禧太后兴建行宫而造,所以园内环境策划设计的颇具匠心,湖面达几十顷,以木桥相通,湖周围堆山造亭台楼榭,且年年按期植树,宅旁沟边种植蔬菜谷物等,颇具田园情趣。只可惜清王朝倒台,加上战乱原因,种植园年久荒芜,台榭倾圮。1931年北宁铁路局在原基础上新建了大雅堂、礼堂、文化厅、钓鱼台等中式风格建筑,搭配曲径长廊,水面上还兴建桥亭等设施,种植花木,渐成公园,景色宜人,成为当时天津最大的公园。该园建国后再次进行全面的规划和扩建修整,这座昔日未成的“慈禧行宫”如今成为天津市民平日的休闲游览胜地。
私人园林如德租界的李春城别墅“荣园”,河北区的蔡家花园(见图3)①和曹家花园②,南开的李纯家祠堂③等,这些园林基本沿袭了中国传统园林风格,其中“荣园”(见图4)的营造风格颇具江南风格,曹家花园在其园中还增设了“爱奥尼克”的双柱门庭和为其子女增建弯曲檐的西式公主楼、公子楼,将中国古典造园方式与西方建筑元素有机结合,开创了天津近代私园中西合璧造园手法之先河,加上园内树木茂盛,花团锦簇,为一时私家园林之冠。这些私园随着所有者的家业衰败,无人经营且缺乏管理而渐渐荒圮,大多现已无存。
图片来源:《近代天津图志》。
图片来源:《天津的园林古迹》。
租界公园中具有一些中式传统园林要素的引入,例如英租界的维多利亚花园中心设立一座六角的中式风格园亭,而整体花园布局则是依循了典型的西方自然风景园林形态,这一实例可以看做中西文化结合造园手法的大胆尝试,同时也显现外国园林景观师对中式传统园林文化的粗浅理解,公园营造中运用的“中西结合”手法简单粗略,缺乏完整形式和整体统一的考虑。相对于租界公园中本土文化的缺失,近代中国政府建造的公园和私家园林则呈现出转型中的传统园林特征,其中蕴含的便是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对本土文化的极力表现。
城市园林可以看作是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生态的依托形式,明清时期的天津园林集中体现的是天津的历史文脉和南北文化的结合,近代时期则汇集了中西方园林景观文化内涵。各国租界公园和中式园林体现了中西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融合,同时也是城市历史的见证,租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的城市更新使得传统文化在迅速的失去其承载物,传承“中西合璧、古今交融、沽水风情”的天津城市历史园林,要成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作品,而不仅是历史上的一笔文字记载。
注 释:
①蔡家花园为清末津海关道台蔡绍基所有,位于河北新区,园区景色秀丽,是前清遗老和达官们游乐之所。
②曹家花园位于河北区五马路与黄纬路交汇处,原为1903年军火商人孙仲英所造命名孙家花园,1922年园主以低廉的价格转卖给了直系军阀曹锟,后者又在此进行扩建修葺。
③李公祠建于1905年2月,坐落在金钢桥西子牙河畔,园内建有碑林、亭池,为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有“天津小故宫”之美誉。
[1] 王华棠.天津:一个城市的崛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53.
[2] 来新夏.天津的园林古迹[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20.
[3] 章用秀.盐商园林与津沽文化[N].今晚报,2012-06-05(17).
[4] 郭喜东.天津城市园林风格特色探究[J].中国园林,2007(3):65-72.
[5] 陈蕴茜.日常生活中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冲突:以中国近代公园为中心的考察[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5):83-96.
[6] 杨 乐,朱建宁,熊 融.浅析中国近代租界花园:以津沪两地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7-21.
[7] 赵纪军,王 妍.中国近代公园营造中的中西文化交流[J].新建筑,2012(5):50-54.
TianjinModernLandscapeIntegratedwithChineseandWesternCulture
Wang Miao, Cao Lei, Wang Ya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Urban landscape can be seen as a form based on the city’s history, culture, landscape and ecology.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Tianjin landscap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discusses such aspects as the origin of the site, gardening styles, elements, forms and styles of the concession parks, public parks and private gardens which were built in Tianjin in modern time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ianjin landscape culture was a medium to spread and exchange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cultures. The concession parks, built in modern times and based on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cultures, had collected the connotations integrated with Chinese and western landscape culture. The concession parks of all countries built in the modern Tianjin urban, which has witnessed the history of a city, embody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the landscape, serving as important parts of the culture of concession construction.
modern Tianjin; historic gradens; concession park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2013-04-25.
2012年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C12051).
王 苗(1986— ),女,博士研究生.
王 苗,18622080307@163.com.
TU-098.1
A
1008-4339(2014)01-07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