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俊龙++付珊珊
摘 要:各大学校重视德育工作已成共识,但在真正落实这一工作时,仍面临很多问题,对此,广大教师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新课程形势;德育工作;认识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以人为本”,在近一阶段的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教师最为关注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地体现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内涵,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的深刻含义,作为一个非班主任,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一名教师如果只把目光局限在教学上却忽略了教育的功能和本质,也不具备教育的一些渐进的技能和技巧的话,那么,他一定不是一个“完整的、真正的教师”,就是说:真正的教师要能教书更会育人!下面就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对德育工作的一些认识做浅显的分析。
一、德育工作意义
很多教师甚至包括一些管理者都认为德育一直处于“检查时重要、平时中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这种认识很有代表性,归根结底是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深刻导致的,这种不深刻的认识源于人们过去对学校职能的曲解、对考试选拔功能的偏重追求、对教育效果仅等于知识增长的片面认识。
事实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提法人们并不陌生,但对于为什么“五育”以德育为首却很少做更透彻的思考,作为教育者,忽视学生的品德修养本身就是缺少责任心的表现,这样,不可避免的,德育会由此而导致出现一种恶性循环——没有责任心的“人”很难培养出有责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以人为本”,在近一阶段的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教师最为关注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地体现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内涵,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的深刻含义,作为一个非班主任,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一名教师如果只把目光局限在教学上却忽略了教育的功能和本质,也不具备教育的一些渐进的技能和技巧的话,那么,他一定不是一个“完整的、真正的教师”,就是说:真正的教师要能教书更会育人!下面就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对德育工作的一些认识做浅显的分析。
一、德育工作意义
很多教师甚至包括一些管理者都认为德育一直处于“检查时重要、平时中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这种认识很有代表性,归根结底是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深刻导致的,这种不深刻的认识源于人们过去对学校职能的曲解、对考试选拔功能的偏重追求、对教育效果仅等于知识增长的片面认识。
事实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提法人们并不陌生,但对于为什么“五育”以德育为首却很少做更透彻的思考,作为教育者,忽视学生的品德修养本身就是缺少责任心的表现,这样,不可避免的,德育会由此而导致出现一种恶性循环——没有责任心的“人”很难培养出有责a任心的“人”!
所以,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切切实实地把德育放在教育工作的第一位,并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使自己能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好开路先锋。
二、德育的操作者是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化”的提法渐渐深刻地印在了每个人的大脑里,这种专业化是不是就是指教学能力的高低呢?其实这就涉及“德育能力在教师专业化中的地位”这一问题了。
我们前面说过“完整的教师要能教书、会育人”,这是回应了“教书育人”四个字在操作层面的含义,也就是说“能教书、会育人”是作为教育执行者的教师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两种能力,当然,这不是专业化教师的全部。不过追根溯源,教师的责任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起始点,育人观打通了,方有育好人的可能,人育得好,学习的质量才会上得去,教育的结果才会是真正地为社会输送了保质保量的人才。
三、德育契机把握
这种想法是很多教师都有的,在新课程改革的研究课活动中,我们看到有很多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特意设置了一个专门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培养的环节,三维目标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割裂现象,但事实上三维目标是不可割裂的统一整体: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必会有方法和能力的区别,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趋向、选择方法的原则;交流和合作过程中,必定会体现出许多带有主观意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化特征,所以,三者之间应是有机的整体。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教师的专业思想不成熟,从而导致其专业判断不对路。
我们前面提到,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包括很重要的教学能力和育人能力,但这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教师的专业技能还体现在他能通过学生的各种表现准确及时地发现学生在各方面的症结所在,并能客观恰当地给出“治疗方案”,这其中当然包括学生品德修养方面的一些相关问题。他的这种“发现、诊断和治疗”绝不是专门划分出一个时间段进行的,应该贯穿于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如,课堂上交流时暴露出来的讨论修养、交往素质等都可以利用简短的评价、沟通、提醒来进行修正,而课下甚至放学后,学生问题的出现也都会为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提供恰当、有力的教育契机,关键在于教师这方面的修炼程度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效果是否理想。
四、教师在德育中的地位
现在比较提倡“双主体”的说法,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都是主体,这和以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提法本质上的差别是:把教师放在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氛围和环境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听到这样的感慨:“学生的表现真是出乎意料!”“我真是低估了我的学生!”等等,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传媒手段丰富多彩,学生不再是我们过去印象中的一张简单的白纸,所以,如果教师还指望用原来的那一桶“陈水”教好学生,那么,无论你怎么倒也不会收到好的结果。
所以,没有终身学习意识与行动的教师是早晚会被淘汰的。衷心地希望所有的教师都能以一颗大教师的平常心、责任心为我们的德育排除误区,让我们在素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踏实!
参考文献:
王志恒.新课程下学校德育工作应树立“四观”[J].宁夏教育,2006(Z1).
作者简介:倪俊龙,男,1979年4月出生。本科学历,就职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蜚克图中学,研究方向:德育教育。付珊珊,女,1982年6月出生。本科学历,就职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蜚克图中学,研究方向:德育教育。
Understanding on moral education work in the new curriculum situation
Ni Junlong,Fu Shanshan
Abstract:Each school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mor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 consensus, but in the real implementation of this work, teachers still face many problems.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be further studied.
Key words:the situation of new curriculum;the work of moral education;understanding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