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豪 胡丽雅 田厚元
【摘 要】目的 了解在校大学生对目标管理的认知及掌握情况,针对性地提出策略,提高大学生的目标管理能力。方法 自编调查问卷,对全国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四十七所高校的20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校大学生对目标管理的认知不足,在学习、生活方面的目标管理能力有不同程度的缺陷。结论 需要根据大学生目标管理的现状,提出合理化策略,提高大学生的目标管理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目标管理;培养策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2年8月对全国47所不同层次和类型高校的205名大学生展开调查。从调查院校的层次上看,部署院校8所(“211工程”院校7所,“985工程”3所,同属“211工程”和“985工程”的2所),非部署院校39所。从院校的层次和覆盖面上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调查院校所属地域看,有内蒙古、北京、浙江、重庆、广州等,所在城市包括发达城市和一般城市,基本包含了不同经济地区高校的水平。从被调查者的性别来看包括:80名男大学生,125名女大学生。从而排除了性别因素的影响。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该问卷共17个问题,发放205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为97.6%。
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调查被试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所在学校、专业、入学年份、在校职位五项。第二部分就是问卷的正文内容:在校大学生对目标管理能力的了解;大学生对目前目标管理在各领域应用的看法;大学生学习管理、生活管理、人生目标管理的现状;大学生对目标管理的认可度。
1.3施测
由于地域的限制,利用互联网发放问卷。由研究者充当主试,施测时主试首先进行自我介绍,然后向被试说明指导语,内容包括该研究的目标、施测要求、答题方法以及对被试回答内容的保密性等,问卷完成后收回并检查,除去无效问卷。
1.4 数据整理与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包分析数据的频数和构成比。
2.结果与讨论
2.1 在校大学生素质能力的掌握情况
大学生的素质能力分为知识性技能和非知识性技能。7.5%的大学生只是掌握知识性技能。40.5%的大学生侧重掌握知识性技能,对非知识性技能掌握不足。52%的大学生基本掌握知识性技能,对非知识性技能有所偏重。
讨论: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普遍重视对大学生知识性技能的培养,仍然将文化课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的主要标准。虽然有些高校开展各项活动锻炼大学生的应变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但是并未将其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未引起大学生的足够重视,使得大学生的非知识性技能较为薄弱。
2.2 在校大学生对目标管理的认知情况
67.5%的大学生没有听说过目标管理,32.5%的大学生听说过目标管理;78%的大学生不知道目标管理的起源,28%的大学生知道目标管理的起源;85%的大学生不了解目标管理的应用范围,15%的大学生了解目标管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讨论:大部分大学生对目标管理的概念陌生,并不了解它们的起源以及在各领域的应用,势必会阻碍在高校内培养大学生目标管理能力相关措施的落实。
2.3 在校大学生对人生目标的管理现况
26%的大学生只有短期目标,70%的大学生既有长期目标也有短期目标,4%的大学生没有目标。
讨论: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有清晰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只有短期目标。可见大学生目前的人生目标管理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有了目标就拥有了前进的方向。短期目标具有操作性,是长期目标的基础和前提。长期目标符合自身价值观,具有挑战性并能引起兴趣,是短期目标的发展。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互联系、互相渗透。清晰的目标可以指导大学生制定人生计划,将自己培养成富有创造性、应变能力、管理能力的人才。因此培养大学生人生目标的管理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2.4 在校大学生学习管理能力的现况
78%的大学生倾向于自我管理学习时间,20%的大学生倾向于统一安排学习时间,2%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只有36%的大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目标,64%大学生由于自身控制、管理能力不足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讨论:大部分大学生的自主性高,倾向于自我管理、自己统筹安排时间。但是只有36%的大学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目标,体会到实现目标的成就感。由此可见大学生统筹安排时间完成目标的能力较弱。
2.5 在校大学生对目标管理能力培养的认可度
1)68%大学生认为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需要在大学再次进行培养、提升;20%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来自于“天赋”或者家庭与社会的自然熏陶,依靠教育的力量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枉然;10%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在初中、高中时期早已定型,现在改变很难;2%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无关紧要,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2)82%的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对大学生目标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就业后在企业内部充分发挥团结协作能力,充分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高效地完成目标任务;9%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和社会是两码事,用处很小;9%的大学生认为培养大学生的目标管理能力没有用处。
讨论:由统计数据可知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需要在大学阶段进行培养,几乎所有的大学生认为提高大学生的目标管理能力可以缓解大学生面试和就业的压力。可见大学生对自身管理能力的提高有所期待,希望通过提高个体的目标管理能力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3.对策
3.1提高大学生的非知识性技能
在高校内建立大学生目标管理培养体系的过程中应当改革考核学生的标准,设立适当的活动考核学生的应变能力、分析能力、答辩能力、目标管理能力等非知识性技能,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2提高大学生对目标管理的认知
(1)在高校内部设置管理学、教育管理学等相关课程,课堂上老师与同学互动,提高大学生对目标管理的认知。
(2)建立第二课堂,增加课外活动。如: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帮助下开展各种课外大讲堂和PPT展览,介绍目标管理的起源及其重要性;邀请高校内管理系的名师为学生开报告会,名师凭借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丰厚的专业知识感染学生,激发大学生对目标管理的兴趣,使得大学生加入到塑造自我、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队伍中;开展辩论赛,通过辩论目标管理对大学生的利弊,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目标管理的认知。
3.3提高大学生人生目标的管理能力
(1)鼓励学生对自己进行科学分析、合理定位,找准正确的方向。
(2)指导学生设定具体的近期目标.预设高层次的远期目标。
(3)辅导学生设计目标监督和考核体系,建立目标管理的长效机制。目标管理理论提示:目标定期反馈和及时考核是搞好目标管理的重要保证。
3.4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管理能力
(1)首先大学生应当明确学习的方法和目的:根据个人的情况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学习分为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应当以课内学习为主,课外学习为辅。在课内学习中增强对知识性技能的提高,在课外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非知识性技能的提高。
(2)注重团体合作:群体动力论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创立的,也称为“场”的理论【4】。按照勒温的理论,大学生能否进行有效的个体目标管理,不仅取决于自身特点,还取决于所在群体是否可以产生有益的影响。因此,在学校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组成一些小群体,群体中的成员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监督、支持,建立一定的组织结构及制度体系,逐渐形成一种能够依靠群体约束自己制定目标、管理目标、实现目标、超越目标的氛围。这种群体效应可以提供强大的动力、有力的约束力、缓解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校师资不足之间的矛盾。但是借助群体动力促进大学生个体目标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注意:
①群体需要有相对严谨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体系;
②群体中要形成重过程而非重结果的氛围,使得每个人在群体中都能有所成长;
③要充分认识到配备指导老师的重要性【5】。
(3)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高校内各种高级仪器、设备为我们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方便。资深的教师也是我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源泉。因此在培养大学生学习管理能力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经常与名师交流,互相学习和分享学习中的乐趣,合理利用高校内的仪器、设备提高自身的能力。
4.大学生目标管理能力培养的可持续性
在高校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在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学校实际、适应个体需要的同时又能有所超越,突破学校的局限,改变高校原地踏步走的现状,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并促进目标管理的培養过程呈“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6】。
参考文献
[1][法]让.梅松纳夫.群体动力学[M].殷世才,孙兆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冯蕾.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就业形势严峻[N].光明日报,2011.
[3]邱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就业可迁移能力的途径分析[N].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0(5).
[4]、[5]邢戈,丁兆礼.借助群体动力促进大学生个体目标管理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1:93-94.
[6]熊德明,董泽芳.论高校目标管理中的适应与超越[N].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1).
作者简介:
张淑豪(1991-) ,女,护理本科在读。
基金项目:
本文为滨州医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课题
编号:BY2011DKCX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