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振东
摘 要: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而作为信息化技术的核心——计算机技术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成为教育教学的核心课程。因此,伴随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这一门课地位的提升,其教学改革也迫在眉睫。本文就此与同仁分享笔者的一些经验与体会。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应用 教学改革 方式创新
作为信息化技术的核心——计算机技术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教育教学的核心课程。同时,计算机系统的升级与计算机软件的更新要求计算机教学不断突变创新。然而现实是,计算机教学与行业发展脱节,往往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实施相应的改革,以期提高学员毕业后的实际使用能力。
一、教学目标重定位
1.培养动手能力
计算机基础应用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也侧重于实践操作,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动手能力,及时适应岗位需求。
2.加强实用训练
计算机基础应用的实用训练包括:各种操作系统的安装与应用训练,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和办公软件应用训练,加强计算机软件与硬件故障检测和排除的处理训练,计算机网络通信应用训练和多媒体应用技术。
3.提高应用能力
学习者应提高应用能力,学以致用,在办公软件、图形设计、硬件维修、通信技术、多媒体应用等方面有专业的水准,且获得一定高级的证书。
二、教学内容重改革
1.紧跟软硬件更新与发展
要紧跟软件更新与发展的步伐,需要学习者认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计算机技术课程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其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基础的专业课,看似简单,其实对学习者的要求较多,尤其是课程内容重理论基础,相对比较枯燥,且系统性较强。后两门课则侧重实践操作,包括先进操作系统、软硬件的使用,能够帮助学习者迅速掌握行业尖端信息,与时俱进。
2.课程内容实用改革
在课程内容上以实用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常用的软件维护和硬件维修重点进行介绍,着重讲解。计算机应用实践是我们教学的主旨,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一定要贴合实际的技术问题,以问题或项目串联知识点,强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组织实践操作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应用专业的学员培养方向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技术含量的学员来,所以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最后达到“举一反三”。在教学中应以实验课为重点,保障学员上机操作时间,通过反复练习,体会操作过程,自己寻找实践操作的技能技巧,以达到综合运用的效果。
三、教学方式重创新
1.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也不适应当前的教学规律。同时,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对教学是渗透,让教学方式趋向多元、立体。在教学时,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强强组合”,强调课堂的互动性,发挥图、文、音、视对知识传播的优势作用。
2.分层次教学促提高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一片叶子,因此,课堂里也没有相同的学员。每个人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对知识的领悟能力、应用能力的不同。因此,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进行分层,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教学基础上有所延伸创新,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加强良性辅导,以便练好“基本功”。
3.加强主动学习能力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加快,“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早已过去,只有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更新计算机知识,才能跟上计算机快速发展的步伐。这就需要教师把“权力”下放,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在互帮互助中,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同时,要以兴趣为出发点,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成长,帮助他们在学习之余,提升职业综合能力。
四、教学评价重实效
1.对学员学习评价内容的改革
学习评价在教学中可以起到“倒逼”学生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积极发挥学习评价的作用,强调评价的过程性,把平时的练习归入总体考核中去,并占据主要的评价比重。这可以扭转学生“一考定终身”的思想观念,让他们重视日常的练习,重视学习的过程性。
2.对学员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
学员在完成阶段性计算机应用学习后对其学习成绩进行评价,不单从考试成绩单上对其成绩进行打分,而且要对其实际操作和学习期间的表现进行综合的、全面的评定,对学员的优点进行表扬,对其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发挥其创造力,调动其积极性。
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改革是一个重大命题,通过实施教学内容改革、模式改革、互动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员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并对学员的学习成绩进行多方面的、多样化的评价,提高人才的素质,全面打造实用型人才。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73698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