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波
当我们所研究的系统内部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复杂,而系统内的物体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比较简单时,可以整体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而不必追究系统内各物体的相互作用和每个运动阶段的细节,把系统当做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从而避开中间量的烦琐计算,从而巧妙简捷地解决问题.
只关心过程的始、末状态(不关心过程的细节)时,可以把具有不同特点的几个物理过程组合成一个过程进行研究,这种把多个物体或多个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思维方法叫做整体法.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整体法往往被用于连接体问题的处理.所谓连接体,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具有相同加速度的整体.所以,中学阶段涉及连接体问题时,要求连接体内的各个物体必须具有相同的加速度或加速度大小相等,才可以用整体法处理,而对于加速度不同的物体,只能老老实实地用隔离法去解决.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加速度不同的物体,不仅可以看成整体,并用整体法处理,而且用整体法处理的话,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文通过分析高三复习过程中探讨对加速度不等的连接体使用整体法处理的典型例题,以拓展解题思路,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一、知识规律
对于一个物体而言,牛顿运动定律指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其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iFi=ma.
对于一个具有共同运动加速度的连接体所构成的系统而言,牛顿运动定律指出,系统所受的合外力等于系统的总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iFi=∑imia.
对于一个加速度不等的连接体所构成的系统而言,牛顿运动定律指出,系统所受的合外力等于系统内各个物体所受合外力之和,即∑iFi=∑imiai.采用正交分解法,其两个分量的方程形式为∑iFix=∑imiaix和∑iFiy=∑imiaiy.
二、典型例题
三、典型训练
总之,在加速度不等的系统中应用整体法解题优势明显.其实,不管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求解,整体法较隔离法更能全面把握问题的关键,凸显运动和力的关系,能够有效地提高解题速度,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在解题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此方法在带来简捷思路的同时,也可能增大出错风险.应用整体法解题的关键是,对整体的受力分析与系统各部分的正确全面的运动分析,尤其要注重加速度的分析,一定要理解其解题思想,方能得心应手.
高中化学中有机化合物知识教学初探
银川市第二中学勉利
高中化学教学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元素化合物内容没有具体要求.元素化合物的核心转化为元素,以元素化合物的应用问题为重点.元素周期律的位置变化导致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变化.在有机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如何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认识和体会.
一、有机化学知识的重要地位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化学是化学科学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学生和科学思想和方法、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有机化学知识是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机化学是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药物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密切,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价值.有机化学在现代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机化学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学生掌握必需的有机化学知识,是时代赋予他们的艰巨任务.
有机化学选取了有机化学最基础的内容,主要是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反应,有机化学知识包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两部分,结构部分包括有机物的分类体系及相关概念,几种典型有机物的结构,同系物、官能团、同分异构体和烃基等;有机化合物性质包括官能团性质和有机反应类型.由小分子到高分子有机物、由单官能团到多官能团衍生物,编排次序都是从个别推广到一般,教科书体系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机化学的迅速发展,有机物种类越来越多,有机化学教学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特殊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的思维能力.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和教学互动策略的运
用,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建构科学知识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从变式教学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中学有机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把握有机化学中创新成分的不同类型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教学实践活动.
有机化学知识包括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合成,有机物共性及其变化规律,有机物整体的知识和有机物程序性的知识.通过对个别有机物知识的学习,总结归纳得到规律,从个别有机物概括出普遍属性.从有机化学的理论学习中,渗透辩证法思想和哲学思想,如质量互交思想、定性和定量思想、普遍联系、科学的发展观等.有机化学上的创新分为三类:新的有机物知识创新,理论方面的创新,研究有机物的工具和技术的创新.设计变式教学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学习有机物组成结构的确定,以CH4为例,让学生了解有机物的研究过程,理解科学知识的形成;以乙烯、乙炔、乙醇、乙酸为例,巩固理解官能团思想;以苯酚、葡萄糖等为例,让学生运用官能团预测有机物的性质,掌握有机物的学习技巧,促进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发展.
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高中学生自学能力还不够完善.自学能力是指学生独立地获取、探索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多种能力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是一种综合性的认识能力.需要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心理机能参与.阅读是自学的开始,反复阅读信息,然后进行比较和分析、整理和归纳、抽象和概括等思维加工,加深理解,最后构建知识框架.自学能力也是一种信息加工能力,自学过程中学生独立自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有机化学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找到规律,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例如,在讲“有机化学概论”时,渗透怎样学习有机化学的问题.可以进行分步骤完成,第一步,教师拟订学习参考提纲,第二步,学生预习内容,教师提出学习的基本要求,第三步,学生自学,第四步,组织讨论,提出探究性问题,小结本课内容.逐渐完成“由老师指导学”向“学生独立学”的过渡.
信息技术的渗透可以使自主学习更深入.自主学习可以通过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来完成,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方法,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把信息技术融入自主学习,可以增强探求问题的意识,学生自己检索知识,制作课件,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单糖”时,探究了果糖为什么能够发生银镜,通过网络查询了解到单糖除了链状结构,还存在环状结构.同时还了解到葡萄糖被高碘酸氧化的知识以及葡萄糖与果糖的鉴别方法等,这些知识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引入而获得的.
信息技术渗透到化学教学中,有利于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合作学习的和谐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互相协作,广泛交流,共同探讨问题,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了学生的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使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实验探究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途径,化学学科的特征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是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学生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亲自动手、动脑进行实验,发散式思维得以训练,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从理论上重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实验是提供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化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科学世界观.化学实验由教师的演示实验逐步向学生实验转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激发出来.电化教具的引入,为实验在化学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物质保障.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探究活动,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如收集和处理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心理意识.在实验探究式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活动.以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实验为基础,建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很适合有机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物知识教学中,重视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开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化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机化合物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也需要通过化学实验来完成.
例如,在讲“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时,通过实验,让学生思考乙酸和乙醇中浓硫酸的加入顺序,观察蒸汽通过导管导入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位置等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学生在有趣的实验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总之,有机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知识时,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加强知识在生产生活的运用,通过用途来分析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探究活动融入教学过程,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