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娟
摘要:秧歌小戏《车夫》的音乐创作,主要采用了晋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祁太秧歌的音乐素材。祁太秧歌是晋中文艺百花园的一朵奇葩,其历史悠久、曲目繁多、旋律优美且委婉动听,特别是调式丰富、旋法奇特、多姿多色。加之地方特色的虚词衬托,“得儿丢”、“衣大丢”、“的那个”、“喂喂”、“哼哼咳咳支儿哟”、“来来”、“哎嗨哟”等,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本文将结合原始音乐素材的分析来逐一阐述秧歌小戏《车夫》的创作特点与创作点滴。
关键词:秧歌小戏《车夫》 祁太秧歌 音乐素材 调式分析 音乐创作
秧歌小戏《车夫》在创作过程中,根据剧情与人物的需要,创作时选用了四首祁太秧歌《不见面》、《大上坟》、《卖高低》、《送跟婆》。下面,就这四首祁太秧歌从曲调与结构两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原始音乐素材分析
(一)《不见面》
《不见面》①这首音乐作品,其曲调为清乐徵调式,其结构为4+4+4三乐句乐段形式。其中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在节奏型与旋法两方面均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乐句是第二乐句的严格重复,即:a b b型三乐句乐段。
(二)《大上坟》
《大上坟》②这首音乐作品,其曲调为清乐宫调式,其结构为带有重复的四乐句乐段形式,即:4+4+4+4+5(变化重复)。其中四乐句之间体现了典型的同宫系统调式交替的特点,即:商调式——羽调式——羽调式——宫调式。
(三)《卖高低》
《卖高低》③这首音乐作品,其曲调为加变宫的羽调式,其结构为4+6+7的形式。其中,第一句四小节的结尾处以弱拍引入虚词的方式来引入第二句的进入,这样无形中增添了第一、二句之间的紧密性;第二句采用重复进行的方式来突出附点节奏型与后十六节奏型相结合的跳跃性旋律;第三句则采用4+3带有补充形式的乐思陈述形式来使得全曲的结束感更为充分。
(四)《送跟婆》
《送跟婆》④这首音乐作品,其曲调为加清角的徵调式,其结构为带有严格重复的四乐句式乐段,即:4+3+4+4+4(严格重复)。由于此音乐作品一二乐句中,弱拍到强拍连音线的频繁使用,使得乐句之间的气息感较小,连接密度增强,增加了乐句之间的连贯性,给演唱者与听者一气呵成的音乐感觉。
二、音乐创作特点
剧中女主人公李小华演唱的曲调是《不见面》、《大上坟》。男主人公车夫演唱的曲调是《卖高低》、《送跟婆》。
(一)开场曲
运用了祁太秧歌《不见面》的音乐,也是女主人公李小花的主题曲之一。创作手法运用了独唱、伴唱、重唱、轮唱的手法。笛子一段秀丽的华彩索啰,把人们带入了树满坡,果满枝的可爱家乡,描绘了一幅田野风光的迷人景色,呈现出(花气袭人心欲醉)的意境。一段抒情、优美的过门后,引出女声合唱(树满的那个坡来来来来果满的那个枝喂喂喂喂,正是的那个山花花花烂漫的那个时)。其中,虚词的衬托,更显得祁太秧歌的地方特色与迷人的韵味。第一句(山花花花)的停顿意断情不断,伴唱“啊”的复调声漫山遍野,美不胜收,使游子还乡的李小花,感觉到家乡的变化太大了,家乡太美了。突出了李小花的真情实感(故土情深两依依)。更显得情真意切。
(二)男女对唱《车铃一路响叮铃》
运用了祁太秧歌《卖高低》、《送跟婆》的音乐,也是男主人公车夫的主题曲。《送跟婆》旋律滑稽朴实,技法运用了独唱、伴唱、背躬唱、变奏、衬腔式、同音转调、羽调与征调转换的手法。一段欢快的变奏过门和加入虚词的演唱(车铃儿呀么一呀路那个响呀么叮铃,哼哼嗨么支儿哟,迎面得吹来得哟哟得哟哟哟哟清爽的风)加之同音转调,把车夫拉车的喜悦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今天算我交好运,拉了一位活财神)。他们的对唱风趣幽默,运用了《送跟婆》的曲调,时儿紧缩模仿,时儿扩展变化,时儿停顿,时儿连贯,无意打听,有意打岔,给戏剧性的误会增添浓浓的色彩。轻声唱法应用唱出了车夫的内心独白和由衷的自豪。唱出了李小华的内在情感和对老师的思念与敬重。
(三)女声独唱《看着老师这张脸》
运用了祁太秧歌《大上坟》的音乐,也是女主人公李小华的主题曲之一。这是全剧的核心,其情绪起伏跌宕,情节感人,催人泪下。《大上坟》曲调凄凉委婉,深情叙坟事性强。一开始,本人运用了强烈的伴唱“啊”的旋律,表达李小花认出郝老师的激动心情和崇高敬意。一段慢板的“啊”字下行模仿旋律,导出李小花的核心唱段(看着老师这张脸,多少酸甜苦辣咸)。舒缓的节奏,委婉的旋律,凄凉的演唱,深情的回忆,加之复调性的伴唱“啊”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无限爱戴和崇高敬重。复调性的伴唱衬托,叙说了李小花童年时对读书的渴望。回忆了当年郝老师资助小花上学的情景,节奏的加快与变化,一段紧张而激烈的音乐片段,再现了发洪水郝老师救李小花的感人场面,让人们感到了老师的伟大。技法应用了领唱、伴唱、轮唱、节奏变化等。音乐元素给李小华的内在情感与外在表演提供了丰富的表演空间。使在场的演员每次排练、演出都融入剧情,忘我表演,真实感人,催人泪下。
(四)尾声《赢得桃李满天下》
再现了开场曲的音乐素材。误会消除,李小花把为家乡教育的捐款,交给郝老师。郝老师为有李小花这样的学生而感到自豪。笛子再次吹奏起优美喜悦的旋律,欢快的小快板的过门,引入女声合唱《赢得桃李满天下》,载歌载舞、欢声笑语,情绪达到高潮。学生拉车老师坐车。在优美的复调伴唱“啊”声中剧情结束,画面定格,大幕落下。
秧歌小戏《车夫》的创作以本土音乐素材为基本前提,在原来音乐素材的基础之上,结合运用传统作曲技法为剧情的发展需要来进行音乐的编创,真正做到扎根本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而该作品在文化部举办的第七届“群星奖”比赛中荣获金奖,进而,更加激发了传承与保护本土音乐文化发展这项既根本又重要的工作热情。
注释:
①程锡景:《太谷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7页。
②程锡景:《太谷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1页。
③程锡景:《太谷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2页。
④程锡景:《太谷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1页。
参考文献:
[1]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3][苏]C.瓦西连科.交响配器法[M].金文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4]牟洪.管弦乐队配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5]段平泰.复调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6]李凌.中国民歌精选[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7]山西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编.山西民歌300首[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
[8]上海音乐出版社编.音乐欣赏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
[9]程锡景.太谷秧歌音乐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10]王盛昌,李保彤.中外名曲赏析[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6.endprint
摘要:秧歌小戏《车夫》的音乐创作,主要采用了晋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祁太秧歌的音乐素材。祁太秧歌是晋中文艺百花园的一朵奇葩,其历史悠久、曲目繁多、旋律优美且委婉动听,特别是调式丰富、旋法奇特、多姿多色。加之地方特色的虚词衬托,“得儿丢”、“衣大丢”、“的那个”、“喂喂”、“哼哼咳咳支儿哟”、“来来”、“哎嗨哟”等,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本文将结合原始音乐素材的分析来逐一阐述秧歌小戏《车夫》的创作特点与创作点滴。
关键词:秧歌小戏《车夫》 祁太秧歌 音乐素材 调式分析 音乐创作
秧歌小戏《车夫》在创作过程中,根据剧情与人物的需要,创作时选用了四首祁太秧歌《不见面》、《大上坟》、《卖高低》、《送跟婆》。下面,就这四首祁太秧歌从曲调与结构两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原始音乐素材分析
(一)《不见面》
《不见面》①这首音乐作品,其曲调为清乐徵调式,其结构为4+4+4三乐句乐段形式。其中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在节奏型与旋法两方面均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乐句是第二乐句的严格重复,即:a b b型三乐句乐段。
(二)《大上坟》
《大上坟》②这首音乐作品,其曲调为清乐宫调式,其结构为带有重复的四乐句乐段形式,即:4+4+4+4+5(变化重复)。其中四乐句之间体现了典型的同宫系统调式交替的特点,即:商调式——羽调式——羽调式——宫调式。
(三)《卖高低》
《卖高低》③这首音乐作品,其曲调为加变宫的羽调式,其结构为4+6+7的形式。其中,第一句四小节的结尾处以弱拍引入虚词的方式来引入第二句的进入,这样无形中增添了第一、二句之间的紧密性;第二句采用重复进行的方式来突出附点节奏型与后十六节奏型相结合的跳跃性旋律;第三句则采用4+3带有补充形式的乐思陈述形式来使得全曲的结束感更为充分。
(四)《送跟婆》
《送跟婆》④这首音乐作品,其曲调为加清角的徵调式,其结构为带有严格重复的四乐句式乐段,即:4+3+4+4+4(严格重复)。由于此音乐作品一二乐句中,弱拍到强拍连音线的频繁使用,使得乐句之间的气息感较小,连接密度增强,增加了乐句之间的连贯性,给演唱者与听者一气呵成的音乐感觉。
二、音乐创作特点
剧中女主人公李小华演唱的曲调是《不见面》、《大上坟》。男主人公车夫演唱的曲调是《卖高低》、《送跟婆》。
(一)开场曲
运用了祁太秧歌《不见面》的音乐,也是女主人公李小花的主题曲之一。创作手法运用了独唱、伴唱、重唱、轮唱的手法。笛子一段秀丽的华彩索啰,把人们带入了树满坡,果满枝的可爱家乡,描绘了一幅田野风光的迷人景色,呈现出(花气袭人心欲醉)的意境。一段抒情、优美的过门后,引出女声合唱(树满的那个坡来来来来果满的那个枝喂喂喂喂,正是的那个山花花花烂漫的那个时)。其中,虚词的衬托,更显得祁太秧歌的地方特色与迷人的韵味。第一句(山花花花)的停顿意断情不断,伴唱“啊”的复调声漫山遍野,美不胜收,使游子还乡的李小花,感觉到家乡的变化太大了,家乡太美了。突出了李小花的真情实感(故土情深两依依)。更显得情真意切。
(二)男女对唱《车铃一路响叮铃》
运用了祁太秧歌《卖高低》、《送跟婆》的音乐,也是男主人公车夫的主题曲。《送跟婆》旋律滑稽朴实,技法运用了独唱、伴唱、背躬唱、变奏、衬腔式、同音转调、羽调与征调转换的手法。一段欢快的变奏过门和加入虚词的演唱(车铃儿呀么一呀路那个响呀么叮铃,哼哼嗨么支儿哟,迎面得吹来得哟哟得哟哟哟哟清爽的风)加之同音转调,把车夫拉车的喜悦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今天算我交好运,拉了一位活财神)。他们的对唱风趣幽默,运用了《送跟婆》的曲调,时儿紧缩模仿,时儿扩展变化,时儿停顿,时儿连贯,无意打听,有意打岔,给戏剧性的误会增添浓浓的色彩。轻声唱法应用唱出了车夫的内心独白和由衷的自豪。唱出了李小华的内在情感和对老师的思念与敬重。
(三)女声独唱《看着老师这张脸》
运用了祁太秧歌《大上坟》的音乐,也是女主人公李小华的主题曲之一。这是全剧的核心,其情绪起伏跌宕,情节感人,催人泪下。《大上坟》曲调凄凉委婉,深情叙坟事性强。一开始,本人运用了强烈的伴唱“啊”的旋律,表达李小花认出郝老师的激动心情和崇高敬意。一段慢板的“啊”字下行模仿旋律,导出李小花的核心唱段(看着老师这张脸,多少酸甜苦辣咸)。舒缓的节奏,委婉的旋律,凄凉的演唱,深情的回忆,加之复调性的伴唱“啊”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无限爱戴和崇高敬重。复调性的伴唱衬托,叙说了李小花童年时对读书的渴望。回忆了当年郝老师资助小花上学的情景,节奏的加快与变化,一段紧张而激烈的音乐片段,再现了发洪水郝老师救李小花的感人场面,让人们感到了老师的伟大。技法应用了领唱、伴唱、轮唱、节奏变化等。音乐元素给李小华的内在情感与外在表演提供了丰富的表演空间。使在场的演员每次排练、演出都融入剧情,忘我表演,真实感人,催人泪下。
(四)尾声《赢得桃李满天下》
再现了开场曲的音乐素材。误会消除,李小花把为家乡教育的捐款,交给郝老师。郝老师为有李小花这样的学生而感到自豪。笛子再次吹奏起优美喜悦的旋律,欢快的小快板的过门,引入女声合唱《赢得桃李满天下》,载歌载舞、欢声笑语,情绪达到高潮。学生拉车老师坐车。在优美的复调伴唱“啊”声中剧情结束,画面定格,大幕落下。
秧歌小戏《车夫》的创作以本土音乐素材为基本前提,在原来音乐素材的基础之上,结合运用传统作曲技法为剧情的发展需要来进行音乐的编创,真正做到扎根本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而该作品在文化部举办的第七届“群星奖”比赛中荣获金奖,进而,更加激发了传承与保护本土音乐文化发展这项既根本又重要的工作热情。
注释:
①程锡景:《太谷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7页。
②程锡景:《太谷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1页。
③程锡景:《太谷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2页。
④程锡景:《太谷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1页。
参考文献:
[1]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3][苏]C.瓦西连科.交响配器法[M].金文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4]牟洪.管弦乐队配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5]段平泰.复调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6]李凌.中国民歌精选[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7]山西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编.山西民歌300首[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
[8]上海音乐出版社编.音乐欣赏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
[9]程锡景.太谷秧歌音乐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10]王盛昌,李保彤.中外名曲赏析[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6.endprint
摘要:秧歌小戏《车夫》的音乐创作,主要采用了晋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祁太秧歌的音乐素材。祁太秧歌是晋中文艺百花园的一朵奇葩,其历史悠久、曲目繁多、旋律优美且委婉动听,特别是调式丰富、旋法奇特、多姿多色。加之地方特色的虚词衬托,“得儿丢”、“衣大丢”、“的那个”、“喂喂”、“哼哼咳咳支儿哟”、“来来”、“哎嗨哟”等,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本文将结合原始音乐素材的分析来逐一阐述秧歌小戏《车夫》的创作特点与创作点滴。
关键词:秧歌小戏《车夫》 祁太秧歌 音乐素材 调式分析 音乐创作
秧歌小戏《车夫》在创作过程中,根据剧情与人物的需要,创作时选用了四首祁太秧歌《不见面》、《大上坟》、《卖高低》、《送跟婆》。下面,就这四首祁太秧歌从曲调与结构两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原始音乐素材分析
(一)《不见面》
《不见面》①这首音乐作品,其曲调为清乐徵调式,其结构为4+4+4三乐句乐段形式。其中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在节奏型与旋法两方面均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乐句是第二乐句的严格重复,即:a b b型三乐句乐段。
(二)《大上坟》
《大上坟》②这首音乐作品,其曲调为清乐宫调式,其结构为带有重复的四乐句乐段形式,即:4+4+4+4+5(变化重复)。其中四乐句之间体现了典型的同宫系统调式交替的特点,即:商调式——羽调式——羽调式——宫调式。
(三)《卖高低》
《卖高低》③这首音乐作品,其曲调为加变宫的羽调式,其结构为4+6+7的形式。其中,第一句四小节的结尾处以弱拍引入虚词的方式来引入第二句的进入,这样无形中增添了第一、二句之间的紧密性;第二句采用重复进行的方式来突出附点节奏型与后十六节奏型相结合的跳跃性旋律;第三句则采用4+3带有补充形式的乐思陈述形式来使得全曲的结束感更为充分。
(四)《送跟婆》
《送跟婆》④这首音乐作品,其曲调为加清角的徵调式,其结构为带有严格重复的四乐句式乐段,即:4+3+4+4+4(严格重复)。由于此音乐作品一二乐句中,弱拍到强拍连音线的频繁使用,使得乐句之间的气息感较小,连接密度增强,增加了乐句之间的连贯性,给演唱者与听者一气呵成的音乐感觉。
二、音乐创作特点
剧中女主人公李小华演唱的曲调是《不见面》、《大上坟》。男主人公车夫演唱的曲调是《卖高低》、《送跟婆》。
(一)开场曲
运用了祁太秧歌《不见面》的音乐,也是女主人公李小花的主题曲之一。创作手法运用了独唱、伴唱、重唱、轮唱的手法。笛子一段秀丽的华彩索啰,把人们带入了树满坡,果满枝的可爱家乡,描绘了一幅田野风光的迷人景色,呈现出(花气袭人心欲醉)的意境。一段抒情、优美的过门后,引出女声合唱(树满的那个坡来来来来果满的那个枝喂喂喂喂,正是的那个山花花花烂漫的那个时)。其中,虚词的衬托,更显得祁太秧歌的地方特色与迷人的韵味。第一句(山花花花)的停顿意断情不断,伴唱“啊”的复调声漫山遍野,美不胜收,使游子还乡的李小花,感觉到家乡的变化太大了,家乡太美了。突出了李小花的真情实感(故土情深两依依)。更显得情真意切。
(二)男女对唱《车铃一路响叮铃》
运用了祁太秧歌《卖高低》、《送跟婆》的音乐,也是男主人公车夫的主题曲。《送跟婆》旋律滑稽朴实,技法运用了独唱、伴唱、背躬唱、变奏、衬腔式、同音转调、羽调与征调转换的手法。一段欢快的变奏过门和加入虚词的演唱(车铃儿呀么一呀路那个响呀么叮铃,哼哼嗨么支儿哟,迎面得吹来得哟哟得哟哟哟哟清爽的风)加之同音转调,把车夫拉车的喜悦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今天算我交好运,拉了一位活财神)。他们的对唱风趣幽默,运用了《送跟婆》的曲调,时儿紧缩模仿,时儿扩展变化,时儿停顿,时儿连贯,无意打听,有意打岔,给戏剧性的误会增添浓浓的色彩。轻声唱法应用唱出了车夫的内心独白和由衷的自豪。唱出了李小华的内在情感和对老师的思念与敬重。
(三)女声独唱《看着老师这张脸》
运用了祁太秧歌《大上坟》的音乐,也是女主人公李小华的主题曲之一。这是全剧的核心,其情绪起伏跌宕,情节感人,催人泪下。《大上坟》曲调凄凉委婉,深情叙坟事性强。一开始,本人运用了强烈的伴唱“啊”的旋律,表达李小花认出郝老师的激动心情和崇高敬意。一段慢板的“啊”字下行模仿旋律,导出李小花的核心唱段(看着老师这张脸,多少酸甜苦辣咸)。舒缓的节奏,委婉的旋律,凄凉的演唱,深情的回忆,加之复调性的伴唱“啊”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无限爱戴和崇高敬重。复调性的伴唱衬托,叙说了李小花童年时对读书的渴望。回忆了当年郝老师资助小花上学的情景,节奏的加快与变化,一段紧张而激烈的音乐片段,再现了发洪水郝老师救李小花的感人场面,让人们感到了老师的伟大。技法应用了领唱、伴唱、轮唱、节奏变化等。音乐元素给李小华的内在情感与外在表演提供了丰富的表演空间。使在场的演员每次排练、演出都融入剧情,忘我表演,真实感人,催人泪下。
(四)尾声《赢得桃李满天下》
再现了开场曲的音乐素材。误会消除,李小花把为家乡教育的捐款,交给郝老师。郝老师为有李小花这样的学生而感到自豪。笛子再次吹奏起优美喜悦的旋律,欢快的小快板的过门,引入女声合唱《赢得桃李满天下》,载歌载舞、欢声笑语,情绪达到高潮。学生拉车老师坐车。在优美的复调伴唱“啊”声中剧情结束,画面定格,大幕落下。
秧歌小戏《车夫》的创作以本土音乐素材为基本前提,在原来音乐素材的基础之上,结合运用传统作曲技法为剧情的发展需要来进行音乐的编创,真正做到扎根本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而该作品在文化部举办的第七届“群星奖”比赛中荣获金奖,进而,更加激发了传承与保护本土音乐文化发展这项既根本又重要的工作热情。
注释:
①程锡景:《太谷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7页。
②程锡景:《太谷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1页。
③程锡景:《太谷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2页。
④程锡景:《太谷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1页。
参考文献:
[1]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3][苏]C.瓦西连科.交响配器法[M].金文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4]牟洪.管弦乐队配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5]段平泰.复调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6]李凌.中国民歌精选[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7]山西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编.山西民歌300首[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
[8]上海音乐出版社编.音乐欣赏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
[9]程锡景.太谷秧歌音乐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10]王盛昌,李保彤.中外名曲赏析[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