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萍
摘 要:英汉两种语言隶属于不同的语系,在句型和语篇的构成方面有一定的差异。而文学文本及其翻译具有自身的特点,在文学文本翻译中注重英汉语序差异现象并适当的进行语序调整,才能使译文即能忠实于原作又能体现文本的文学性。
关键词:语序差异;文学文本翻译;启示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9-0183-03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在翻译实践中,注重两种语言的共性是无可厚非的,但最为重要的是两者的不同之处。根据语言学习的迁移理论,当两种语言有相同或相似之处时,译者的母语会对目的语具有正迁移作用,有利于译文的表达。当两种语言存在差异时,母语无疑对目的语的表达有负迁移作用,从而干扰甚至阻碍翻译行为,进而导致译文不能表达出原作的内涵。英汉语言不论是在句型还是篇章结构上都有很多相异之处。在翻译实践中,若忽视了这种差异现象,则译文的表达或许会差遣人意。且文学文本不同于一般的文本材料,其涉及面广,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各种文体结构相异,形式不同,其风格更是各有千秋。所以,文学文本翻译中,由于文体的不同,文本结构的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创作者写作风格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等因素都会导致同一概念意义的若干句子会因各自的语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主题意义或表达效果并反映出不同的语义意图。如果在翻译实践中尤其在文学文本翻译中忽视了英汉语序差异这种现象的存在,就会导致翻译的失误,甚至会出现“误译”“乱译”或者“胡译”的翻译行为。自然文本的文学价值就不能得以体现,这样的翻译也就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在文学文本翻译中我们必须要强调语序的重要性。英汉语序虽然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但无论是在单纯的句子层面还是综合的篇章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而两者的差异对翻译活动具有负迁移作用,从而影响翻译的效果。为了把翻译过程中的负迁移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强调英汉语序差异是非常必要的。此外,文学文本及其翻译有其自身的实质性特点,要是不注重英汉语序的差异则译文的效果会黯然失色。因此,结合文学文本及其翻译的特点,在文学文本翻译中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译文尽可能忠实于原作
对一般的翻译活动而言,语言的可译性是其的前提,而语言要想可译,二者的共同性则是基础。当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相关的语境特征或相同的语义成分时,它们就可以相互传译,可是,两种语言之间除了有相同的成分外还有一定的差异,而二者的差异就会限制其可译的程度。所以,两种语言中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行文习惯以及不同的文化传统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译文信息的传达。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翻译活动必须要建立在原文要求的基础之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翻译中就一定要无条件地照搬原文的语序或格守语序的常殊而不可灵活调整,而是强调在翻译行为活动中,如何体现原文通过语序而传达的主题意义或表达效果。译文中主题意义的传达必须以忠实原文的主要意义为基点而且还要符合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鉴于译文的这一要求,虽然英汉两种语言具有语序差异,但在翻译活动中要强调的是语序表达的意义而不是语素在句型和篇章当中的排列顺序。
文学翻译是以原文学文本为素材,在原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性创作的过程,它的性质决定了文学翻译的核心是意境的传达,或者说是原作文学效果的再现。同时,还要注意文学文本的语言特征,其语言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模糊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所以文学文本的翻译活动本身就受原文本的约束并对原文本有一定的依赖性和从属性,这些特性自然会限制翻译者艺术创造的自由度空间。同时,翻译者不是依个人的爱好、意愿、个性和理解来创作译文,而是在已有素材的前提下进行翻译行为活动,他的行为要受别人的和限制。因此,翻译者就不能像画家、诗人、音乐家和舞蹈家那样凭着自己的激情随心所欲,独来独往,自由地在广阔的艺术空间翱翔。所以,文学文本的译者就更是如此了。他们的翻译活动不仅要受原来文本素材的限制,还要拘泥于文本的文体特征,创作者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想要抒发的情感等因素。所以,他们发挥创造的余地也就非常有限,他们的创造性也必须以忠实于原作为前提,离开了对原作的忠实,译者的任何创造都是对原作艺术价值的背离和毁坏,距离原作者也会越来越远,自然就不会体现出原作的特点和作者的风格,从而达不到作者的写作目的。而文学文本的翻译为突出文学性特点具有艺术性,创造性和对话性的实质性特征。译者既要忠实于原作,译者又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译文体现文本的文体特征,传达作者的情思,再现原文本的内涵。这一特点决定了文学文本翻译活动本身就会在“信”与“雅”的矛盾和统一中生存与发展。翻译者即要注重言与意、形与神的和谐统一,又要在有限的艺术空间里发挥创造,同时最大限度地贴近原作,尽量再现原作的艺术意境和风格。只有这样,原作的实质内涵才可以得以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想要表达的情感才能得以传达,最终实现其创作目的,使读者离原作更加贴近,自然就会品味出原作的特征,风格,作品所反应出的情感,进而对文本进行更高层次的欣赏。这样一来,文学创作的效果就可以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二、译中要适当地调整语序
要进行翻译活动,其前提是原文本材料与目的语两者之间得有共性。语言与人的思维密切联系,语言的表达形式由人们的思维方式来决定。东西方人们由于受地理位置、民族特点、世界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影响着英汉语不同的表达方式。文学文本及其翻译有着自己本身的特点。不同的译者对同一本作品的认识和感悟都是不同的,要做到在文学翻译中既忠实于原作还要体现文学文本的文学性,那就意味着在文学文本翻译中要合理适当的进行英汉语序调整是非常必要的。在文学文本翻译这中,依其自身的特点和翻译要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语序调整。
(一)调整句子长度
英汉民族因地理位置,民族特点和世界观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思维方式。西方民族发源于海洋文化,主张“天人相分”,形成了分析性思维方式。句子结构以主谓结构为核心,有主到次逐步扩展,对语言的结构要求很是严格,充分突出了英语语言“形合”的特点。而依汉民族为代表的东方名族发源于土地广袤的黄河流域,古代人们主要以农业为生,颇受大自然的爱戴,主张“天人合一”,这种世界观形成了综合性思维方式,总是强调“从多归一”,注重整体和谐。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句子结构依动词为中心,讲求事情发展的自然顺序,注重各部分之间的逻辑顺序。所以在汉语的句子中会出现很多流水句,几个小句并存,很多地方没有严格的连接词语,使得表达相同内容的汉语句子在数量上比英语要多。除此之外,英语语言中有很多的关联词语可以使用,可以把很多的内容包含在一整句话中。一个完整的英语句子可以涵盖很多的信息量。而汉语中能够用来连接句子各部分的关联词语和形式并不多。依文学文本的翻译的要求,不仅是译文内容要忠实于原作,文字表达还要优美。如果按照原作的句序进行翻译,也许会出现重复、冗余的汉语句型,和绕口含糊的英文句型。在这种情况下,适当的调整句子的长度会使文学文本译文体现出“美”的效果。以下面的例子分析之:endprint
The six guys huddled there and said nothing. They dared not smoke. They would not move.
这六个家伙聚在那儿不说话,不敢抽烟也不愿离开。
原文本中的英语段落是有三个短句构成的。而且三个短句中也无法使用关联词语将他们合并。段落看起来虽有分散之不足但非常符合汉英语的句型结构的要求,且层次分明,层层推进,意义明确。而在译成汉语文则仅仅用了一个长句,中间使用了三个并列的谓语,用否定副词“不”和关联词语“也”将原文的三个分句变成了三个否定谓语并列的较长的单句,使得句子结构严谨,上下文连贯,逻辑性强。本译文中使用了合句译法,即不失汉语语言意合的本质特点又巧妙的传达了原文本的内涵。如果按照原文的句子语序将译文内容一一罗列,表达出的内容很平淡,且句子的结构很零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能充分体现,还显得表达很重复冗余,自然也就不能传达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所以,在文学文本翻译中适当的调整句子的长度,不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意义上都有助与体现文学文本及其翻译的特点,达到文学翻译的目的。
(二)调整句子结构
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构成的句型语序差异不仅体现在句子外部的长度上,还体现在句子内部组词造句的规律上。英语句子依靠关联词语和各种短语,对中心词语“随举随释”,因此一个中心词可以有多个短语或从句进行修饰说明;汉语是以分析型为主的语言,组词成句主要依靠词序和虚词,而词序手段则大大限制了中心词语的负载量,因此汉语中通常使用分述的叙述方法,以体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逻辑语义结构。同时汉语的语序中通常遵守时序律,使用多个动词并以动作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句子语序。根据这一差异,在文学文本翻译中可对句子结构进行调整,进一步体现文学文本的艺术性。以下面的例子来见证这一举动的必要性。
老栓正在专心走路,忽然吃了一惊,远远地看见一条丁字街,明明白白横着。他便退了几步,寻到一家关着门的铺檐子,蹩进下,靠门立住了。
Absorbed in his walking, Old Shuan was startled when he saw the cross road lying distantly ahead of him. He walked back a few steps to stand under the eaves of a shop in front of its closed door.
在上面的例句中,汉语句子中连用了“走”“吃”“看见”“横”“退”“寻到”“蹩进”“立住”八个动词,并且以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充分显示了汉语动词强有力的表达功能,清楚的记叙了事情发生的经过。但是,在翻译成英语时并没有按照原文本本身的语序进行词组或短句罗列,而是在遵循原文本内容的前提之下对原来的汉语语序进行调整。首先,注重了英语语言形式上的严格要求,以主要动词“was startled”为谓语,同时以分词“absorbed”“lying”,介词“in”“under”,不定式“to stand”,动名词“walking”以及介词短语“ahead of”“in front of”和由“when”引导的从句表示汉语中相应动词的词义和动作的先后顺序,这就是英汉与句子内部结构的显著区别,也是文学文本翻译中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设想一下,如果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原文本的语序不加调整,译文会是结构松散的短句的罗列,那么文学文本翻译所要求的“雅”就无从谈起,所以,在文学文本翻译中,调整句子的结构是译文能体现“神似”的翻译效果。
(三)调整句子重心
英语句子和汉语句子的语义重心基本相同,在含有表示条件、假设、原因、让步或分析推理的复合句中,语义重心均落在结果、结论和事实上,但英汉句子重心的位置却不同,英语句子一般采用前重心位置,而汉语句子一般采用后重心位置,这是英汉句子内部结构的又一明显区别。文学文本的翻译具有再创造性,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原文进行加工处理,便于体现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同时再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真正目的最终将想要传达的情感和要义传达给读者,是他们品味作品的文学价值。如:
The government is determined to keep up the pressure whatever the cost it will pay in the end.
不论最终将付出什么代价,政府决心继续试加压力。
我们先来分析原文本的句子结构。原文本是一个复合句,句子总体上有两部分组成,句子的语义重心是“政府决心施加压力”,英语的句子中将它置于句首的主句中,这体现了第一章中论述到的“英语句子先焦点,后背景”这一语序特点,完全符合英语语序的表达方式。汉译时可以将其重心置于句子末尾,以表示强调。如果按照原英文的句型结构翻译,句子则为“政府决心继续施加压力,不论最终付出什么代价”。大致看来,两种说法都可以表达原文的意义,但仔细品味,机械按照原文的内容译出的句型显然是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按照英文句型依从左到右的顺序对各个词汇一一罗列,而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原文的本质内涵,导致句型结构死板,表达不顺畅。而调整了语序的句子则更复合汉语句序的表达习惯,体现出汉语语序“先背景,后焦点”的语序特征,同时也适合汉语表达方式的习惯要求。故,在文学文本翻译中,对英汉句子结构进行调整会对译文的表达效果有“画龙点睛”之妙用。
(四)转换修辞方式
各种文体的作品中修辞形式是创作者常用的手段。在文学作品中这些手段尤为突出,并且各种不同的修辞形式是作者描述事物、阐述事理、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的有效手段,翻译时进和能保留原文本当中的各种修辞形式。然而,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必然有着不同的修辞形式和特点,而且在原语中的修辞手法在译入语中不一定就有相同的修辞手法与之对应。因此,在文学文本翻译的过程中,有时必须根据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创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审美情趣,对原文的修辞形式作相应的调整,以使译文既能字顺文通,语义畅达,又能传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怀并能激发读者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文学创作的目的,期间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也就会充分体现。这时,无论是文本的原作者还是译者都是成功的。endprint
例:巫峡两岸,群山相拥,云遮雾绕,奇峰异岭隐没期间,宛如仙境。景色最妙处要数巫山十二峰,而犹以神女峰独具神韵。巡游于此恍若漫步于大自然的艺术画廊,美不胜收。
On the bank of the Wu Gorge are mist-covered fairyland-like mountains and grotesque peaks. The most marvelous scene here is the twelve mountains peaks, and in particular, Goddess Mount Peak. To cruise here is like wandering in a natural art gallery.
纵观上面的原文本句型和译文,我们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其修辞手法的转换。原文中的“群山相拥,云遮雾绕,奇峰异岭,宛如仙境,独具神韵,美不胜收”汉语连珠四字句极具文采。而在英语的内涵中,这些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或多或少都有点同意重复之嫌,同时在英文中也没有相对应的四字结构表达其意义,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将原文第一句中的四字句的铺叙形式处理成复合形容词做前置定语,通过上下文的照应,根据它的深层含义,用直观明确的英语恰当地表达了原文意境。。而对另一个四字结构“独具神韵”也结合上下文用相应的英语语法手段作了处理,仅仅用一个短语“in particular”来表达其内涵,且对于最后一个四字词组则干脆省略不译,从而避免了译文的重复和堆砌。除此之外,看看句子的结构,原文本句式短小精悍,结构整齐且紧凑,辞藻华丽,声韵对仗。而当把它们翻译成英文是,在译入语中就没有与其对应的句型来描述其内涵。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必定要转换修辞手法将原文本的意义内涵表达出即可。
综上所述,英汉语序差异对文学文本翻译的影响很大,根据文学文本及其翻译的特点,我们注意到在文学文本翻译的过程中注重英汉语序差异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体现文学文本本身的特点和其翻译的要求,在文学文本翻译中既要忠实于原作还要进行适当地语序调整才能使译文从根本从体现文学文本的内涵,将文本所要展现给读者的内容才得以实现,译文的表达效果才能体现的淋漓尽致,从而体现文学文本的文学性,达到翻译的真正目的。
——————————
参考文献:
〔1〕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童庆炳.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6〕赵小兵.文学翻译:意义重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朱蕾.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达与读者[M].盐城工学院学报,2007(02).
〔8〕朱喜奎.谈文学文本的翻译[M].青海师专学报,2007(01).
(责任编辑 徐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