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谚语 大智慧

2014-10-22 18:39李书
关键词:谚语蒙古族

李书

摘 要:谚语来源于民间,是一种最朴素的文学样式。它流传范围广,流传时间长,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谚语,我们至今还口耳相传,不仅因为它们通俗易懂,简单好记,还因为它们蕴含着人民群众从实践中沉淀下来的智慧和经验。本文以蒙古族谚语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

关键词:蒙古族;谚语;哲学智慧

中图分类号:H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9-0163-03

哲学智慧是哲学和智慧的结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正确地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荣与辱,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而为我们指明前进的道路,指导我们的实践。谚语产生于民间,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智慧中的智慧。所以,哲学智慧自然会在谚语中得到反映。可以说,谚语是与哲学密切相关的一门语言艺术。在谚语似小实大、以小见大的语言世界中,既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丰富的哲学思想,也充分体现着传统哲学的现实化和大众化。

本文以蒙古族谚语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其中蕴含的以下三方面的哲学智慧。

一、蒙古族谚语中的和谐思想

在古代,天,在蒙古族人心目中的地位至高无上。他们以天为永恒的最大的神,故谓之“长生天”,蒙古语读作“腾格里”。在蒙古族人自己的思维模式中,至高无上的权力由“长生天”授予一位地上的首领,成吉思汗就是一个典型。蒙古族人还认为人死后都会回到“腾格里”的怀抱,而他们又相信狼是“腾格里”的使者,所以,蒙古族人实行天葬,通过狼将人的灵魂带到“腾格里”的怀抱。

蒙古族人的“长生天”,产生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无法解释,象征着一种纯自然力,主宰着万事万物的变化生息。蒙古族人爱草原、爱家乡、爱亲人。所以,可以说,“长生天”实际上代表着一种和谐,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状态。

蒙古族人朴素的和谐思想,反映在蒙古族谚语中,首先,表现为人与人的和谐。例如:

朋友多的人,走遍天下无忧;亲友疏的人,孤苦伶仃无援。

一个人的聪明有限,三个人的智慧无边。

三个蠢人,胜过一个明人。

合作的东西,质量好;和睦的人们,事业兴。

风调雨顺,花卉争艳盛开;大家团结,事业兴旺发达。

以上谚语都说明了人与人只有和谐相处,才能朋友多、事业兴。

在现实生活中,人不但要与人和谐相处,而且还要与大自然和谐共存。蒙古族是一个典型的马背民族,其主体人群世世代代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以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其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与草原息息相关。蒙古族谚语“没有草埸就没有畜牧,没有畜牧就没有吃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当时条件下草原对于蒙古族牧民的重要性。

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生存环境恶劣,所以,蒙古族牧民们更加关注草原,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草原。为了维护草原的生态平衡,合理地利用草原,更好地饲养牲畜,他们适时地进行季节性迁徙。迁徙的原则是“搬家之前要看草场”(全文为“搬家之前要看草场,安家之前要看环境”)、“迁移牧场,最好是绿草地”(全文为“迁移牧场,最好是绿草地;要听劝告,最好是父亲的”),也就是说迁徙时必须选择水草丰美的地方,方便人和畜禽获得生存所必需的水和食物。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蒙古族牧民们逐渐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逐渐明白了科学放牧的益处,于是,他们在实践中完善生产方式,在放牧时把握好度,不急功近利,努力地改造并适应自然,积极地促进人与自然、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草场好了牛马肥,劳动好了身家富。

放牧牛马草地好,议事谈心朋友好。

水草丰美的地方,鸟儿多;心地善良的人们,朋友多。

水草好的地方,牛马肥;牧牛马的地方,水草好,以上蒙古族谚语在内容上无不体现了人与自然、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不属于自然人,属于社会人,每一个个体都生活在社会中。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各种环境的总和。人只有适应了自然和社会才能正常地生活。

蒙古族谚语内容方面表现的和谐思想,是蒙古族文化心理的最有力体现。

二、蒙古族谚语中的辩证法

辩证法,源出于古希腊文,翻译作“谈话的、论战的技艺”。辩证法,是先由马克思提出,后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发展而形成的一套集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于一体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辩证法,在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中都存在,例如:书法中的笔断意连、雕塑中的静中寓动、文学中的以乐境写哀、以哀境写乐,等等,都能充分证明这一点。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蒙古族谚语中也充满了强烈的辩证色彩。

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所谓对立统一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这一重要的哲学思想,在蒙古族谚语中也得到了体现。例如:

脸面漆黑,心地洁白。

“黑”和“白”是对立的,但它们又统一于“人”的身上。再如:

有利则有弊,有明则有暗。

有上就有下,有来就有往。

利和弊、明和暗、上和下、来和往,是对立的,但它们却又是统一的,也就是说,没有利,就没有弊,没有明,就没有暗,没有上,就没有下,没有来,就没有往。

事物中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不但既对立,又统一,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例如以上谚语,原来的利、明、上、来,以后由于标准的改变,可能变成弊、暗、下、往。反之亦然。事物之所以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就在于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斗争和统一。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endprint

纸不能包火,雪不能埋物。

没有无风的春天,没有无雪的冬天。

再巧的媳妇,也做不出无米之炊;再灵的姑娘,也绣不出无线之花。

无不透风之墙,无不衰老之人。

瓜熟蒂落,枣熟自红。

以上蒙古族谚语体现了矛盾的客观性。事物中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在生活中,千万不能主观臆断,“凡是坏事,都怨西院的黑狗”。

没有奶的茶黑,没有灯的屋黑。

没有簸的米黑,不识字的僧黑。

这里的“黑”,是矛盾的普遍性,不仅存在于“没有奶的茶”、“没有灯的屋”、“没有簸的米”身上,而且也存在于“不识字的僧”身上。

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要求我们要敢于揭露矛盾、解决矛盾。“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破罐子破摔”,这种害怕矛盾、掩盖矛盾的思想和行为,最终都不能解决矛盾。

矛盾还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各处的乌鸦,叫音不一样。

每个地方的大雁,叫法不一致;每个地方的骡子,走法不相同。

凡牛不一定都花脸,凡喇嘛不一定能念经。

虽然干旱,地有湿有干;虽然立功,功有大有小。

原野的草当中,也有毒草;肥壮的群当中,也有瘦畜。

以上蒙古族谚语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人们认识一切事物的基础,是区别和认识事物的内在根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时,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量自己力气,才和人家摔跤;估自己舞台,才在人前跳舞。

看兔子的远近拉弓,按牛犊的大小用绳。

要按马群的范围打呼哨,要按被子的范围伸腿脚。

以上蒙古族谚语都说明了想问题、办事情时,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决不能千篇一律、“一刀切”、生搬硬套、一概而论,否则就好比“拿钥匙劈柴”、“拿斧头开锁”,即使钥匙再好,斧头再利,也无济于事,因为“拿钥匙劈不了柴,拿斧头开不了锁”。

具体地说,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认识事物的性质时,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认识事物的关键所在。

抱薪救火,适得其反。

这个蒙古族谚语,从反面告诉我们,如果想问题、办事情时,不善于抓重点,不能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酿成大祸。

除此以外,我们还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反对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和忽视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三、蒙古族谚语中的认识论

认识论,又被称作知识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前提、基础,和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等问题。

认识论中的基本问题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这一重要的哲学思想,在蒙古族谚语中也得到了体现。例如:

只有蹚过河水,才能知道水的深浅;只有长期相处,才能了解人的心底。

好朋友,结识中认识;好马匹,久骑中知道。

不舔不知苦,不遇不知难。

不要让未出过门的人守篝火,不要叫没旅行过的人捆包裹。

不走路,不知路远;不学习,不明大理。

河深浅与否,要蹚过了才知道,马好坏与否,要骑过了才知道,路远近与否,要走过了才知道,人,性善恶与否,要认识了才知道,等等,都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基础、动力。认识是否正确,不由人的主观感觉决定,而由实践的结果决定,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正所谓“天平是称量轻重的好仪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

实践并不是蛮干,蒙古族谚语又告诉我们说:

一人追两只兔,一只也逮不住。

牧马需用套杆,打围要带猎犬。

逮捕猛狮要用计,逮捕烈马要用强。

骑马需要鞍,钓鱼需要杆。

对待恶狼只能用棍棒,对待敌人只能用斗争。

这些来源于生活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指明了做事的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无价之宝,正所谓:“计比金子贵”。

实践决定认识,反过来,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受意识支配。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关于这方面在蒙古族谚语中也有反映,例如:

上当只一次,不能上两次。

说明了认识能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节自己的行动,而且如果主体能按照认识对实践的指导去做事,就可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由此可见,蒙古族谚语中蕴含着人民群众从实践中沉淀下来的无穷智慧和丰富经验,认真收集,认真学习,能提高我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帮助我们明辨是非,增长智慧,正所谓:“小谚语、大智慧”、“水滴积多盛满盆,谚语积多成学问”。蒙古族谚语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下并传承这些谚语,以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服务于社会。

——————————

参考文献:

〔1〕本社编.蒙古族谚语[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

〔2〕额尔敦陶克陶等.蒙古谚语[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9.

(责任编辑 徐阳)endprint

猜你喜欢
谚语蒙古族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说说谚语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谚语趣画(二)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