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笔者通过对中国佛教雕塑的实地考察到临摹的过程记录,采用比较、联系,由实践到理论的研究方法来思考当下雕塑创作的认识。在接受现代学院雕塑教育的同时,吸收传统雕塑的手法,并将自己实践的体会融入创作中。创作过程:从雕塑内容方面主要借鉴唐代佛教造像的衣纹表现特征,并将西方经典雕塑形式加以合理运用。从雕塑造型方面对雕塑的衣纹形式、技法、材料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本文对衣纹研究正是基于此目的。
关键词:唐代;佛教造像;衣纹;临摹;创作
0 前言
兵马俑色彩的消退、大量佛头流失海外、石窟造像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风化、造像技术的遗失,出于多种目的的考虑,最大限度地保持中国传统造像造型和色彩的原貌,就成为现当代雕塑工作者逐渐意识到关注古代雕塑的重要性。当下笔者认为如何继承传统进行创新,临摹的工作成为比较具体且直接的研究方式。古代雕塑临摹不仅仅为了继承,更重要的是为了拓展,因为对古代雕塑的临摹,不能简单认为是客观上的复制,它是对临摹品材料,构造以及现状形成各种因素分别研究,通过临摹以便更好继承并发展传统雕塑为当下雕塑创作服务。
1 唐代佛教造像衣纹的特征
初唐在衣纹造型上强化身体曲线美与衣纹之间的和谐关系。衣纹线在保留前朝的“铁线描”中趋于圆润的“兰叶描”进一步写实,并有疏密变化,褶纹概括简练。此时衣纹处理多喜用隆起如圆绳状的纹线,这种纹线实际上可追溯到印度“笈多时代”马土腊地方的雕刻样式。“马土腊佛像”即常见那种薄衣透体的通肩大衣,上有突起如绳的U形规律分布的衣纹,成为一时流行的样式。不过,它所体现的唐代样式尚不够典型,大概是因为姿态缺乏生动,衣纹塑造装饰味较浓。
盛唐的造像佛像衣纹处理手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语言之间的融合趋于成熟,多为较圆润的线条,褶纹有疏有密、有虚有实、不仅开始表现了衣服的质感和褶纹的动势,还能透过衣服看出人体肌肉的起伏,既写实逼真,又有装饰效果。晚唐时期的“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作为有密切关联的佛教造像艺术,从此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但是佛教艺术造型风格不会因为政治事件和社会震荡性变革而发生突发性演化。就晚唐时期菩萨造像服饰而言身上的披肩极为细腻繁复,璎珞非常精致,不仅体现世俗化娴雅而成熟的少妇穿着形象,还给人以富丽堂皇之感。
2 造像衣纹“形与线”的应用
“形”主要是指服饰形与衣纹形(如我们通常所谓的通肩式或右袒式、阶梯纹或波浪纹),“线”主要是指以线条为主的佛像,具体来说就是艺术手法。衣纹形和线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笔者统一做分析。
唐代佛陀造像服饰皆为右袒式袈裟,造像材料依次为砂岩石、泥塑、木雕。唐代造像由于技法成熟、整体上对不同材料的衣纹表现基本是统一的,但是仔细分析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主要区别在于:第一,石与木之间材料常采用减法,整体造像衣纹比较贴身,但是与泥塑相比衣纹形与线的塑造更为细腻而灵动,不知道当时古代巧匠是否有考虑到社会背景、自然光线等其他各种因素所受的影响呢?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衣纹形与线没有那么细腻,而是宽松的,在自然光照射下造像本身应该是简朴而肃穆的,想必与当时唐代追求高贵与奢华的造像相比是不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第二,泥塑造像大形制作基本完成后需要着色,一般着完色的佛像看起来比较缺乏重量感。因此,处理方式常采用相对宽松或具有一定体积且厚重的衣纹以便与着完色出现的问题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
3 个人对雕塑创作的思考
(1)创作初衷——从临摹开始。临摹看似不如创作富于个性价值,但只有一加一减动手解读那些原作的时候才会发现临摹有多难,才会对经典的艺术创作有更多体悟。在笔者看来,雕塑与中国画相比,雕塑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对“临摹”的关注和研究不足。就目前笔者搜集相关资料来说:中国对于塑像临摹还在一个探索的实践中,更多的精力主要对理论的总结。出现的现状主要体现在:艺术家有较好的造型功底,能客观表现对象体貌特征,但是对于相关历史文献缺乏深入的了解,不能把古代造像与相应的历史记载有效地对应起来。然而那些熟悉历史考古的专家们,由于对古代造像缺乏实践操作而无法理解其中更深层次造型语言,单纯作为历史考据就显得空洞。
(2)创作过程体验——材料选择与工艺制作。1)布料的特性。布料本身没有形状,把它铺在地板上,它就依着地板的形状;扔在椅子上,它们就呈现出椅子轮廓的形状;挂在衣架或衣钩上,衣料就从其支撑点上垂落下来。衣褶可能会呈现环状,下垂着或者向上扯着。认识这一点是对了解皱褶特性的第一步。没有雷同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每一个皱褶有其自身的显著特征。2)服装立体裁剪与雕塑制作的结合。“立裁”的直观性,在人体模型上直接裁剪,既有利于设计师思想艺术发挥,而且还有利于能直接看到成型的效果,方便及时修改并调整。“立裁”的可创造性,在制作过程中,根据设计师的艺术审美在制作服饰合体的基础上,进行自由艺术创作,使之具有独特的视觉审美特点。笔者雕塑创作与立裁制作工艺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在面对处于空间中模型人台上进行的,它以布料为媒介运用摆、转、提、拉、垂、裹、折、叠和剪直至固定等操作程序,使布料在时而紧、时而远离、时而褶纹连片、时而下垂飘逸;时而隆起转平、时而连接等造型手法的运用中,自始至终围绕着造型与材质的互动进行不断的体验与表现。3)布料在形体空间中悬挂、镂空的艺术处理。在形体空间悬挂与镂空的过程中,有两点值得笔者进行深入的创作研究:其一,布料作为实体而存在,虚的形体更好突出布料衣纹“线”的韵律和装饰性、虚形的处理对于内在形体有很大空间延展性,它可以大大增强实体空间,产生一定的神秘感,增加雕塑的视觉冲击力。其二,布料在形体空间悬挂与镂空的状态下,布纹本身的可变性,可根据笔者的主观意图进行梳理,使布纹与形体本身产生符合情理的互动关系。
4 结语
传统雕塑学习的过程,对于笔者来说,临摹的基础训练就是学习和体会传统文化及古代雕塑精神,从临摹到创作的研究过程苦中有乐,有失败也有收获,在此阶段实践中,使我掌握和积累了一些临摹的经验和方法,同时运用在创作上做了些许尝试。传统雕塑各种造型语言能在当代雕塑创作中运用自如恐怕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还有待需要我们年轻的一代人重新挖掘和整理,目前笔者只能尽个人微薄之力,浅而粗地对其进行概述。因此,还望集聚能多的同仁一起探讨和研究,以便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艺术,立于世界之林。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1.
[2] 梁启超.中国佛教研究史[M].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4.
[4] 缪良云.中国衣经[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
[5] 村田靖子(日).佛像的系谱——(从犍陀罗到日本——相貌表现与华丽的悬裳座的历史)[M].(下转第页)(上接第页)金申,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6] 滕小松.过程与结果——雕塑创作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7] 敦煌研究院.敦煌壁画艺术继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尹远洋(1985—),男,湖南岳阳人,硕士,就职于衡阳师范学院,主要研究方向: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