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盐城市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的分析与思考

2014-10-22 17:55陈军
中国经贸 2014年15期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文明生态环境

【摘 要】崇尚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充分体现了东方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盐城被誉为“东方湿地之都”,素有“百河之城”、“鱼米之乡”、“ 鹤鹿故乡”、“ 中国最美生态旅游城市”等美称,更是一个懂得珍爱自然、保护自然、回归自然的沿海美丽城市。近年来,盐城市因地制宜,确立了创业、开放、生态、幸福新盐城的发展定位,创建国家级生态市正是盐城致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人居生态城市的美好愿景。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环境;生态城市

盐城市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坚持走生态路,打生态牌,体现了盐阜老区人民强烈的环境忧患意识、自然责任意识和“天下大同”的和谐意识。家园之美需要大自然馈赠,更贵在后天的保护与创造。

一、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的优势和机遇

1.生态基础

盐城地处黄海之滨,是一座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独特,空气质量在全国领先、江苏最优的城市。拥有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部最大的海涂型湿地,建有珍禽和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江苏省最长的海岸线、最广的海域面积、最大的滩涂面积、最具潜力的土地后备资源。一是沿海生态系统非常独特。它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湖相沉积向海相沉积的过渡地带。二是海洋滩涂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广阔的海岸滩涂湿地、湖泊荡滩湿地和河流湿地,沿海地段以每年成陆1500多公顷的速度向大海延伸。三是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良好。整体生态承载力为0.53304hm2/人,为江苏省人均生态承载力的1.7倍。四是生态物种丰富呈多样性。沿海物种多样,珍稀物种较多,生物多样性保护良好,其中有丹顶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种,麋鹿的野生数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

2.创建契机

一是得益于中央顶层设计和省市全力推进,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强大的政治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和遵循道路,这充分表明了中央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江苏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要求全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盐城市委六届三次全会确立了建设生态新盐城的发展目标。二是得益于日益雄厚的城市综合实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仅2013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475.5 亿元。目前沿海开发步伐加快,发展前景更广阔。三是得益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初步实现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新型城镇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加快形成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目前已建成绿色能源、环保装备、海上风电等国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3.现有成效

盐城生态建设的成效可以用“三个最早、两个最多、两个最高、一个目标”来概括。三个最早:最早提出生态建设理念。1983年的大丰县在全国率先提出了进行生态县建设的构想;最早在苏北实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一片绿”。最早在全省将生态创建推进到农场。两个最多:作为地级市被原国家环保总局转发的文件最多;拥有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在江苏最多。两个最高:生态研究获得表彰的规格最高。作经验介绍的规格最高。2005年作为江苏省唯一代表,在全国第三批生态示范区命名大会上作经验交流。一个目标:争创国家级生态市。近年来,盐城市广泛开展生态县、生态镇、生态村、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以及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编制完成了《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并通过环保部组织的专家评审。目前建成12个国家级生态镇,62个镇国家级生态镇通过省验收,大丰市已获省级生态市命名;东台市、建湖县、盐都区通过省级生态县(市、区)考核验收;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建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并被批准开展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二、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的压力和原因

由于經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制约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任务艰巨

《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2)》是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规划期限为2013—2022年,到2017年全面建成国家生态市。具体考核包括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文化、生态制度、评价指标,共计7大类20项46个目标。如何将盐城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良、生态风险可控、生态秩序良好、群众满意度高的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将面临着一系列艰巨的任务,与创建目标尚有很大的差距。

2.面临压力

一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盐城在全省属经济欠发达地区,环境保护欠账较多,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薄弱,生态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难度较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化工、纺织等传统高耗能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偏小,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也不快。三是饮用水安全存在隐患。盐城上游市、县已全部直接以长江水作饮用水源,致使内河水源管理放松。盐城区域蟒蛇河、通榆河、射阳河等主要供水河道,受上游末水过境影响,水安全压力较大。四是环境保护与开发矛盾日益凸显。滩涂围垦开发、风电建设布局、航道港口建设等产业建设与沿海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加深。五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难度加大。扬尘、工业废气污染较为严重,完成污染物减排任务压力巨大。六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有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奖惩、资源环境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等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七是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有待加强提升。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尚未根本转变,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尚未完全形成,环境责任意识相对较差的现象较为普遍。

3.原因分析

一是政府工作的相对滞后。生态建设理应一体化多元式,有序推进,标本兼治,但现在许多环境重点工程还是主要靠行政式的“大会战”、“大整治”等活动方式来展开,导致很多工作出现“木桶效应”,生态功能得不到最高层次的充分发挥。如城市污水处理厂与集污主干管工程进度不一致,一些城市、乡镇交结部工程不配套等。还有很多规模较小的企业散布在城乡各地,政府对环保资金的投入使用也缺少有效的绩效评估。二是创建理念的相对滞后。生态城市是一个渐进的、有序的系统建设过程,“绿色城市”和“花园城市”不能等同于生态城市,单纯见缝插针式的增加绿地和对自然环境的美化,不能在生态意义上起到积极的作用。三是长远利益的相对滞后。“只图眼前利益,不管长远发展”的思想依然部份存在,一些经济实力不强的基层政府仍未完全摆脱“重经济轻环保”的惯性思维,在财政压力面前,很多项目推进速度较慢。一部分企业尤其象小电镀、小造纸、小化工等部分行业,经常出现偷排或直排行为,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三、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的对策和建议

盐城创建国家级生态市是一项任务繁重的“宜居城市”系统工程。将生态环境建设的理念贯穿于加速推进城市化、促进发展模式转型等重点工作之中,优化布局,有力推动,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

1.严守生态红线,强化准入管控

启动保护生态安全的“生命线”、维护公众健康的“保障线”、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警戒线”的“三线工程”。全面强化红线管控,实行严格管理,明确准入条件。对盐城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洪水调蓄区、重要湿地、清水通道等七大类49个生态红线区域要全部纳入生态红线范围,严格执行沿海战略资源管控规定,科学有序、高效集约地开发利用岸线、盐田、滩涂、湿地、风场等资源,为沿海永续发展留下空间。

2.突出宏观调控,主攻重点领域

科学结合盐城生态市建设规划,从核心问题入手,開展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估,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各项重点领域。一是在产业转型发展上。要加速汽车、机械装备、纺织、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向高端环节的升级、向高附加值方向的发展,着力做大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四个主导产业,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海洋产业、航空装备等三个先导产业。二是在沿海开发发展上。坚持新上项目不放松环保要求,承接产业转移不降低环保门槛。三是在城乡统筹发展上。加快形成城乡融合一体发展新格局。四是在民生优先发展上。确保饮用水安全,严苛论证盐城用管道直接从长江引水问题。切实解决农村饮水难和城市河道脏的问题。

3.发展生态产业,打造生态农业

利用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加快建设国家沿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产品出口基地和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一是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重抓30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10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培植生物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科技创意农业和功能性农业等新兴产业,打响盐城农产品的绿色生态品牌。四是彰显旅游朝阳产业。放大“东方湿地、鹤鹿故乡、银滩海韵、水绿盐城”特色旅游品牌效应。构建以生态为基础,经济文化、现代农业、沿海风光等为一体的大旅游格局。五是继续推进绿色盐城建设。以园林城市建设为主要抓手,通过大量“造绿”、“增绿”、“补绿”,广泛开展城乡植树造林,多建民生绿地,提高园林绿化水平。

4.夯实创建基础,推进综合整治

一是着力抓好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为重点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要确保纳入水污染防治规划的污水处理厂全部投入使用。强化重金属、辐射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要在全市农村开展“二次改厕”专项环保行动,防止对河道、地下水的多次重复性污染。二是加强城市河道的综合治理。逐步形成河道大贯通格局,促进水系流通,使河道水质量明显改善。三是切实整治环境突出问题。合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效治理城市大气污染,实施“蓝天”工程,限期淘汰高污染车辆,加大各类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粉尘、烟气治理及建筑扬尘控制和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力度,启动油气回收治理工作,着力提升提升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监控能力。

5.建立长效机制,实现美丽愿景

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全过程。(1)完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2)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将生态市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3)推广公民参与机制。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建立生态生活方式,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充分发挥环保志愿者等力量。(4)推进水绿盐城建设。积极探索宜居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高环境卫生标准,突出抓好市区老旧小区、河道、农贸市场等环境问题整治。建成一批环境整洁的优美乡村、清净悠然的居水乡村、展现田园风光的最美乡村,比较富裕的康居乡村,真正把盐城建设成为记得住乡愁、品得出幸福的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 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

[2] 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2)

作者简介:

陈军,男,江苏建湖人,盐城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副书记,高级经济师。

猜你喜欢
生态城市生态文明生态环境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
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浅析生态城市法制建设的思路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