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旋律创编中发展听觉思维能力

2014-10-22 02:16康平
艺术评鉴 2014年17期

康平

摘要: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加入旋律创编练习,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动机,以发展听觉思维、全面培养学生乐感为目标,通过借鉴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对听辨环节进行课程设计,可以丰富教学模式,优化课程结构,提升课程的内涵教学,是教学应为之努力探索的方向。

关键词:旋律创编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 听辨教学设计 即兴创作 计划即兴创作

一、旋律创编在视唱练耳教学法中的意义

视唱练耳是培养学生多项音乐能力,发展听觉思维的素质课程,是音乐专业学生应不断学习完善的基础课程。根据笔者所在大专院校情况来看,在现有的教学安排及其条件下,传统教学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应教学对象,不能合理地因材施教,有效提升课程价值。

就学生现状来看:一方面,一半以上学生基础薄弱(进校前学习时间短,学习缺少系统性)或零基础,尽管学习内容与进校前基本没有质的变化,由于学生的听觉特点及其学习主动性等原因,整体学习尤其是听辨进步不大,听辨感觉难,对曲调尤其是民族曲调的唱辨比较迟钝。另一方面,学生虽然基础薄弱,但也通过声乐、器乐等曲目的初步接触,有一定的乐感,如对于熟悉的流行音乐有较强的表现力,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对于短时间、薄基础的对象,教学应多角度全面地培养学生乐感。

在听辨过程中,学生在进行到音程、和弦时开始疲劳,准确率降低,更不用说旋律听辨,其难度使多数学生无从下手,若跳出单一被动的弹听模式,采用主动的方式刺激学生听觉,可以尽量减少不同单元的不良循环。旋律综合了音乐各基本要素,创编旋律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创作为动力,有选择地对教材内外的资料进行积累,在主动选择资料的过程中,通过潜意识指向性记忆与想象加深记忆,“在聆听的过程中转化成内心听觉,通过记忆、整理,整合成一条或若干条音乐旋律,使之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及整体感知有一个全面的把握,”①以唱听结合的方式相互作用。同时,通过课堂反馈,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将感性与理性知识有机结合,深化对曲子的理解。因此,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在听辨环节中加入旋律创作,丰富教学模式,优化课程内容和结构,提升课程的内涵教学,是教学应为之努力探索的方向。

二、旋律创编在听辨教学中的设计

当代国际教育体系都重视对创造性的开发,美国综合音乐素质教育教学法(“发现法”),依据“曼海顿维尔教育大纲”中的螺旋形上升素质培养大纲,将课程分为十六周期,每个周期分别在力度、曲式、音高、节奏和音色五个方面规定了对学生的要求,形成了纵(十六周期)和横(五个方面)的螺旋形教学系统,其特点在于:“要求学生……自己去挖掘声音,创造声音,再组合这些声音使其形成自己的音乐……。老师还鼓励学生创造自己的‘乐谱来记录音乐,不断引导孩子们探索和创造,直到他们能热情地创作并演出音乐。”②这不仅体现艺术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在综合感官调动下愉快充实学习,更有利于今后工作(包含新课标教学创作实践活动在内)的需求。该教学体系五个基本环节为: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即兴创作,有计划的即兴创作,巩固概念。

该体系广泛应用于不同对象与课程,可以被借鉴于高校视唱练耳课堂教学中。根据螺旋式课程编制的教学思想,结合即兴创作、计划即兴创作两个环节,将旋律创作增加到听辨内容中,旋律听辨可在传统听辨中,增用不同要求的模块训练,进行分阶段、有目标、可操作的设计。结合笔者所在大专院校的课程安排,以调性为纵向标,旋律所涉及的音高、节奏、曲式要素为横向标,把旋律听辨内容设计为五个周期,三个要素,一学年的旋律听辨环节如下表所示:

图表的五个周期中,设计体现由易至难,旋律要素内容贯穿各周期,按调号的变化难度递进,进行不同单元针对性练习。第一个周期是后续周期的基础,后四个周期内容循序渐进,做不同类型的要求。

在旋律听辨中,除傳统听辨外,逐步渗入旋律创作,具体分为即兴创作与计划即兴创作两个环节。

(一)即兴创作

除传统听辨巩固基础调外,让学生即兴哼唱一段顺口的旋律,然后记写。该项训练在于从开始使学生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注重旋律思维的流畅性,凭借对音乐情绪的某种偏好,在各自原有乐感基础上,容易有的放矢,轻松自然地从开始音进行到结束音。即兴创作从一开始就给学生提出要求,让学生不受既定旋律制约,随意发挥。这种即兴创作也贯穿至后四个周期中,反映当时的喜好与状态,使学生形成张口有调的习惯,激发他们处于活跃的状态去创作新曲调。

学生创作后,教师用琴重复学生创作的旋律,并在音准、调性、曲式结构上适当分析点评,大家相互比较,在欣赏、创作、点评中相互学习。

(二)有计划的即兴创作

通过即兴创作与教师分析点评及其前段时期的视唱学习后,学生对调性、曲式具备一定感性经验储备与理论知识,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理性的创作。创作由易到难,由简入繁进行。从改编旧曲开始,逐步过渡到新曲创作。这种计划创作使学生做课前准备,必须多唱多听,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改编或独立创作。

1.改编旧曲

改编旧曲是独立创作的基础,在保持原有风格基础上,对原有曲调进行局部的变动。通过改编,可以有目的地训练某个要素,并通过新旧曲调的对比,巩固对已有曲调的记忆。旧曲可以从儿歌或视唱曲着手,包括一切所学不同风格的曲调,改编可以采用局部小节的变化,改变节拍、节奏或音程关系等方法,尽量保留曲调精髓的节奏、曲调。

如该首教材视唱曲③,原曲的拍子、表情术语决定了速度与风格,旋律在稳定音级的骨干音中进行上下行级进,可以做不变拍子、变拍子两种改动。在改编1中,保留原有拍子与第一小节,并采用不同稳定音级的组合、音阶的穿插,提炼小附点节奏型贯穿。改编2变化了拍子,速度与节奏相应变化,风格上在进行速度中具有一定的动力,仍然保留了乐句弱起、小附点的节奏。曲调中的改编练习,曲调中音程关系比单纯的音程基本练习更有表情与感染力。

2.新曲片段的創作

新曲创作是在前两个周期——即兴创作、改编旧曲的基础上,更为理性的创作方式,在之前的曲调分析中,通过对调性、曲式结构等要素的积累,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发挥,检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独立创作,在后三个周期中逐步渗透西洋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不同类型的曲调。

创作方法上可以独立创作,也可以进行部分设计:为已有节奏填音符;为已有音符与拍子填节奏;为部分小节填充;甚至可以从旧曲中脱胎,提炼某种元素再变化。如该首民族视唱曲④:可先将原曲化繁为简,遇简就繁,抓住调式类型、骨干音、分句落音、特征音程或节奏等,将下图箭头的骨干音简单组合,保留偏音,缩小长度,在保留宫调式类型与风格基础上,变成四个小节的改编曲。然后按照这种调式类型风格,进行节奏的变化,独立创作一首新旋律。还可改变拍子、调式等,做简单的创作练习。通过旧曲分析变化,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感悟能力。

以上不同的创作,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喜好进行,可以一人独立或多人配合完成。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点评。

即兴创作在视唱练耳课程中的渗透,有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同时,师生间合作的形式,有助于大家在集体互助中形成轻松友好的学习氛围。为使这一内容设计更好实施,注意以下几点:(1)课堂在准确的分析基础上,应对创作提出一定的要求,让学生带着思考在课堂内外,对音响或曲谱资料进行取舍酝酿,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有一定的指向性加强对音响的内心听觉与表达。(2)对于课堂创作的形式,教师要适时引导做点评,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与表现进行灵活安排,可以一人完成,或多人共同完成一首旋律片段,甚至可根据不同学生的曲调特点,以多声部的组合形式表现。(3)旋律创作也作为平时成绩与周期检测的评分依据,进一步督促激发学生各尽所能参与,使他们的主动参与逐渐成为一种习惯。

三、结语

在视唱练耳课程中加入旋律创编,使每次课的新曲调充实课堂学习,学生在兴趣中主动寻音,在感性与理性思维的共同作用下,在唱与听的不断配合下,积极发展听觉思维。教学应在不断的实践中注重引导,最终让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某种创作动机与表达欲望,在表现的释放中,逐步顺畅地把握音符的微妙关系,辨清内在动力特征,探索音响的各种可能性。

注:

本文为2013年校级教学研究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3022。

注释:

①王德君:《自创旋律与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改善探究》,《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2003年。

②马淑慧:《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学》,《音乐艺术》,1985年第2期。

③上海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组:《单声部视唱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年,第95页。

④上海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组:《单声部视唱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年,第99页。

参考文献:

[1]张浩.音乐基础教程——我爱视唱练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上海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组.单声部视唱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