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书
摘要:古琴与古筝同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它们外形上颇为相似,甚至曲目来自于同一母体。古筝曲《梅花三弄》原从古琴曲移植而来,但二者在演奏技法、演奏风格、审美特征等方面大相径庭。笔者试以这两首乐曲为例,以发现中国弹拨乐器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形态,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筝与琴全面的研究与认识。
关键词:古琴 古筝 《梅花三弄》
一、琴与筝文化内涵之比较
古琴艺术之所以备受推崇,除了古琴变幻无方、清新淡雅的音乐品格外,还寄寓了文人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它含藏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而成为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理想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的精神与天地精神融为一体。古琴原本便是为沟通天、地、神、人而生的乐器,古琴的构造即“天人合一”理念的物化形态。古琴承继了儒家的中庸平和道家的清微淡远思想,形成极具特色的中国式文化内涵。 古筝素有“群声之主,众乐之师”的美誉。秦筝在三国时期是一种非常高尚的乐器,受到学者、文人的普遍重视,在演奏技巧、制作工艺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古人将古筝的行云流水特性与做人之道相结合,借弹筝的高超技巧比喻君子品格。唐代时,筝常用于礼乐中的雅乐,古筝以五度相生律定弦,这使得筝不仅在宫廷音乐中能够独奏,还常用于合奏或伴奏。
二、梅花三弄之琴与筝
梅花自古以来是文人墨客咏叹的对象,用以比喻高风亮节、铁骨坚贞的人。《梅花三弄》的 “三弄”指的是同一曲调反复奏三次,同样是反复的处理,展现梅花在寒风中凌霜傲雪、不屈不挠的个性和气概,古琴与古筝的风格却大不一样,两种乐器的演奏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享受。
古琴与古筝音响效果虽相似,但最大区别主要源于对节奏的处理,古琴用减字谱记谱,未规定每个音的演奏长度,演奏者通过自己对乐曲独特的理解自由控制音的延伸幅度,不像古筝有较为严格的固定节奏规定。虽然主调旋律大致相似,但这种节奏处理的差异以及乐器本身的形制结构差异、演奏技法差异造成了两首乐曲的大相径庭。
(一)曲谱比较
笔者选取较有代表性的几段,从谱面进行分析。
第一段比较(图1为古琴谱,图2为古筝谱):
(图1)
(图2)
从谱面来看,古琴与古筝都以“1216561”为主,不同的是古琴发挥了它绵延悠长的特性,在慢板开篇古琴更能发挥它的优势,塑造了寒风凌厉的恶劣环境。此段乐曲古琴节奏型排列要比古筝版乐曲密集,由于古琴演奏者可自由处理每个音符的长短,所以从听觉上来说此段也不会显得繁冗复杂。古筝则加入了许多揉弦技巧,这点似乎在模仿古琴变幻无方的特点。
第二段比较:
从这段开始《梅花三弄》的主旋律出现。很容易看出在第二段中,古琴和古筝的不仅旋律极为相似,在演奏手法上都运用了泛音。古琴上的泛音又叫“天音”,与散音和按音分别象征天、地、人。古筝也有泛音音位,泛音音色晶莹透亮,清澈宛若风铃。此段曲调起伏不大,结构稳定。描写出轻盈的梅花在寒风中随风摇摆,犹如将花香奏成优美动情的旋律。
第三段比较(图3为古琴谱,图4为古筝谱):
(图4)
古琴用了单音的泛音,相对于第一次主题旋律的出现,“二弄”整体降了一个八度。而古筝则用了相差八度的泛音,当同时奏相差八度音时,人耳先听到的是较高的那个音,所以在第四段中,《梅花三弄》在古筝曲的处理上是整体升高了一个八度。因古琴形制的问题,左手大拇指需固定音位,小指按住相对应的泛音位置,无法完成八度的泛音。古筝因为有琴码确定音高,所以能同时用拇指和中指演奏八度泛音。
此段为第“三弄”,古琴用高音区的泛音表现与“一弄”相呼应。分析古琴各“三弄”呈现的音区,不难发现其音的走向呈“V”字。笔者认为之所以有这样的安排是为了使曲调与古琴的音色更加契合,古琴的面板较厚,是其他乐器厚度的五到十倍,高音区泛音不会显得刺耳反而与古琴音色彼此渗透。高音区的泛音声音恰恰体现了古琴音色的“鲜”与“润”,鲜是立体鲜活,“润”是通透湿润。这样也更显得乐曲描写的梅花在冰天雪地里含蓄而不张扬,韵味更浓。
(二)风格比较
古琴音乐家李家安弹奏的《梅花三弄》总时长约为7分52秒,在充分发挥古琴自由、空灵的旋律特点时,有节制地采取舒缓与急促的对比因素。古琴曲尽量避开了小二度,大七度等不和谐音程,而有大量纯四、纯五度极和谐音程,指甲和指腹都要按住琴弦蕴涵了阴阳调和的思想。李家安的《梅花三弄》能让人完成从听觉到视觉的转换,三次主题的呈现仿佛让听众在洁白无垠的世界中抓住偶然伸出的梅枝,不同音区的演奏手法让梅花错落有致,更体现了中国“和”文化影响下的审美观念。
三、结语
单从独奏方面来讲,琴与筝的形制决定了其音响效果的不同。笔者认为两种乐器演奏出了不同形象的梅花。古琴的厚重悠长把《梅花三弄》描写得如同不屈于权势的高雅之士,古筝的清新灵动把《梅花三弄》描写得如同娇俏可爱的美丽少女。笔者认为无论用哪种乐器演奏,以曲写情是最重要的,乐曲的演奏不光和乐器的形制有关,还与个人的审美情趣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