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波 尚长春 柴钰
摘要:实践教学的改革是高校教改的重要内容,大量的专家学者都在研究、探讨这一课题。电工电子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存在一些问题。不同类型高校的条件和特点有所不同,需要进行探讨与研究。在分析电工电子设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针对现行电工电子设计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教学改革建议,在实际教学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电工电子设计课;教学改革;实训套件;考核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7-6401-02
Abstract: Th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 large number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discussed this subject in the study. Teaching reform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design course has achieved some results, but the applicability and operability has some problems. The conditio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different, need to discuss and study. Based on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design courses,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design course teaching problems,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eaching reform, received a certain effect in practical teaching.
Key words: electronics desig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training kit; evaluation
工程实践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学生的重要教学内容。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工电子设计是高等院校工程训练中心面向理工类专业开设的重要工程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学生在接触专业课程之前,首先对电工电子设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储备知识,也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目前在全国高校基本都开设了电工电子设计课程。根据电工电子设计课程的特点,针对现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积极地探索和尝试。
1 电工电子设计实训课的特点
电工电子设计是一门实训课程,强调实践操作和理论应用的能力。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电子产品制作的全流程,为今后参加工作增加经验积累。电工电子设计课程的实训项目包括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电子元器件参数的测量、电路设计原理图的阅读、电子产品焊接和常用仪器仪表的操作等方面。需要掌握的仪器仪表主要包括万用表、示波器、直流电源和频谱仪等。通过这门课程可以了解电子产品制作过程的各种环节;熟悉常用工具和仪表的使用方法、操作技能;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选用和电子作品故障判断及处理。提前接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和单片机技术,为今后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现行电工电子设计实训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套件陈旧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套件主要是超外差式收音机、智能音乐门铃、智能万用表、基于水银开关的防盗报警器和亚超声遥控开关。这些套件大多都是10年前的产品,工艺水平和设计理念都难以满足现代电工电子设计课程的要求。产品设计存在缺陷,可靠性和实用性不够,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教学中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套件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不够,每个套件的难度都基本相当,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入门型的基础套件和提高型的综合套件都较少,不利于教学中的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大多数学生在焊接完成后,把实训套件丢弃不用或者当做电子垃圾处理,造成大量的浪费和污染。
2.2 实验教师队伍不稳定,实践技能有待提高
在传统的实验课程中,教师每年工作量尽管很大但是重复的较多。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电工电子设计的教学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教学改革必须与时代同步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的需求。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的进修学习才能适应电工电子设计课程的教学要求。目前高校中实验教师队伍不稳定,人员待遇不高,很难吸引高素质人才。实验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需要不断的提高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电子信息发展趋势。稳定的实验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发展的基础,只有在保障了教师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前提下,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2.3 课程内容增多和课时压缩之间的矛盾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纲要的落实,高校的社会定位越来越明确。高校近年来不断的扩大招生人数,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学生的本科专业范围越来越宽,需要开设的内容范围越来越广,分配给各个课程的课时会减少,电工电子设计的课时也在不断的压缩。与此同时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却在不断的增多,这对教学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 电工电子设计实训课教学改革的探讨
3.1 研制实训套件
针对教学套件陈旧的问题,组织实验教师研制实验套件。每个实验教师带三名学生,完成套件的设计、加工焊接和调试。鼓励学生跨专业组队。充分发挥不同专业的优势,设计出贴近生活的实用套件。通过采用研制的实训套件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研制实验设备是针对电工电子设计课程教学需要的产物,在实验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师在套件研制的过程中学习了新的知识,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同时也培养了一部分学生。
3.2 提高实验教师技能
电工电子设计课程要求实验老师既要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还要求深入浅出的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工程训练中心充分认识到教师队伍培养的重要性,不断组织相关的学习培训活动,包括基本实验技能培训、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和科研能力培训。提高了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保持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3.3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实验课程课时不连续,每节课必须完成对应的操作,学生的自主时间非常少。电工电子设计课程课时连续,时间集中在一两周内。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压缩教师的理论授课时间,增加讨论答疑环节。在保证学生的自主时间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适当引导。首先选择入门型的套件,让学生先深入进去,再适当递进式的增加难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最后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提高性套件,既保证了教学受益面也让优秀的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3.4 健全课程考核机制
实训课程的考核不能仅仅依靠实训报告和一次的实训结果来进行考核。把课程考核分为套件验收部分和设计答辩部分。可以使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有利于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课程考核的套件验收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焊接能力、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电子设计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常用的调测仪器仪表的基础知识。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要求较高,需要了解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答辩部分主要考核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作品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机会。通过两级考核模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4 结论
在分析电工电子设计课程的特点基础上,针对现行电工电子设计课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套件陈旧、实验教师队伍不稳定实践技能有待提高、和课程内容增多与课时压缩之间的矛盾等问题,通过自制实训套件、提高实验教师技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健全课程考核机制,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取得的较好的效果。今后在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 陈坚,唐成军,李昕.电工电子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3 (17): 25-26.
[2] 郭志雄.电工电子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 (2): 155-156.
[3] 周静,侯世英,孙韬,等.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开展创新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 (4): 119-121.
[4] 曹海平,管图华.基于CDIO 理念的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 140-142.
[5] 吴新开,于立言,俞建中.电工电子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3): 51-53.
[6] 白云,柴钰.加强开放式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109-112.
[7] 景宁波,刘琼,尚长春.基础电工实训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J].科技风,2012(16):171-171.
[8] 尹仕,肖看,王贞炎.全开放的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 32(11): 183-185.
[9] 别荣海,俞海洋.地方“211工程”高校建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 1-3.
[10] 李芳,刘润华,任旭虎.虚拟实验在“电工电子学”教学中的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 (1): 99-100.
[11] 靳占忠,孙健敏.工程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