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煤矿井田开拓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2014-10-22 09:33:58
山西煤炭 2014年6期
关键词:大巷煤业井田

张 童

(1.太原理工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太原 030024;2.华润煤业集团有限公司,太原 030006)

山西忻州神池的兴隆煤业有限公司兼并原忻州华基煤业有限公司、原忻州衡江煤业有限公司,重组后生产能力0.90 Mt/a,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井田面积4.012 8 km2,开采石炭系2号-5号煤层。

1 井田开拓方案的基础状况

1)已有井筒及工业场地利用的合理性及可行性:原衡江煤业有限公司井田南部的主斜井、回风斜井重组后已关闭。原华基煤业有限公司井田北东部的主斜井、回风斜井于兼并重组后已关闭。原华基煤业有限公司井田北中部的新主斜井、新副斜井地面工业场地改造后可满足重组后地面工业广场需求,其中新主斜井延伸利用,新副斜井关闭。

2)井筒形式选择:该矿为缓倾煤层,为了利用井田地形,首采区位于井田北东部,交通便利,尽可能避开对居民区的干扰,且井田北东部煤层埋藏深较小,因此在井田北中部延伸利用原华基煤业有限公司新主斜井,并在其东侧平行地新掘副斜井,在井田中东部新建回风斜井。再因原华基煤业有限公司新主斜井的井口标高1 491.523 m,井口位于沟底,不能满足防洪要求,因此主斜井按原坡度向外延伸39 m,井口标高度达到1 505.0 m,原新副斜井仅施工42 m,且其井口标高1 485.790 m,位于沟底,不能满足防洪要求,因此关闭不用。

3)地面工业广场的选择:原华基煤业有限公司新主、副斜井的地面工业广场也位于井田北中部,较为开阔的场地内,改造利用不需基本农田,可征租。因此,利用现有原新主、副斜井地面工业广场,而其回风斜井地面工业场区需新建。

4)开拓层位及首采区选择:①开拓层位选择。批准开采的2号-5号煤层,在井田北东部较为规整,受采空区及断层影响较小,埋藏较浅,且在地面工业广场附近,故首采区就近布置在井田北东部2号煤层内。②首采区位置选择。按照就近布置的原则,首采区位于井田北东部2号煤层内的201采区,首采区以111b储量为主。

2 主要开拓方案及比较及其分析

根据煤层赋存特点,结合现有井筒、地面工业场地及井下条件,提出两个开拓方案。

2.1 第一方案

1)受地面工业场地的制约及兼顾F5断层南部井田的开拓布置,在井田北中部按原坡度向外延伸利用原华基煤业有限公司新主斜井,在其东侧30 m外新建副斜井;两井筒平行布置,掘进至+1360 m水平;并在井田东中部边界附近,新建回风斜井。①主斜井倾角20°20′,斜长417 m,按原坡度向外延伸39 m,利用原有308 m,新掘70 m,延伸后的主斜井井口 80 坐标:X=4 326 289.901,Y=19 608 459.311,Z=1505.78;54 坐标:X=4326337.371,Y=19608530.091,α=353°42′42″,β=20°20′,主斜井(延伸利用)表土段采用钢筋混凝土半圆拱型支护,基岩段采用锚索锚喷半圆拱型支护。②副斜井(新建)倾角16°,斜长506 m,井口 80 坐标:X=4 326 345.769,Y=19 608 495.981,Z=1 500;54 坐标:X=4 326 393.239,Y=19 608 566.761,α=353°42′42″,β=16°。副斜井(新建)表土段采用钢筋混凝土半圆拱型支护,基岩段采用锚索锚喷半圆拱型支护。③主副井地面工业广场储装系统及生产生活设施、地面设施要相应配套完善。回风斜井(新建)斜长573 m,井口80坐标:X=4 325 915.228,Y=19 609 001.847,Z=1 500;54 坐标:X=4 325 962.698,Y=19 609 072.627,α=55°6′7″,β=16°,回风斜井(新建)表土段采用钢筋混凝土半圆拱型支护,基岩段采用锚索锚喷半圆拱型支护。新建风井场地,需新增占地。④主、副斜井延伸至5号煤层底板内+1 360 m水平,建立井底车场。在其两侧布置井底煤仓、中央变电所、中央水泵房、井底消防材料库、井底避难硐室、井下等候室、调度室、井下急救站等,以及井底主副水仓、管子道。

2)受F5断层(落差40~100 m)影响,使其两侧煤层底板标高相差较大,为了兼顾两侧煤层,矿井开拓初期:在主斜井落平后按原方位掘进+1 360 m运输大巷308 m,副斜井落平后按原方位掘进井底车场110 m,+1 360 m轨道大巷137 m,并平行布置+1 360 m回风大巷55 m,由大巷联络巷沟通3条+1 360 m水平大巷。后期沿5号煤层顶板延伸3条+1 360 m水平大巷至F7断层,利用2号、5号煤层后期(运输、轨道、回风)暗斜井,开采F7断层以南井田,具体为:①F2断层北侧,3条+1 360 m水平大巷位于5号煤层底板岩石内(30~45 m),为岩石巷道。②F5断层南北两侧附近,3条+1 360 m水平大巷位于5号煤层顶底板岩石内,为岩石巷道。③F5断层南侧,3条+1 360 m水平大巷沿5号煤层顶板煤层内掘进至F7断层。④F7断层南侧掘进2号、5号煤层后期(运输、轨道、回风)暗斜井,分别进入2号、5号煤层。

3)利用贯穿井田南北的3条大巷开拓全井田。利用采区煤仓、采区车场、暗斜井及回风巷联络各采区巷道。在井田北中部边界附近新建回风斜井,贯穿2号、5号煤层,落平后与+1 360 m回风大巷(初期段55 m)沟通,形成通风系统,采用分列式通风。新建回风斜井服务全井田。

4)受F5断层(落差40~100 m)影响,矿井初期:在主斜井163 m处沿2号煤层底板按方位角150°5′掘进2号煤层中运输巷(倾角1°22′)300 m;在副斜井180 m处开叉掘进2号煤层采区集中车场,见2号煤层后,沿2号煤层底板按方位角150°5′掘进2号煤层集中轨道巷(倾角1°22′)296 m;建立201采区上部车场,以垂直于2号煤层集中运输(轨道)巷方位角,沿2号煤层布置3条201采区下山巷道,至井田北东部边界,布置201首采区(单翼下山采区)。在201采区上部布置202采区,在F5断层与F6断层间布置203采区(单翼下山采区),以F7断层为中心,在F6断层与F8断层之间布置204采区(双翼下山采区),在F8断层与井田南部边界间布置205采区(单翼下山采区)。

5)5号煤层采区布置基本同于2号煤层,区别在于开拓后期3条+1 360 m水平大巷中部西侧(王虎庄村庄附近)布置507采区(单翼上山采区),在505采区(单翼下山采区)西部布置506采区(单翼上山采区)。

6)根据阳方口井田构7号孔资料以及宏远煤矿水井资料,推测本井田奥灰水位标高为1 072.5~1 085 m,而5号煤最低底板标高1 180 m,高于奥灰水位,故不存在带压开采。全矿井共布置1个+1 360 m水平,12个采区。2号煤层 5个采区(201、202、203、204、205),5 号 煤 层 7 个 采 区(501、502、503、504、505、506、507)。

2.2 第二方案

第二方案的水平划分与采区划分相同于方案。

不同之处是:在井田中部(F5断层中部东侧)新掘回风立井,回风井井筒贯穿2号、5号煤层,井筒至+1 360 m水平(5号煤层底板岩中),与+1 360 m水平回风大巷沟通。新掘回风立井井口80坐标:X=4 325 606.421,Y=19 608 514.465,Z=1 555;54 坐标:X=4 325 655.308,Y=19 608 585.569,β=90°;见 2 号煤层底板垂深162 m,见5号煤层底板垂深221 m,井筒总垂深222 m。新建回风立井表土段采用钢筋混凝土圆拱型支护,基岩段采用混凝土圆拱型支护;新建风井场地,并需新增占地。首采区布置同第一方案。

2.3 开拓方案技术分析

第一方案优点:①风井工业场地在井田北中部边界附近,交通方便;②斜井井井筒施工难度小,建设期较短;③与生产区与办公区、生活区距离较远,噪音小。④受周边采空区及积水区影响小。第一方案缺点:①风井井筒煤占用储量相对较大;②风井井筒工程量相对较大;③立体交叉相对较大,施工复杂。

第二方案优点:①风井井筒煤占用储量相对较小;②风井井筒工程量相对较小;③巷道布置立体交叉相对较少;④与生产区与办公区、生活区距离较近,管理方便。第二方案缺点:①与F5断层距离较近施工难度大;②立井井筒施工复杂,建设期较长;③受周边采空区及积水区影响大。

2.4 开拓方案的经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两方案可比部分投资相差-252万元;第二方案比第一方案服务年限缩短0.3年,且多压煤26万t,折合时价9 100万元;回风斜井可采用掘进机施工,建设期较短。因此采用第一方案。

3 结论

经对兴隆煤矿开拓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得出结论:该矿开拓方案采用第一方案,全矿共布置1个+1 360 m水平,12个采区。2号煤层5个采区(201、202、203、204、205),5 号煤层 7 个采区(501、502、503、504、505、506、507)。

表1 开拓方案的经济比较表

猜你喜欢
大巷煤业井田
河南平宝煤业有限公司
矿井大巷布置方式
关于大平井田煤层缺失带成因的探讨
采空区下近距离煤层巷道支护设计
晋煤成庄井田煤储层特征及其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
新形势下对煤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49:56
吴四圪堵煤矿桥下大巷安全评价及加固方案研究
中国煤炭(2014年3期)2014-04-20 01:43:44
华亭煤业超前支护液压支架投用
电机车防撞系统在平煤八矿井下大巷运输中的应用
河南科技(2014年24期)2014-02-27 14:19:38
均压技术在新安煤业有限公司的实践应用
河南科技(2014年19期)2014-02-27 14: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