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宗教关系探析的三重维度

2014-10-22 04:49张风帆柳晓晨计彤
关键词:神学正统存在主义

张风帆++柳晓晨++计彤

摘 要: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一直都是西方学者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这种关注,即使在科学被宗教神权所压制的中世纪时期都没有停止过,就是在这样的关注之下,在中世纪末期,在神权的母体中,诞生了近代意义上的科学。在此之后,科学逐渐摆脱了仆人般的从属地位,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由于科学的飞速发展、哲学和宗教出现了新的进展,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也变得愈发复杂,从而产生了很多认识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独特看法,包括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存在主义、过程哲学;新正统神学,自由主义神学。美国学者伊安·巴伯教授,以科学家、哲学家和宗教家的三重身份对此进行了研究,他将它们归入三个部分:“宗教与科学的对照”,“宗教与科学的相似”和“宗教取自科学的思想”。本文将以伊安·巴伯的文本为基础,基于新正统神学、存在主义和过程哲学三重维度分析探讨各流派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探究,希望通过对它们的思想的解读与阐述,有助于我们对科学与宗教的复杂关系有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科学;宗教;关系

中图分类号:B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9-0036-03

一、科学与宗教的对比

(一)新正统神学维度探析科学与宗教

按照新正统神学的观点,把宗教与其他所有的人类发现区分开来的,是启示的独特性。在这里,启示的独特性集中表现在对上帝的认识以及对《圣经》的解读。新正统神学的代表人物,卡尔·巴特强烈反对19世纪的自由主义神学,他认为自由主义神学家已经使基督教的独特启示和诫谕丧失殆尽。在此,我们将以新正统神学与自由主义神学对启示的不同解读为切入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了解在新正统神学的角度下宗教与科学的差异。

1.上帝的自我启示

自由主义神学反对中世纪的神秘主义,认为上帝是可以用理性、良知、经验甚至机械的方法认识的。若不在理性之下,信仰便成为了迷信。自由主义注重上帝的内在性和人性的一面。在这里,宗教的基础是在宗教和道德体验中,而不是在启示或自然宗教中找到的。

对于自由主义关于人、科学和上帝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可以通过下图来阐释:

即在自由主义神学的观点中,人是可以通过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去了解、接近上帝的,科学不仅没有拉开神与人之间的距离,反而成为了两者之间的桥梁。

而在新正统神学的观念中,其代表人物卡尔·巴特坚持认为,上帝永远是完整的、超越的;只有当上帝显示其本质时,人们才能认识他,正如他通过耶稣的肉身所做的那样。新正统神学强调,宗教的出发点应该是上帝向人的自我揭示,而不是人对上帝的寻求,宗教从根本上说应该是以神为中心,以基督为中心;信仰不是用理性推导出来的观念,而是上帝的赐予和人对上帝首创精神的顺从和响应。

对于新正统神学关于人、科学和上帝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可以通过下图来阐释:

即在新正统神学的观点中,上帝是超验的存在,处在人和科学之上。这个至高无上的神在本质上是区别于世界的,一道道鸿沟将他与世界隔开。而人与上帝的沟通方式,不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所能决定的,科学的方法也于事无补,只能是上帝向人的自我揭示,人作为被动的一方,是无法向上帝去寻求答案的。

2.对《圣经》的解读

自由主义神学中的一部分人并不否定启示这种观念,但对它做了重新阐述;上帝不是在口授一本绝对无误的书的过程中展示他自己的,而是通过他在耶稣、众先知和犹太民族的生命中的存在来答道这一目的的。因此,《圣经》并非上帝的启示,而是人们感受启示的人类见证。

并且,自由主义的《圣经》观毫无保留地认可了进化论所拥有的科学证据。

而在新正统神学的观点中,卡尔·巴特主张,首要的启示是基督其人,亦即上帝本身,《圣经》纯粹是人目睹这一启示性事件的记载。在新正统神学看来,《圣经》不包含有关科学问题的权威性看法,《圣经》作者们的“科学”思想也是古时候错误思维的产物。

新正统神学之所以对自由主义神学的观点持有不同看法,是因为新正统神学对上帝、圣经以及宗教的定位不同,认为启示是具有独特性的。其认为神是至高无上的,本质是区别于世界的,而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世界。所以,其不能认同自由主义神学中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去接近、了解上帝。上帝是人为不能接近的,只有上帝向人来自我揭示。

所以,从新正统神学来看科学与宗教的最主要差异在于,宗教与科学的认识对象的不同。两者就像两条平行线,没有交集。宗教探讨的是超验的、神秘的上帝,上帝的本质不同于科学所研究的世界。而科学探寻是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因此,两者的研究方法也大不相同。因此,新正统神学认为,科学既无助于宗教,也不同他发生任何冲突。

(二)存在主义维度探析宗教与科学

主观卷入与客观超然

在伊安·巴伯对存在主义观点的叙述中就这样一句话:在存在主义中,宗教方法与科学方法的差异主要源于人性的自我领域与非人性的客体领域的对照。

对于伊安·巴伯所描述的“人性的自我领域”与“非人性的客体领域”这两组定义,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伦所论述的人同物体与人同人联系方式之间的区别的这个例子可以很好的来解释。

如下图所示:

在马丁·布伯伦的论述中,人与物体的联系如我—它联系,人位于物体上方,支配控制物体,物体被动地接受来自人的分析与操纵。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如我—你关系,两者平等、互助,并且可产生人与物体之间不具有的爱的意识。

对于布伯伦来说,人面对于上帝,总是具有我—你关系的直接性和摄入性,而科学探索之发生在我—它的领域中。

鲁道夫·布尔特曼发展了一种特殊的,颇有影响的存在主义,即基督教存在主义。他坚持说,我们今天从科学得知,时空事件由严格的因果规律所支配;我们从宗教的思考得知,超验的上帝及其行动是不能被“客观化”的,这种行动与自然事件并非属于同一个层次。

存在主义认为,科学与宗教的研究方法不能一概而论,原因在于宗教与科学这两者所处的领域不同。通过对存在主义观念的分析,它认为宗教是处于人的意识领域中的活动,而科学则是物质世界中的活动,探讨自我和超验领域的宗教,与探讨客观自然领域的科学毫无相干之处,后者是在没有主题的个人涉入的情况下,研究外部世界的非人物质。

(三)语言维度探析宗教与科学

20世纪的哲学特征有个重要的关键词就是“语言转向”。语言问题在这个世纪不断反复出现,而由于宗教与哲学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这种对语言的哲学兴趣也深刻影响了人们对宗教语言的理解。

1.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对语言逻辑结构有着浓厚的兴趣,它企图在封闭的语言体系中,寻得真确的意义理解:一个命题有无意义,取决于能否用经验事实来确认其真假;依照逻辑实证主义的说法,科学语言意义重大,而宗教语言不具有任何意义,因为不能被检验。

2.语言分析者

而从语言分析者的视角来看,对于科学,他们往往坚持一种“工具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将理论说成是“有用的”,而不是正确的;科学语言的主要功能被认为是预测和控制。对于宗教语言的功能,藉此便为他提供一个总的人生取向。

从语言方面分析,科学语言与宗教语言的功能各不相同,科学理论是概括材料,做出预测或控制过程的有用工具,它不具有更为广义的形而上学或宗教含义。而宗教语言可以推荐一种生活方式,可以提出某种显著特点的自我认知方法,唤起信仰等等。从语言功能方面的不同可知科学与宗教各自所处的领域不同。这就是在语言中的宗教与科学的不同。

二、宗教与科学的相似

(一)从自由主义神学的角度看科学与宗教的相似

科学与宗教的相似立场

宗教信念同科学一样,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要性,同样都有满足人的需呀的能力。查尔斯?雷文表达了自由主义神学所特有的许多命题。他认为宗教的第一性材料是“圣徒们的生活与经验,因为上帝是通过他们而充分揭示自己的。”

牛津大学物理学家C·A·库尔森认为,科学与宗教的方法有许多共同之处。作为人的科学家的经验超越了实验室数据;对美和秩序的意识以及就世界所作的沉思。通过上帝弄懂他们作为人的需要的意义,这个上帝部分地见于科学、艺术、历史和哲学之中,从人的角度为人所体验。

在自由主义的观念中,宗教、科学与人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从自由主义神学角度看科学与宗教的相似及其根源除了在于人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接近上帝,还在于研究两方的主体,人本身。从对上帝的内在性的分析、对《圣经》的解读、对自然的探索以及对实验数据的整合,这些都与人的行为紧密相关。宗教与科学两者之所以能紧密关联,也是因为有人作为媒介,有宗教信仰的科学家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从过程哲学的角度探析宗教与科学的相似

具有包容性的形而上体系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企图将科学与宗教包括在一种统一的实在观之中。他极其熟悉20世纪的科学,这对他的思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他没有试图发明一个新的科学理论,而是提出一些方法,根据这些方法,把关于实在性质的最一般的概念将把新的科学考虑进去。

他想要我们从世界的实体本身的角度出发来认识世界,将他想象成有着感受和体验的主体。因此,实在是由众多相互作用的个别事件所构成的。

那么,怀特海又是如何表述上帝在事件中的作用的呢?首先,他认为上帝是秩序的最根本原因。上帝在自己身上体现了各种可能性的秩序及关系的潜在形式。其次,上帝也是新奇性的原因。怀特海写道:“没有上帝,世界上便无新鲜事可言,世界上便没有秩序。”上帝的第三个特点是,他为世界上的事件所影响。过程哲学的核心范畴也适用于上帝。

从过程哲学的角度来看科学与宗教的相似性,之所以怀特海想用一种被认为对科学和宗教都是相干的具有包容性的形而上学体系作为目标。是因为他认为上帝与世界之间存在着真正的相互性:相互依靠,相互包容;存在着一种双向的相互作用。“事件”的联系、变化、融合以及再创造都包含着科学的方法,而“事件”的发生以及“事件”的秩序则源自于上帝的作用,同时两者也都受“事件”的影响。

三、科学与宗教贯通的趋势

爱因斯坦在《科学与宗教》中写道:“科学和宗教实现融合与和解的条件就是:随着宗教境界的不断提高而逐步淡化人格神的观念,有魄力放弃那个人格化的上帝教义。”所谓淡化人格神的观念,科学的方法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首先,科学的思维方式鼓励了人们根据因果关系来观察和思考事物,从而削弱世上流行着的迷信。其次,科学通过不断揭示宇宙的规律性和因果性,把人格化的上帝一步步排挤到未知领域,例如:“上帝第一因”,“时钟的建造者”等等。就这样,在宗教和科学的不断发展中,两者渐渐地紧密地联系贯通了起来。

——————————

参考文献:

〔1〕伊安·巴伯.科学与宗教.

〔2〕郑敏希.怀特海事件理论的哲学观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1.

〔3〕蔡正.伊安·巴伯“四分类说”探析[D].郑州:河南师范大学,2011.

〔4〕田海华.卡尔·巴特的宗教思想[J].宗教学研究,2001.

〔5〕李振伦.科学信仰与无神宗教:爱因斯坦的宗教观解读[D].河北省社会科学院,2003.

〔6〕孙海清.语言中的“上帝”[D].济南:山东大学,2012.

(责任编辑 张海鹏)

猜你喜欢
神学正统存在主义
本雅明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斐洛论犹太神学的合理性意义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可行性指南长袍正统款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