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生发 邓召文 康元春
【摘 要】为提高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产学研合作是必由之路。本文依托地域汽车行业优势,积极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出一些强化校企合作的措施,效果明显,凝练打造出了鲜明的专业方向和培养特色。
【关键词】产学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0 引言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2007年开办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结合该校车辆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的示范作用和开办交通运输专业的基础,立足行业优势,积极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依托东风汽车公司大工程背景优势,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为推进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并逐步确立了自己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1 专业培养目标和特色
1.1 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湖北汽车工業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汽车技术和汽车服务理论基础,掌握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具备较强的汽车技术服务与经营管理能力,能在汽车公司、汽车零部件公司和汽车服务型企业或部门从事汽车技术服务、经营管理、汽车保险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2 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培养特色
本专业围绕汽车产业链,利用世界500强企业——东风汽车公司和车城——十堰良好的汽车产业资源,依托本院车辆工程重点学科,强化学生的汽车后市场技术服务能力,培养既擅长汽车技术,又懂经营管理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2 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强化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目前的高等教育,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还不能够满足国家对汽车服务人才的需求。现代汽车科技的飞速发展对高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人才定位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为汽车服务行业的发展提供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人才支持,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湖北是中国第三大汽车生产基地,汽车产业优势明显。2013年,全省全年累计生产汽车158.7万辆,同比增长9.6%,产量占全国汽车总量的7.2%,处于全国第7位。东风汽车公司产销超过历史最好水平,超过全国汽车平均水平。2013年,东风汽车公司销售汽车353.5万辆,继续稳居行业第二,综合市场占有率16%。其中,在湖北产销汽车157.7万辆和160.1万辆,约占全省汽车产销量的95%以上。
作为我国最具汽车学科特色的高等学府,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立足湖北,面向汽车行业,必须依托东风公司和十堰市零部件产业集群优势,坚持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优势、学科科研优势、人才队伍优势,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学科链与产业链的契合,为在更高层面、更宽领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智力支撑。
实现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体制建设,共同组建有利于汽车后市场健康发展的产学研合作的高等教育体系,开展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加强高校与汽车服务企业及科研单位的关系,将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服务于湖北汽车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顺应汽车产业发展的潮流,研究培养适应湖北汽车产业发展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3 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措施
3.1 利用资源优势建立校企产学研战略联盟
充分利用东风公司与十堰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资源优势,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实现校企双赢。针对汽车服务行业业务范围重点在汽车整车及总成生产企业、汽车检测试验中心、整车及总成企业售后技术保障部门、汽车售后四S专营店等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对专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实现共育共享人才资源,实现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提升校企高端人才能力,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对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优化设计。
3.2 深入拓展实习实训基地
汽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在注重实验室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力度,逐步完善教学实习基地体系,深入拓展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经过努力先后与东风商用车公司、十堰市综合性能检测站、十堰市汽车零部件质检中心、十堰市先驰车架厂、东风商用车技术保障部、亨运集团雪铁龙汽车销售与服务有限公司、东风商用车4S店等企业部门签订了校企产学研合作教学基地协议。实习实践基地的签订,不仅为学生实践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学生创新、教师研究的源泉。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校企双方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图1为实习基地与实践科研的相互关系。
3.3 优化课程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湖北地区对汽车服务人才的需求情况,通过与东风公司和周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校企联合,合理确定人才培养定位,共建汽车配件技术课程,建立形成科学、合理、适应市场需求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教学大纲、课程体系,完善、丰富教学内容,形成具有鲜明特色、适合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培养需要、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校企联合,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实现人才培养新机制的创新,形成与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
图1 实习基地与实践、科研的关系
3.4 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
在汽车服务工程主干课程授课过程中,传统枯燥、抽象的课堂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和兴趣,通过优化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场所,使学生在由被动变主动,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理解掌握汽车故障产生机理、故障诊断方法、检测维修设备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识。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构建“理论、虚拟、实验三维一体”教学环境、组织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严抓实训环节、注重学生企业实习考核。
3.5 加强校内、校外实验室建设,努力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实验室建设是提高工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性很强,为达到理想教学效果,需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教学条件。学生只有通过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才能熟练使用各种汽车检测、诊断和测试设备,系统地掌握汽车故障诊断方法。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校企联合改造和建设了一批设备先进、管理科学、有一定规模效应和持续发展能力、能满足各个层次教学需要的标准化校内、校外实验室,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创新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提供可靠保证。
3.6 采取开放式策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从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特点来看,专业涵盖范围广,技术层次高,对专业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急需组建一支稳定的、结构合理的、既有较深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师资队伍。因此我校通过引进汽车服务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选送教师到企业兼职或国外培训、聘任社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授、培养具有汽车工程背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培养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在培养适应湖北汽车产业发展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模式的研究中,注重“教师-工程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针对各课程的实际特点,组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校内专职老师与校外兼职教授相结合的教学团队。《汽车构造》教学团队有10名专职教师,理论教学6人(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2名),实践教学4人,双师型教师4人;《汽车理论》教学团队有8名专职教师,理论教学6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博士3名),实践教学2人,双师型教师3人;《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教学团队有7名专职教师,理论教学4人,实践教学3人,双师型教师2人。
4 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效果
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在进行专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过程中,先后承担了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适应湖北汽车产业发展,培养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模式的研究》、2012校级教育科研研究项目《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主干课群建设与改革研究》、2013年校级本科教学研究项目《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丰富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经验。
4.1 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实践意义
通过进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校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先后制定了2010版、2011版、2013版、和2014版共4版人才培养方案,逐渐凸显其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该专业目前有2届学生在校,已培养1届毕业生,其就业率高达93%,大部分学生就业于整车企业或汽车服务行业,通过引导学生在实习基地进行毕业设计工作,该专业学生有2篇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参与教师企业横向课题,使学生在教师实际项目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经过近五年的专业建设,在教学、科研、学科竞赛上,师生陆续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在教学上,汽车服务工程课程体系日趋完善,每位教师均参与到课程体系的建设之中,对自己所负责的课程大纲、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与完善。部分教师已针对自己所教学的课程进行了多次课程教学改革,并总结了自己的教学心得,发表了10多篇教研论文,编写教材2部,编写习题集1册。在科研上,师生承担的各级各类项目16项。师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4篇,其中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篇。
在学科竞赛上,两届学生累计取得了23人次的各级各类竞赛奖励,其中以团队形式获得全国总冠军2人次,国家竞赛一、二、三等奖5人次。有3名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平台,其所参与团队多次获得国家及地区级奖项,十堰晚报等多家媒体均对我校获奖进行了报到,有2名学生参加德国国际大学生方程式汽车比赛,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教师指导的团队数量不断扩大,指导水平不断提高。
5 结论
本研究对省属院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建设具有参考价值,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经过本研究,使师资队伍得到历练,教师成长迅速。在该模式推动下,教师亲身实践,增强了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教学水平日益提高。与实践基地的合作,更容易提炼科研创新点,带动了教师的科研热情,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专业培养特色明显,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就业竞争力得到增强,成果有比较显著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勇.如何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汽车服务工程人才的探索[J].陕西教育,2009,4(41).
[2]沈美媛.产学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06(5).
[3]储江伟,吴晓红,李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3(25).
[4]肖生发,邓召文,胡群.高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9).
[5]储江伟,吴晓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重点任务实施途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3(15).
[6]于春鹏,苏清源,王革新.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构想[J].职业教育,2013(4).
[責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