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14-10-21 14:43张奋齐恒
中国电力教育 2014年32期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运行模式实践教学体系

张奋 齐恒

摘要:在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中,通过创新实践教育理念,拓展设计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过程监控,使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就业取向相适应。论文重点介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运行模式及过程管理上的改革,以促进学生基础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模式;运行模式;过程监控;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2-0130-03

近年来,地方高校由于扩招,受到多方面的条件制约,对实践教学形成压力,教学内容缺乏实效性,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运用、研究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从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专业特点出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验技术人员和实习指导人员为主力,以提高学生三个能力(基础实践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一个素质(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的实践教育理念,拓展设计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过程监控,使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就业取向相适应。

一、实践教学设计与运行的现状分析

现有实践教学的设计,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从属关系来安排,不能与理论教学并重,基于这样的现状,国内很多地方高校已经开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改革办法,如武汉科技大学在“深化校企合作 完善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指出,建立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工作为导向的实习课程,使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一个职责明确、权限协调的有机整体[1];北京联合大学在“面向就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改革中指出,为了激发教育内在发展活力,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加强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创新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动手能力[2];温州大学在毕业设计的内容设计上将其作为一个软件项目,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着重培养成员之间的沟通,利用合理设计对促进组内成员以及组与组之间的成员相互协作,相互沟通,促进学生人际交往,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毕业设计的实用性[3]。

上述高校开展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及实践教学实效性改革研究,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适应就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也表现出体系研究不够系统和完善,关键性环节研究不够深入等一些共性的问题:

(1)内容设计单一,教学工作难以深入

很多地方高校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中,由于实践教材建设滞后等原因,设计的实践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与当今社会能力取向的真正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开展教学时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加上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导致教学工作不能深入开展,教学效果相差很大。

(2)教学模式僵化,老师缺乏有效指导

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指导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但在现实中,指导教师存在指导没到位,导致学生进行实践学习时思路不清晰,设计内容空洞。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指导教师对实践教学工作不够重视,对教学课题没有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的分析,导致学生难以有效开展学习;二是有些教师没有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影响指导的针对性;三是教学模式僵化,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3)过程监控不到位,教学欠落实

部分高校反映出对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校对实践教学过程监控不到位的问题。各院(系) 在具体操作上,要求和做法不相統一,学校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导致部分不重视实践教学工作的院(系)。随便应付,放任自流,相关教学环节没有落实。这些不规范的现象大大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新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相对独立的“显性”及“隐性”实践教学体系

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往往附属在理论课后,虽然占有一定比例,但难以真正突出其功能,有必要构建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学科竞赛和课内外科技创新活动等“显性”和“隐性”教学环节在内的,基于基础实践教学层、专业实践教学层和综合实践教学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相对独立的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显性”环节,一是设计 “基础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的三层次金字塔式实验体系,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对有条件单独开设的实验课进行独立设课。重组教学资源、精选实践教学内容,研发并设计具有明显学科交叉、课程间知识融合特色的开放式、综合性、研究型实验项目。二是以就业为导向,校企结合为基础,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三是通过校外引进、校内交流、在职培养、岗位培训的各种途径和相应政策、措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队伍。四是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实践教学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实践教学开放运行的管理机制。

在“隐形”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上,根据专业取向动态调整,如构建不同系列创新创业实验室,开展教授(博士)工作室以项目形式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硬环境。同时,开展创新论坛,组织学术创新讲座,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

“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如图1。

2.教师教学科研与学科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学生就业方向相融合

根据专业建设规划和本科生历年的就业去向,以教师的不同形式与相关企业合作为研究内容,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更新改造与科技创新并参与企业工程设计项目,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并从中获得教学案例,为本科生设计实际的应用课题;支持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携手合作,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训练内容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度;支持教师进入企业相关部门,直接接触生产实际开展工作,接受实践训练。同时,也将教师科研实例转化为授课内容,进一步深化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将专业选修课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就业观相融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规划就业方向,开设“专业就业前沿动态与展望”论坛,校企互动,进一步开展“一专多证”实训研究。

3.改革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动口、动手能力

为切实提高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如在大学英语课教学中设置足够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用于学生听、说训练,并单独考核;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设置一定比例的实践课,用于学生深入城镇、乡村、企事业单位等进行社会实践。同时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方式,对部分学生直接以优秀思想政治课论文和社会实践报告评定课程成绩,真正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动口、动手能力。

4.以校企合作为媒介,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旅游管理、市场营销、食品科学与工程等有稳定就业单位和就业渠道的专业为试点,根据用人单位需求,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校企双方专家共同研究,制定既适应本科教学需要,又满足企业特殊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案,其集中实践环节由双方专家根据企业需求确定。二是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边在校集中学习,边在企业顶岗实践和理论学习,校企双方共同拟定教学内容并组织实施,将满足基地或所在行业需求的部分课程引入基地现场教学。

在“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学校与企业协同创新,共同探索了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保证了学生所学与行业所需相适应。同时,学生通过“顶岗实习”,以工作形式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实习锻炼,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就业竞争力。

三、创新教学运行模式,优化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

1.改革教学运行管理模式

为确保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保证年教学周数不变的基础上,推行三学期制。即在传统的春秋学期的基础上,设置夏季学期,专门用于集中实践、素质拓展、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各专业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完成培养方案规定学时后,利用暑假适当延长。三学期制教学运行管理模式,有利于学生集中时间和精力,切实开展实践和系列创新活动,确保集中实践的教学效果。

2.优化实验室建制,理顺校院两级实验室管理体制

在充分调研学校各专业办学规模、学科之间的交叉与专业之间的渗透等内容的前提下,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构建公共基础实验教学、学科大类实验、专业实验、校企合作创新实验等四个平台,推行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实验室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上得以协调发展。通过《实验室开放管理暂行办法》等从制度上突出实验室作为主体在实验教学中的核心作用,充分调动其成员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效率,建成一批跨专业共享实验中心和二级学院专业综合实验中心。

3.适应就业取向,创新毕业设计模式

研究建立多方向多层次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设定及选择体系。对本科生就业取向进行调查统计,对专业教师拟定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研究内容进行比较与分类,以便指导学生选择适合就业方向的毕业设计内容。教师拟定的毕业设计(论文) 课题既应该有项目和工程训练背景,和较强的实践价值;既能达到综合训练目的,又能有效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因此,专业指导教师在拟定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时,必须在内容设置上注重突出三个方面,即: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设计模式与设计方法的制定、课题实效性分析。

根据专业和行业需求,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多样性研究。如:构建毕业设计的自主协作工作模式;探讨校企合作共同指导的新途径;构建在线式网络交流互动平台,研究毕业设计的交流模式和一般实践流程;开展跨学科型毕业设计模式的研究等,通过这些研究,提高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实效性。

4.开展实践环节深度监控和分段考核

基于“提前布置、注重过程、分段考核、重在实效”的基本思路,推行集中实践教学深度监控管理改革,组织专家团通过现场指导、学生座谈、电话访谈、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检查、成果展示与答辩等深度监控形式,进一步加强了对实习环节的过程管理。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分段考核表”设计各阶段的考核指标,根据进度安排,组织专家从开题,到设计、计算、实验、论文初稿,到测试、定稿进行抽查并总结评优,分系列对不同主题以研讨会的形式进行交流共享。

5.推进实践教学网络资源建设

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建设,能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和氛围。学校在建设示范实验室、优秀实习基地资源平台的基础上,自主创新,组织开展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网络虚拟实验室等内容的资源共享和交互平台建设,进一步丰富了网络教学资源,提高了资源共享服务能力,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快捷方式。

四、结束语

通过对实践教学理念的创新,在实践教学系统中,以就业为导向,分层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分阶段实施实践教学,在基础实践教学层开展了个性化设计性实验、主题见习等方面的研究。专业实践教学层开展了课程设计的实效性研究,以及课程综合性实验环节的“一專多证”研究和综合实践教学层内容实施上组织模式创新等研究。通过“三学期制”的运行改革,构建实验室建构的四个平台,推行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并提出了教师以面向学生就业储备实践教学知识为目标,以多种形式与相关企业合作学习,建立多方向多层次课题体系,开展毕业设计模式多样性研究。这一系列改革活动的实施,使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自身素质得到明显提升,进而大大提高其就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能力,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亦能得心应手尽快进入职业角色。我们通过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宋述鹏.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就业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1,(13):232-233.

[2]刘立国.面向就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J].出国与就业,2010,(10):33-35.

[3]张文静.软件工程思想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的应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9)4:69-77.

[4]吴道坚.创新实践教学理念促进综合素质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7-10.

[5]佟绍成,等.构建工科院校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3):28-30.

(责任编辑:刘翠枝)

猜你喜欢
就业竞争力运行模式实践教学体系
河南省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
“互联网+”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开放实验室的思考与实践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分析
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小学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运行模式与市场结构
供暖季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分析